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银市景泰县乡村治理情况的调研

2019-11-26 10:15卢兰春肖生禄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调研对策

卢兰春 肖生禄

【摘 要】 本文通过调研的形式,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采取会议座谈、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先后实地走访了5个乡镇9个行政村,通过调研总结了景泰县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对策建议:探索完善村级党员干部教育机制;积极培育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探索增强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的政策机制;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添农村新活力;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配套资金。

【关键词】 景泰县;乡村治理;调研;对策

一、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

1、注重巩固村级组织基础

在调研时,我们了解到,景泰县注重对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进行整顿,并建立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乡镇优秀年轻干部选派到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担任党组织书记制度。建立起村干部“积分制”考核、量化指标考核等制度,树立“能者上、勤者彰、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同时,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专业合作社+支部”,“协会+支部”等联创共建模式,建立跨区域的联村党委、总支,连片开发打造产业发展服务综合体。推广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三链”模式,推动党建工作和富民产业深度融合。上述一系列举措,使村级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寺滩乡刘庄村,因为重视村级组织建设,村上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喜泉镇中心村,也是在村级组织的带动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旱变水”工程得到很好实施,土地集中流转成效显著,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组织的力量也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形成了一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2、注重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方面,景泰县注重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大力推进“三变”改革,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在提升产业化的过程中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与“三变”改革相结合,突出戈壁农业特色,努力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创新产业发展形式,从而呈现很多特色与亮点。例如景泰县在种植业方面,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稳步壮大中药材、特色林果、瓜菜、马铃薯、饲草等特色种植业。在养殖业方面,突出戈壁绿色品牌,创新思路,在盐碱地养鱼虾,在稻田地里养螃蟹,在一些乡镇养殖奶骆驼,推进养殖业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清洁化。同时遵循产业集约化发展方向,不断探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龙头+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改善民族关系

夯实乡村治理的民族基础是白银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一个亮点,这在景泰县表现得比较突出。调研时我们了解到,红水镇昌林村是一个汉族村,但特别注重与毗邻的少数民族靖安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如支部互学,党建互创,党课共上,活动共办,发展共抓;情感互近,道路互联;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文化互动,民俗互融。打破了世俗偏见,实现回汉通婚,真正体现了民族融合,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4、注重营造文化氛围

乡村社会具有良好的重文尊教传统。调研中我们看到,不论是寺滩乡付庄村,还是红水镇莲花村,文化阵地建设充满了浓浓的传统气息。乡贤们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好媳妇、好婆婆、五星级文明户的事迹得到充分彰显,道德讲堂、农民讲习所正在成为村民们的精神殿堂。有关方面通过组织“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重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各个乡村通过开展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5、注重整治生存環境

生存环境整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性工程。景泰县在村容村貌整治上,努力实现整治的“四个延伸”,即由乡村道路向村组巷道延伸、由村里村外向田间地头延伸、由房前屋后向室内室外延伸、由卫生习惯向文明意识延伸;在建立长效机制上,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安排资金开展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并做到贫困村“垃圾清运车”和贫困户“垃圾桶”全覆盖;在推进方式上,借助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及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整洁村建设,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利益投入机制,使乡村生存环境得到革命性变革。

6、注重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近年来,景泰县全力推进“平安景泰”创建,不断加强法治、德治、自治为重点的“三治”社会治理水平。大力推进以“五张防空网”为基础的防控网络建设。组织开展防范打击盗窃犯罪、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涉爆涉枪、盗抢骗、制贩毒品、校园暴力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物流、电子商务、寄递、餐饮外卖等新型流通领域、商业领域、服务共享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建立完善节庆、旅游、演出等群众聚集活动风险评估,检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的工作让乡村治理的主体有些不堪重负

不论是通过座谈方式还是实地调研,都反映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由于扶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会议精神多,各级检查也多,使得村上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应付检查的会议记录本就有一二十本,有的记录还是假的,编的。这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消耗大量时间和工作精力,让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倍感压力,面临两难选择,影响了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态度,工作积极性也大大降低。

2、信仰缺失使乡村治理主体缺乏影响力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在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信仰意识缺失,挂着党员的牌子,没有党员的样子,不信马列不信共产主义,去信迷信、信神,有的党员干部还参与赌博、放高利贷等非法活动,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让乡村治理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撑

景泰县蔬菜、林果、中药材、羊等四大主导产业种养殖面积和养殖数量已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依旧突出。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老百姓的参与度不高;种植业的风险防控没有预测到位,导致种植业成熟后不达标或价格太低卖不出去等问题。比如甘草,由于去年雨水过多,导致甘草种植后质量不达标而出现没人收购的问题,老百姓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产业效益总体不理想,与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理预期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也在弱化着农业产业;再者,专业合作社虽然有2500多家,但多而不专,有的还是家族式合作社,带动作用不明显。集体经济收入存在空白,不可持续,不能健康良续发展。

