戴同威 王永飞 牛端丹 公勤 李兆华
摘要:指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衍生了很多难以取代的生产智慧,继承和传承古代传统农业中的合理内涵,对于引导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从核心纽带的角度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分为:以土壤地力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和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等。通过对各种循环模式的描述分析,对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循环农业;土壤地力;自然条件;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20-0241-04
1引言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体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西汉著名政治家晁错曾说过“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也是十分重视,2004~2019年连续十六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围绕着三农问题,说明了农业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循环农业是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我国政府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实践中,由于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较大,农业发展呈现多样性特点,与此相关联的循环农业发展也呈现出多形态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中循环农业模式的分类与研究,充分挖掘古人的农学智慧,进一步了解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情况从而对目前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引导。
2中国古代传统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先民前辈们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累计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这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遗产中的精华,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仍然适合我国今天的农业发展。只要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没有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发展就必然要走精耕细作的道路。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循环利用、低能消耗的有机农业;②以种植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小规模综合农业;③用地养地结合,保持土壤地力;④精耕细作,集约生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产出。这与目前火热的循环农业理论的主要思想不谋而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饭沼二郎教授曾说过:“1949年,中国为了推行农业现代化,首先着手开展的工作之一就是整理出版了数十本古代农业书籍,其中有些农书的历史甚至长达2000多年。我认为只有让过去的传统在现今社会重获新生,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世界各国都纷纷向我国传统农业学习,如现代的“集约化”栽培耕作体系正是古代“精耕细作,少种多收”经营方式的体现;就连现代美国学者w·A·奥尔布雷特于1975年提出的“生态农业”,也与传统农业的天、地、人三才理论出发来指导农业的思想相类似。前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Frankling于19世纪初,来中国考察后,研究并撰写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该书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提出来循环农业的思路,并且详细介绍了中国的若干循环模式,在世界农业发展上产生了剧烈影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农学思想与现代化的农业循环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并对现代循环农业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循环模式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是典型的个体小农经济,产业和组织化程度极低,且总体上来看古代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较低,不适合直接沿用现代循环农业模式的分类方法。本研究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特点站在关键核心纽带的角度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分为:以土壤地力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以自然条件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和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等3种循环模式(表1)。
3.1以土壤地力为核心的循环模式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先辈们就有充分用地、积极养地、用养结合的优良传统,因而使农田保持肥沃,可长期用于耕种。在农田不断向植物输送营养的同时,通过不断向土壤施肥输入营养物质,保持营养物质通过土壤耕作进行循环。我国古代用养结合的农业循环模式主要以用地和养地两方面,养地主要是通过向耕地大量投入粪肥等营养物质来提高土壤地力,用地主要是通过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经久不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了解到土地的質量和土壤的肥力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高低。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至人功,以助地力”指明了通过施加农家肥,增强地力能够有效促进粮食生产的道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农家肥的制作、利用,实现了“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中,农家肥一直被劳动人民视为核心生产资料。清代的《知本提纲》中的“酿造十法论”中把农家肥概括为十大类“人粪、畜粪、草粪、火粪、泥粪(河淤泥塘)、骨粪、苗粪(绿肥)、渣粪(饼肥)、黑豆粪、皮毛粪”,这些肥料,肥效各不相同,用法用途也各有差异,“羊壅宜于地,猪壅宜于田”。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中使用的农家肥主要为有机肥,但也有无机肥,如石灰、草木灰、骨粪和墙角灰等。明朝著作《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这主要是由于南方水量充沛,很多农田都长期浸泡在水中,通过石灰等有机肥来调节水温。