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鹏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安排在单元后。这样安排,结合了该单元阅读目标的设计,也保持了写作训练的独立性和序列性。有的老师认为这种安排不科学,不利于结合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训练。有的则很少考虑教材编排的写作任务。有以上两种认识并在教学中忽略教材写作训练的教师为数还不少。那么,如何有机结合作文与阅读教学呢?
统编教材单元阅读与单元写作设置之间有无有机联系?有,也没有。有,是指有的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写作之间刚好能有效连接。没有,是指统编教材写作编排有独立的体系,遵循写作循序渐进训练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阶梯螺旋上升训练。因此,有的单元后面安排的写作从表面上看,与该单元的阅读训练没有显性联系。因此,需要语文教学团队,通力合作,去探寻每个写作训练单元与阅读教学单元之间的联系,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前后串联,把符合写作训练的课文素材聚合到写作单元,以便教学写作单元时选用,这利于学生迅速理解、体会写作相关技巧与方法。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训练——《学写故事》。本单元的篇目分别是:《庄子二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从篇目看,与本单元写作能明勉强沾上边的大概就是《卖炭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但关联性不大。
在写作导读里,编者列举了蒲松龄的《狼》,《孙权劝学》,但列举的都是古文,故事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在整个初中统编教材里去筛选,就会发现学生兴趣很浓的故事性强的文章素材很多:文言小说《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现当代小说、散文:《社戏》、《故乡》、《老王》、《老山界》、《驿路梨花》等等。
以下是初中语文教材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的写作单元安排,依次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学写传记;学习描写景物;语言要连贯;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表达要得体;学习仿写;说明的顺序;学写读后感;学写游记;学写故事;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学习缩写;论证要合理;学习改写。
首先明确整个初中的训练点,然后结合课标要求和单元阅读训练,教学团队一起对写作体系进行梳理。其次,按每类文体梳理训练点。第三,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重新编排写作训练单元,并力求与单元阅读训练相匹配。
比如“文从字顺”。老师们认为放在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写作训练比较恰当。进入初中的第一次写作,只要把话写清楚就好。这样利于减轻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说话,没什么了不起。
譬如让学生写“人间真情”主题的文章,一部分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尤其是男生或留守儿童,情感体验虽说有,却肤浅而苍白。老师借助教材中的素材帮助学生挖掘、领会,能较快激发出学生的写作欲望,恰当使用书中的素材借鉴写作。
如让学生写关于理想、责任担当主题的文章,那么就借鉴以下诗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最苦与最乐》、《老山界》等
例如写托物言志的文章,平常训练要求写作的时候多,生活中运用也广,但初中生一般难以写出新意,文章结构安排也臃肿,形成了一种新八股文不良倾向,以致于看起来视觉不佳,读起来味同嚼蜡。
写作教学,很多时候在室内;学生写作,绝大多数时候在课堂。但一些观察性写作,其实完全可以在课外教学,在课外写作。
我们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涉及到季节性的散文,都带着学生到校园去赏景。现场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发挥想象,即兴造句作文。允许学生给自己的作文配上图画、诗歌、歌词,鼓励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文章,让写作变得灵动,写作变成生活的游戏,切合文艺理论“文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游戏”,“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这样,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联系,把作文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训练、文化审美等核心素养也进行了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