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爱凤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巷小学一分校 湖北 武汉 430000)
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学习对数学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各阶段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步入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之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层次的探索,培养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技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将悬念教学的手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悬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渴望探究最终结果的状态之中,这样也能够及时地将学生对知识的这种渴求心理自然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收获。
例如,我们在学习“哪些数能被5整除?它们又有什么特征呢?”时,教师可以据此来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随意地报数,然后再由教师来判别这些数是否能被5整除,当学生报的数越来越大时,老师也依然能够快速地判别出这些数能否被5整除,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笔算验证。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想知道并探究教师的判断方法,他们也会产生疑问,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够这么快就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5整除呢,而且还能保证不出错。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推理,进而得到被5整除需要的一些结论,这样的教学,学生也会更乐意接受,与此同时,学生也有效地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能够得到保证。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结底就是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变“厌学”为“乐学”,变“模仿学”为“会学”,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在和谐的气氛中,向学生提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以后,老师就在黑板上出示一道与课本例题相同类型、相同结构的题,然后启发学生:“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还没有学过,看看谁会做这个题目。”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黑板上的题目产生了好奇,于是就产生了想做而已有的知识却不够的矛盾。这时老师就说:“大家想不想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当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就引导学生看书上的例题,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有不懂的就提出来。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开疑团。这样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与改善的重要手段之一,怎么样才能找到合理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相互借鉴,优化、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选择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方法与使用效果的统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找出该方法的局限,进行改进、创新,比如传统的授课模式,老师黑板板书,写下一黑板数字、公式,对数学没兴趣的孩子难免会分神,开小差。这时就要求老师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感兴趣,并参与进来,老师可以创造情景,多举一些例子,让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中感受问题。
没有基础,什么都免谈,尽管学生讨厌枯燥乏味的数字、公式,但这是数学的基础,老师课堂上要尽量对每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老师要常抓,并且要舍得花时间,确确实实的做到夯实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平时课堂,摸底考试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基础牢固了,学生们也就很少会因为粗心大意而失分了。因此,教学方法应该从细微处入手,打牢基础。
说到学生的发展动态,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他们才能有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有效的数学情境,创造出有生活气息的活泼氛围,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进人到课堂学习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乘法运算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下面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情境教学。在课堂上我是采用游戏+引导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通过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学知识的状态中来。教师:我这有有一个数字:48,你们能通过哪几种方式乘积得出这个数呢?学生:6X8教师:对,这是一种方式,还有呢?学生:4X12教师:这也是一种可能。还有吗?学生:3X16。通过类似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乘法的理解,还能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中体会到思维的方式与乐趣,充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积极进取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高和全面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