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北部生态廊道规划设计

2019-11-26 11:57秦一芳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秦一芳

摘要:以生态廊道串联平潭北部区域(长江澳一石牌洋景区)内人文景观为例,设计了提供车行通道及人行景观慢道,并完善驿站、停车场、观景平台等附属设施,以达到内通外联的可达性效果,展现原生态海滨风景。

关键词:生态廊道;人文景观资源;内通外联;海滨风景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031-02

1引言

平潭(古属福州府福清县)简称“岚”,俗称海坛,是福建省直管的地级行政管理区。平潭岛北端,三面环海,峰峦连绵,村落绿化植被丰富,主要包含白青乡(含长江澳景区)及苏澳镇(猫头墘、苏澳村、斗魁村、石牌洋景区至苏平路)全部。平潭岛北部拥有极具特色石头厝村落景观、发育众多奇特壮观的海蚀地貌形态以及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景线。

生态廊道是指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景观,一个异于周遭基质环境的狭长地带并且遍及地面,能够将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使特定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增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城市生态廊道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生态廊道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建设案例。如美洲生态走廊,构想始自1967年,于1990年相继实施,该条走廊北起美国阿拉斯加州,南抵阿根廷的火山岛沿海,全长达到4万km,美国佛罗里达州在4年时间中围绕洲际75号公路修建了野生动物跨越道,并记录了修建前后的野生动物生长状态作为评判依据。在国内上海市网络体系建设,广州区域生态圈厦门、长春、阜新等多个城市打造建设“森林城”理念,建成了众多城郊公园和森林生态廊道。但是国内生态廊道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区域整体生态景观连接度进行综合测算和评价,对于落实到具体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中的研究尚未完善。

2016年8月《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正式获批,批复指出要努力把平潭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独具特色、两岸同胞向往的国际旅游岛。该处有怡人的自然风光,渔民风情浓厚,民风淳朴。随着平潭海峡二桥建设的推进,平潭北部区域对外通道打通,作为平潭岛北部对外门户,其旅游观光生态廊道系统的建设日益紧迫。

2研究区概况

2.1基本概况

本项目位于北部白青乡及苏澳镇,含长江澳风景区,以君山慢道为设计起点,含白青乡乡镇,途径猫头境、苏澳村、斗魁村、石牌洋景区至苏平路交界处为终点,共计39km2,区域范围如图1所示。北部生态廊道的建设提高平潭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连接度,强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基质间的空间联系,维持景观生态全局稳定发展。

2.2现状情况分析

结合平潭北部现状自然生境条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自然气候:平原地处平潭中部,且沿海木麻黄等防护林得到广泛种植。其大风日数较其他乡镇明显偏少,苏澳位于平潭西北角,狭管效应最强的位置,其大风日数较多。

(2)水文条件:平潭海洋站理论深度基准面在水尺零点以上0.13m,平均海平面在水尺零点以上3.97m,56黄海基面在平潭平均海平面以下20cm。

(3)景观资源分布:平潭北部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海岸湾澳崖壁间隔分布,有自然生态岸线、海蚀地貌、海岛渔村和历史遗迹等景观资源。

(4)现状风貌:长江澳沙滩沙质细白,海水湛蓝,是天然的海滨浴场;白青乡村落中较完整保留了石构风貌建筑群落;白青乡中西部山体为花岗岩低丘,主要有尖峰山、天垄门和垄底山,山间分布风电机,景观优美;龙头山区分布有龙头山、虎头山和猫头境等山体,山海景观资源丰富;看澳船厂和海峡二桥,可观赏现代工业文明景观;石牌洋景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

(5)现状交通:环岛北路为主要交通要道,镇镇之间有干线通白青乡支线现已建设完成,其余主要为162县道及163县道,交通通行能力差,路面宽度不足,现状路面等级难以承载较大的交通通行量。

综合来看,平潭北部区位交通优势将随着海峡二桥、苏平路及镇镇有干線的建成通车大为凸显,区域旅游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但平潭北部地处全岛交通联络的末端,难以有效接受新兴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辐射,优良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现状通行条件急需改善。

3规划设计定位及原则

3.1规划设计定位

(1)串联区域内景观资源,为游客提供休闲与生态体验空间。

(2)打造平潭旅游观光大道,使区域内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资源得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解决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形成便利的交通和可达性区域空间。