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粪肥的深刻认识,使得以农养物、以牧促农,农牧互补等多种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农林牧渔副五产互利互补、相互融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南方浙江地区产生了粮食酿酒,酒糟喂猪,猪粪还田的“粮一酒一猪一粮”的循环农业模式。用现代循环农业的观点上看“粮一酒一猪一粮”模式就是典型的“种养加”循环农业。中国古代用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中集大成者是基塘循环体系。明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利用畜禽粪便来进行水产养殖,在珠三角和太湖流域的发展更具特色。当地农民在空地上挖出深塘,挖出的泥土覆盖在池塘边形成基,塘内养鱼,基上种桑,使水产养殖和种植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桑基鱼塘农业循环模式: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塘泥肥基,基肥促桑。清代《高明县志》中有记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粪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此后,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又从桑基鱼塘发展出蔗基鱼塘、菜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多种基塘系统。
(1)节水农业。水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北方有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奇缺,尤其冬春之际,少雨多风,农田干旱,禾苗枯萎,农业歉收。历代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探索实践,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与干旱作斗争,为发展我国的节水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明代的《农政全书》中总结出了“用水五术”,从地上、地下等诸多方面广辟水源,引水灌田、修梯田、筑池塘、建水库等积蓄水资源,以备旱年使用。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古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典型例。
(2)温室栽培。我国是世界温室起源最早的国家,这一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成就,且源远流长。秦始皇时期的温泉水种瓜是利用地热资源来冬天种菜的开端,西汉已经出现了初步的“人工温室菜园”:“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直到明清两代,温室生产日驱繁胜,但是由于产品的稀缺性,往往只能在王侯富商家中才能看到。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能改变作物生长成熟的季节,还能加快生长速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选育良种。选择和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是实现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汜胜之书》提出了穗选法:“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操处,曝使极操”;搜选法:用马骨煮汁,再加附子(有毒药物)、羊粪和蚕粪,进行拌种,使得筛选出的种子耐旱抗虫,根强苗壮;《齐民要术》中提出了水选法:把籽粒放到水里,选取沉底的留作种子,因为它们沉实饱满,适于繁殖,此外还有留种田配以精细管理来保证作物品种的质量。清代农学著作《知本提纲》中明确提出了“盖种取佳穗,穗取佳粒,收藏又自得法,是母气既强,人地秀且实,其子无不良也。”这种精心育种方法和现代的选优良种技术基本一样。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在《物种起源》中说:“选择原理的有计划实行不过是近75年来的事情,但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4)嫁接扦插。嫁接作为一种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在我国古代也有约2000余年的历史,元代《农书》中记载了身接、根接、皮接、枝接、靥接、搭接等六种接法,并说“一经接搏,二气交通,以恶为美,以彼易此,其利有不可胜言者”。
(5)防病虫害。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认识到了自然界中生物相互制约、一物降一物的规律,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主要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木治虫等方法。用天然药物喷洒或薰蒸来保护农作物,以黄柑蚁防治柑树病害,唐代刘峋介绍岭南农民在荒田中聚水放草鱼子,“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方”,称其为“养民之上术”。
4结论
正如饭沼二郎先生在《恢复传统经营方式重建日本现代农业》中所说:“否定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将会导致农业的衰退;只有尊重农业传统搞现代化,才会使农业迅速发展。”虽然说循环农业不是简单复古的自然农业或传统农业,必须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对农业系统结构和生产方式进行优化改进,但从古代传统农业循环模式的研究得到诸多启示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农业循环模式的分类研究,系统分析了各类古代农业循环模式的发展进度以及主要特点,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古代农业施用的农家肥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作物施用不同的粪肥,不同的粪肥具有不同施用方式,现代循环农业模式中养分的补充也主要依靠化肥,农家有机肥往往只是补充,且施肥方式也逐渐趋于单一化。因此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应该学习古人“因物制宜”的思想,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精准度,提高农家肥施用比例。
(2)古代连作、轮作和间作的耕作制度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在小块土地上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多的收益,同时还能保障土壤地力“常新壮”。现代循环农业模式的种植规模往往较大,由于现代机械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平原地区的大型农业园区,大片区域的种植品种单一化程度极高,基本不存在多种作物间作互补的现象。因此现代循环农业的发展应该寻找更适合现代机械化耕作模式的轮作、间作搭配,而不是为了方面管理使种植品种过于单一化。
(3)古代“天宜”、“地宜”、“物宜”的耕作原則,通过发挥人的主观意识改善生产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使得农业生产多元化程度极高,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经营模式。现代循环农业模式也应遵循“三宜”原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4)古代农业生产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多使用生物手段,一物降一物的自然规律,产出的是纯粹的有机农产品。现代循环农业模式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应减少农药的使用,多采用物理、生物的手段,确保产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