4、社保政策的不完善使乡村治理中矛盾纠纷难以化解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享受低保政策的人,具备劳动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但他们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依赖于吃低保,得过且过混日子,“等靠要”思想严重。还有极少数人认为低保金是国家的,“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心态也由过去的“以吃救济为耻变为如今的以吃低保为荣”。类似的问题还诸如在有关项目资金的使用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反倒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及新的社会矛盾产生。

5、乡村的“空心化”“空壳化”使乡村治理缺乏有力的群众基础

作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空心化”、“空壳化”现象在景泰一些乡村表现也比较突出。通过座谈与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农村很多孩子都进城上学,家长也进城陪读;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呈现低能化趋势。比如五佛乡西源村,人口大概3059人,但常住人口不足800人,土地流转之后没有劳动对象。村上种植的高原夏菜,如豇豆成熟之后效益挺好,却没有劳动力去采摘。有些村上召开党支部会议,都要去县上进行。有些村精准扶贫进行危房改造,但是人不在,没人盖,等等。这就给村级人才的补给和更新带来很多困难,使乡村治理缺乏有力的群众基础。

6、法治建设相对滞后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农村群众法律知识缺乏,法治意识淡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法律就和自己没有关系。而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要么自认倒霉, 要么到处上访,要么以暴制暴,很少有人通过法律途径来捍卫自身合法利益。同时,在调研时我们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景泰县地处甘、青、宁三省交界地带,人员结构比较复杂,部分村中出现家族涉黑问题,或影响村上选举,或者垄断市场,获取非法利益,或影响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等等。对于司法人员来讲,法治建设主要体现在普法难、用法难和执法难三难上。

7、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乡村治理的深入推进

调研时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党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其中一些乡村在前期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的资金达千万。但在后期的运营和维护过程中,却没有配套的资金来支撑。比如草窝滩镇西和村,水、电、路、渠、文化广场的初期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后期维护却没有配套资金,不能及时维修;村上全域无垃圾处理的设备都有,但是垃圾车运营起来却没钱加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也是如此,配套资金跟不上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发展上没有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重心没放在发展上。

三、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构的对策建议

1、探索完善村级党员干部教育机制

探索和完善村级党员干部教育机制非常重要,建议有关方面一方面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管理,坚决杜绝封建迷信思想,杜绝赌博、高利贷等非法活动,另一方面,注重对村级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有关的培训考核制度,引导村干部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特别是有关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与思想意识,使他们在能力和水平上能够真正承担起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使命,成为群众的“领头羊”。

2、积极培育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不管是“6+5”产业,还是“三变”改革,都应该选择成熟度较高的行业和龙头企业,通过开拓思路、借鉴先进经验,来打造特色优质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扶持壮大、新建培育、引進嫁接、招商合作等多种形式,落实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土地供应、金融保险支持等政策,培育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林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组织,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其他”等形式,以薄弱村、空壳村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模式。同时,提高种养殖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及早预防。

3、探索增强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的政策机制

针对乡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台符合乡村实际的政策机制,比如针对低保,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针对那些老弱病残,确实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群,而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脱贫的人群,可以通过劳动、入股分红等方式改变其贫困现状,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消除矛盾产生的制度土壤。针对项目的支持资金,采取激励机制,让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4、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添农村新活力

为防止农村“空心化”、“空壳化”现象,一方面要帮助农村恢复活力,如注重将国家惠农政策倾向于返乡年轻人的创业扶持上,降低返乡创业门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专业人才。同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5、探索营造农村良好法治环境的有效途径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对于基层干部,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将法律知识学懂弄通。基层司法人员,利用节庆活动、“党员固定活动日”、道德讲堂、法治讲座等形式,通过案例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使群众懂法、守法、用法。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坚决打击家族涉黑问题,切切实实为群众利益着想。完善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杜绝通过涉黑来当选村干部现象。

6、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配套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到位,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将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的资金都做个预算,尽可能到位,这样才能良性发展。比如,健身器材,后期维护资金到位,才能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易地搬迁资金到位,贫困户才能及早脱贫。垃圾清运车后期管护得当,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效才显著。

【参考文献】

[1] 雷欣钰.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n].青海日报,2019-02-11.

【作者简介】

卢兰春(1984.0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中共白银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肖生禄(1966.09—)男,汉族,大学本科,教授,任职于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调研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