3.2规划设计原则

本规划尊重原始地形,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形成如图2所示的总体规划设计布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以车行生态廊道串联平潭北部人文景观资源。车行生态廊道尽可能利用现状风车路、山路,部分利用城市道路或县道连成环路布设。

(2)部分车行道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绕行或架桥保证道路的通畅可达性。

(3)对于短暂停留的自驾游客,在主要观景节点处设置集中停车场,如将军澳、猫头=l乾等,白青乡可利用石厝资源发展民宿及客栈旅游,可在村庄沿线设置集中式停车场。

(4)沿海慢道的建设用以鼓励步行游览,考虑沿线慢行道游览路线较长,可在海蚀桥及猫头墘等主要游览景点处设置步行游览小环线,方便自驾游客观赏游览。

(5)考虑游客步行体验,滨海慢道与车行道路的间距以2~3km为宜,最大不应超过5km。

4规划设计方案

4.1车行生态廊道规划

4.1.1车行生态廊道主线总体规划

本次车行生态廊道主线总长23.173km,新建段长5.398km含新建路基段4.58km,新建桥梁段818m;另改建既有道路17.775km,具体分布如图3所示。

旅游路线串联了设计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岸线、海蚀地貌、海岛渔村和遗迹等景观资源,车行道、步行道、村道及联络步道的线路规划灵活且便捷。

4.1.2车行生态廊道支线总体规划

车行生态廊道北段(钟门村一青峰村段)走行于山林间,封闭性较强。为加强与沿海步道及南面村庄的联系,考虑对其间的土路及村道进行硬化拓宽。

车行生态廊道南段(钟门村一石牌洋段)地形平坦,沿线路网发达,暂不考虑对其进行改造。本次研究需改造支路长12km。支线总体分布路径如图4所示。

4.1.3车行生态廊道分段建设

依据建设现状建设条件,本次车行道主要分为新建段与改造段,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新建路段包含青峰村段,主要连通163县道与现有风车路,保证车行旅游系统的顺畅与连贯,主要位于青峰村公交停车场南侧,全长305m;榕山村北段,用以连接风车道与榕山村北侧村道,全长约135m;当元村一变电站段,需以半填半挖的形式新建路基0.747km,新建456m;后垄一钟门村段,该段周边存在较多基本农田,为保证生态廊道的连通与完整性,需改造现有土路基小路,路线全长660m;后垄一钟门村段,该段路线穿过钟文村北部,考虑后期在此处布设休息驿站及停车场,拟拆除钟门村房屋23处,共计约2544m2

全线改造段可分为山林段共计10.847km,如图6所示;沿海段共计2.104km,如图7所示;城镇段长度共4.824km,如图8所示。

4.2慢行生态廊道规划

4.2.1步道系统总体规划

平潭北部慢行旅游道的设计规划线位,将沿线景点和村庄有机串联起来,促进平潭旅游和村庄民宿发展。步道系统主线结合村庄小路及山林小径形成完善慢行网络,主要沿岸边布置,穿行于礁石和沙滩,串联沿线村庄和景点,如图9所示。

主线全长36.64km,主要分为长江澳段、村庄段、沙滩段、礁石段及混行段,具体分布统计详见表1。本次步道系统规划总长度共计38.269km,规划总面积为112369.5m2,其中人均用地指标约为10m2/人。整体瞬时容量可达11236人,若开放时间以24h、周转率2.2计,则日容量可达24721人。年可游天数以180d计,则年容量约445万人次,完全满足重要节假日游客的需求量

考虑步道沿线全线较长,在重要节点及具有观赏性较高的景点处设置步道游览小环线,主要为南盘村慢道环线,主线总长1.92km;猫头j乾一六秀慢道环线,主线总长1.67km;罗澳慢道环线,主线总长3.17km。

步道系统根据不同分适用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其中长江澳段栈道桥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桥,跨度约8~10m,基础采用独立桩柱结构,面层推荐采用竹木复合材料;村庄段栈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跨度约8~10m,基础采用独立桩柱结构,面层铺设花岗岩平板;沙滩段采用贴地木栈道形式,在路基上铺设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枕梁,用于固定通长木檩条,木檩条上铺设木栈道,面层采用实木、塑木或竹木复合材料;礁石段栈道桥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桥或箱梁桥,跨度约8~15m,基础采用独立桩柱结构,面层铺设花岗岩平板,或在现状礁石面上采用浆砌块石铺填形成栈道,面层铺设花岗岩平板。

