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松
高校辅导员工作一直是一件既繁琐,且缺乏提升空间的工作。辅导员不仅仅需要育人,还是学生的教师、朋友。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间接关系,更涉及到高校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以此提升校内软实力。
辅导员是学校内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辅导员的行为及教育方式都对学生有着极大影响,我国17 年2月27日推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高校加强建设辅导员队伍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高校师资建设,首先,高校思政人员和党务人员需具备管理身份,并加入高校培养人才计划,形成高校内部专业能力强、人才储备充足、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为服务学生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学生学业和未来发展及校园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高校目前辅导员选拔多数由校内毕业生中挑选,且思想觉悟及综合素质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成为学生的榜样。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既是时代发展需求,也是目前教育教学所需求的,更是我国社会环境的必备素质。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发展趋势。一改往常的职业状态,现今的辅导员职位是一个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辅导员专业化更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高校来说十分重要。只有辅导员自身更加专业化,才能够提升自身工作水平,更好的管理和帮助学生,辅导员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够体现出自身价值。
首先,我国高校目前对辅导员工作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部分领导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方面缺乏认知。甚至多数领导只有发生有关学生的重大事件后才会加以重视,校领导极少管理辅导员工作,且缺乏对辅导员工作支持,从而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常常被学校高层边缘化。其次,多数高校教师对于辅导员职业并没有产生认同感,认为只是处理学生日常琐事的一份职业。最后,高校学生虽然对辅导员较为亲近,但实际上并没有对此职业加以重视,从而导致辅导员也很难对自身职业产生认同感。
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普遍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辅导员承担着高校育人的重大压力,辅导员精神和身体健康常常出现超额负载的情况,且校内并没有确立完整的辅导员晋升机制,从而导致多数辅导员对于这份工作的热情逐渐消散,在没有一定积极性的情况下,辅导员很难在这份工作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机会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此外,由于晋升困难的原因,辅导员的精神压力会比其它职业还要大,面对遥遥无期的晋升机会,辅导员心理很容易出现放弃的想法。与此同时,辅导员工作常常被人当做是学生的保姆、学院的闲杂工等,从而造成辅导员在面对校内其它职业时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辅导员个人能力的提升不局限于自身实力,与院校的考核及培训机制也由很大关系。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很多时候遇到归属不清、管理重复等问题都会引来各个部门参与,但遇到资金流动、职业培训等提升自身水平的机会时,辅导员并没有向上申报的待遇。由于院校部门对辅导员工作的不负责,从而导致辅导员很难提升自身实力。
我国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校园管理建设的重点培养对象,在选拔辅导员和聘请辅导员的过程中可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由高校管理部门负责培养、招聘和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与此同时要和校党总支互相配合,以此管理辅导员日常工作。将新入职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水准着重培养,并在入职合同上面纳入辅导员思想政治要求标准。高校可定期展开辅导员交流会、辅导员培训等模式,以此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想要将辅导员的个人价值在职业中有所体现,首先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需及时做出转变,应端正校园办学态度,打压一切形式化的行为和功利化的作风,从根本上推动辅导员专业化持续发展,大力推行国家政策,着重培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首先,高校需完善辅导员工作政策,报考究生的辅导员如若连续工作年数足够,那么在学生毕业后高校可另补贴一部分学费。如若该辅导员两年之内都没有通过考核,那么学校可不再聘任该辅导员,并将给该辅导员安排妥善的工作。对于兼职的辅导员没有完成学校考克,那么可以直接解聘,以此构建完善的辅导员聘任制度。其次,高校可要求辅导员定期参与就岗培训,尤其是新辅导员必须要通过考核和岗前培训。此外,高校可以晋升职称或晋升职务来激发辅导员可在校内长期工作,并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可从事时间久远的辅导员作为优先考虑人选。
高校如若想具备高素质、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需具备完善的招聘制度,将辅导员的任职资格扩充到政治标准,坚持以思想道德为衡量标准的准入机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在岗前和在职培训中需将师德和思政放入辅导员最低要求之内,从而提高辅导员育人的责任感。高校可从毕业学生中挑选一些政治专业、哲学专业、心理专业等学生来从事辅导员工作,并将沟通能力强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预备辅导人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于辅导员在岗位职责、培训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划。高校需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聘任辅导员工作,坚持以师德为先,素质优良为优先录用原则。各大高校需结合本校实际需求来规定辅导员人员编制,教育部的有关辅导员人数为1:200的学生和辅导员人数。此外,高校可在校内挑选出部分高素质、高能力、作风优良、思想端正的学生作为辅导员预备人员,从而充实高校辅导员人数,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基础准备,且引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其工作带来的思想和精神上的益处,从而提升辅导员对职业的归属感。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自身工作,还需积极攻克专业学位,以培养自身能够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以此为辅导员之能力做出保障。高校领导在面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时,需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由学工部和校内管理部门来定制辅导员规划,并由高校领导层来制定相关制度,以提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持续建设发展。
并将思政工作作为校园每一名教师的职责,积极探索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道路,并完善辅导员管理机制和职级制度的条例。首先,高校需建设辅导员培训机制,在校内基本的辅导员交流会、讲座、培训之上增添辅导员能力培训,并将其提升为校内工程级别。高校还可以从辅导员自身能力出发,将其分为高、中、初级别辅导员。以此分别负责管理学生工作、指导学生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心理咨询工作、谈话指导工作等。高级别的辅导人员可从事心理健康工作,思政教育工作等,将辅导员工作提升为学生的心理医生。在这种工作模式下,年轻的辅导员可以充分掌握工作内容和提升工作能力,还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更将辅导员工作内容从传统形式上打破,实现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与此同时,辅导员需将培训理念贯彻融入到工作当中,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高校还应积极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以此成为思政工作的中流砥柱。
结语: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也经常开展职业培训等内容,但在专业水平方面还是较为匮乏。辅导员工作对于校园建设、校园风气、学生思想方面都有着极大作用,高校应积极完善辅导员任职及培训机制,并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