4.2.2自行车系统规划

沿海自行车系统进一步向内陆辐射,与步行系统主线形成闭合环线,便于游客体验内陆旅游资源,增加骑行乐趣。自行车系统依据不同的周边环境分为山林段、城镇段及沙滩段,其中北侧山林段道路纵坡陡,骑行体验差,仅引导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前往,不设专门的自行车道,与机动车低速混行;中部城镇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城镇,靠海部分可考虑将慢道拓宽与行人混行,穿越城镇部分则与机动车混行;西侧沙滩段因地势较为平坦,考虑将慢道拓宽至5m,并设置自行车专用道。重要节点处如猫头墘,将南侧通往猫头墘道路拓宽,增设自行车道,自南向北感受“穿林观海”的骑行体验;县道163段,远期将过境车流引导至外围的苏平路,沿X163布设自行车道,作为连接山区与沿海的内部骑行环线,该段道路平纵线型较好,可体验快速骑行的乐趣;苏澳村落段村镇密集,教堂、石屋、祠堂、田园风光等民俗资源星罗棋布,村道路网“枝繁叶茂”,呈冠状伸向沿海,未来可考虑对村道提升改造,结合民宿开发,引导游客在此区域自由骑行探索。

全段沿线可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为避免乱停乱放现象,建议采用有桩自行车或能在规定区域停车的无桩自行车。

4.3附属设施总体规划

4.3.1驿站分布

一、二级服务驿站选址在不侵占基本农田的基础条件上,主要布置在观景节点和村庄分布密集处。一级服务驿站间距不小于20km。二级服务驿站间距不小于10km。休息亭按照五里一亭的布置方式,在长距离慢道中间适当布置,方便游客使用。根据驿站建筑规模控制,一级驿站规模建筑面积200~300m2,二级驿站建筑规模100~150m2。驿站具体分布如图10所示。

4.3.2停车场分布

本次栈道总面积112369.5m2,按照人均观光用地指标:10m2/人,则旅游栈道瞬时容量为11236人,平均旅客周转率取2.2,则旅客预计约为25000人/d。由于本次旅游观光道出行方式主要有:自行车、观光旅游车、旅游大巴、私家车;根据本项目位置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假设旅客观光出行比例为:自行车(8%)、观光旅游车(15%)、旅游大巴(23%)、私家车(54%);则各出行方式需要的停车泊位换算如表2、图11所示。

根据沿线景观资源分布、道路通达性、周边居民吸引力、各地块可用建设面积等因素,对沿线停车需求进行统计,其分布如表3所示。

根据驿站建设功能需求,驿站服务设施包括中小型提车场,共计11处,除公共交通(旅游大巴+观光旅游车+自行车)停车位外,可提供1005个停车泊位(私家车),停车占地面积共42799m2

根据沿线景观资源分布、道路通达性、周边居民吸引力、各地块开发最大面积等因素,集中停车场共计5处,可提供251个停车泊位(私家车),停车占地面积共11051m2。停车场发布具体如图12所示。

5结语与展望

平潭北部生态廊道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环节,它的建设有利于平潭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三大国家开放开发战略。北部生态廊道的建设充分发挥平潭独特的海蚀地貌资源和山、海景观资源优势,形成特有的景观特色风貌,助推平潭旅游产业发展。但平潭北部处于全岛交通脉络的末端,现存道路和服务设施存在一定的缺陷,体系尚未形成。综合国内外生态廊道建设的优秀案例和经验,结合平潭北部优美生态資源,充分发挥独特的海蚀地貌资源和山、海景观资源优势,形成特有的景观特色风貌,助推平潭旅游产业发展。我国生态廊道建设已初步成形,但廊道的相关制约因素很多。且生态廊道研究多集中于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山脉型及沿海廊道体系研究尚未缺乏。

平潭北部生态廊道主要分布于山海田园间,在改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生境、维护生态空间格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城市建设进程中系统规划应始终将保护自然系统放在首位,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可以将区域内核心保护区连接起来,保护自然本底和乡土特性,避免过于人工化的手法破坏基地的本底条件。平潭北部生态廊道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将保护原生态资源生境放在首位,因地制宜辅以通勤廊道、配套服务设施及沿线生态修复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