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走进诗词教学设计

2019-11-26 21:19郝兴普
文学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文天祥古诗词诗人

郝兴普

一.讲解“故事”,化虚为实

古诗词以“言情”为主,但“情”必有所依托,或者基于“事”,或者基于“景”,抑或基于“物”,而大部分“情”之所起源于“事”。因此,要想理解诗人的感情,必须明白情的依托点,弄明白缘情的“事”尤为重要。因此,教学此类诗词,教师可借助“讲故事”让学生轻松理解诗词内容,从而更准确、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写于诗人被俘后的第二年,表达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诗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很好理解,但前面叙事的句子理解起来反而困难。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课堂上,我选取了“讲故事”的方式。

“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1236——1283)生于南宋末年,1256年参加科举,并取得了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诗人自己说起于“一经”,即一种经书,其实是自谦的一种说法,因为经过各级考试,最后到达殿试,文天祥的考试内容已经覆盖了经、诗、赋、论、策等,而不仅仅是一门经书了;同时,这一“经”应该还隐含着儒家经典的意思,因为儒家的“成仁取义”思想一直影响着文天祥,因此,作者将自己的辛苦遭逢归于“一经”。那诗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辛苦呢?

“干戈寥落四周星”:南宋末年,元军入侵,文天祥起兵抗元,这一年是1275年。由于元军来势汹涌,南宋溃不成军,朝廷官兵已无力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率兵转战多地,奋起抵抗,但在1278年被俘,这期间整整四年。因此,作者说干戈寥落“四周星”。而“干戈寥落”也说明这期间抗元的艰辛。

“山河破碎风飘絮”:整个南宋战场节节败退,眼看着祖国的河山一点点被元军蚕食,国家好像风中飘摇的飞絮,岌岌可危,此时,诗人文天祥的个人命运也是如此,仿佛雨中的浮萍。诗人回忆自己十五年的宦海沉浮,屡遭罢黜;四年的抗元过程,被扣被俘,多次自杀没有成功;而今再次被俘,如水中的浮萍,不知命运如何。

“惶恐滩头说惶恐”:1277年诗人由惶恐滩败退至福建,内心的凄凉与现状的悲惨,用惶恐来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零丁洋里叹零丁”:如今再次被俘,困在这零丁洋上,想到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怎能不叹息?其实,诗人心中还有更痛的地方,为了抗元,母亲被害,两个儿子双双战死沙场,而今,妻女都被俘,诗人此刻心中的痛我们是无法体会到。

但就是这样,文天祥依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事实证明,诗人最后宁可选择妻女被杀,也没有选择归降,在监斩官行刑的前一刻,他向南方跪拜,实现了其“不指南方不肯休”的人生夙愿。

“神言”与真理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陀思妥耶夫斯基跨越了界限,得到了来自神界(精神世界)的消息。 但这消息并非真理的等价物,而是拥有真理的格调或先知的语气。

二.创作“故事”,由浅入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王昌龄的忧虑与关心。但,全诗二十八个字,首句写景“杨花落尽子规啼”,既交代了暮春的时间,也渲染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同时,漫天飞舞的杨花也象征了朋友及诗人的漂泊感;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交代了朋友王昌龄已经跋山涉水经过五溪,到了龙标;最后两句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托明月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带去。

整首诗文字不多,内容似乎也不太难,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应该能够很清楚理解诗歌的内容。教学中,这样的文本处理起来还是有些挑战的。

三.改写“故事”,变诗为文

课堂上通过“讲故事”让原本抽象的语句具体化,细节化,帮助学生很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感情;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更深入的解读,对情感有更真切地感受。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尝试让学生改编诗歌,“写故事”。

2015年,丁卫军老师执教了一节《天净沙·秋思》,在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多遍朗读之后,丁老师抛出这样一个“读出画面”的环节: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否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讨论环节之后,学生展示了他们的答案,起初学生扣住文中的景物,重在描述特征。后来,学生已经超出图画所诠释的内容,深入读出了画面之外的声音,关注了动静的结合,远近的搭配。同时,用语言渲染出了一幅萧索、悲凉的深秋图,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的孤寂、伤感的独特情感。

听课至此,为丁老师此环节的设计拍案叫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将诗人笔下的意象形成直观的画面,而这一转变的过程,却是学生对这首小令内容及情感的深入解读。同时,学生还借助画面,了解诗人动静结合的写法与远近景物的搭配,最终构成诗歌的意境,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丁老师将“曲”变为“文”,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深入解读了作品,同时,借助朗读来走进文本,通过想象与联想来解读文本,最终用语言表达来实现跳出文本。而这所有过程,在实现教学任务的同时,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多种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古诗词教学基本都是成组地出现,由于教材编排的原因以及课时的限制,很多古诗词教学难以实现用充足的时间赏析透彻的。但,对于这些经典篇目,学生总感觉意犹未尽,只停留在了解大意,背诵的基础之上,笔者自己也觉得有所欠缺。于是,课堂上的“改写”又延伸到了课后,以此来弥补课上的不足。

李清照是学生很喜欢的女词人,在教学其词作时,笔者便从“讲故事”入手,对她的人生经历作了简单介绍,相反,对于作品解读却没怎么涉及,于是,安排学生课后“改写故事”,来实现对诗词的理解。以下是学生根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完成的一例“改写故事”。

窗外,雨不知何时所停。但,暗香已被吹散,满地的残花,随风卷动,只留下尘土的气息。

花的魂魄将飘在何方?她的残躯在尘土中呻吟,淹没在了污浊之中。

阳光照在楼台上,台上坐在铜镜前的女子,正望着窗外的一切,惨白的轮廓仿佛是哀伤的凝聚,暗淡无光的双眸似乎倾诉着无奈。

日色已深,柔弱无骨的手不经意滑过桃木梳,但心生愁思,“即使梳好了,又无人可赏,罢了,罢了。”索性推了梳子,任凭一头青丝披肩,转身走出了房门。

风起,风落,裙起,裙歇,花开,花落。

她弯腰拾起了一片落花,耳畔,仿佛又回荡起丈夫爽朗的笑声,抬头,那熟悉的身影,他朝她跑去,她想再次靠在他的胸膛,听他有力的心跳,他笑着看着她,当她以为抓到他的手时,却扑了空。

他不在了……

国家破,家众灭,雁终过,只留愁绪伴我心,想到向一个人倾诉,说她的苦,说她的无奈,说她的愁。可是,这样一个人,已不在了,这世上,已无她可倾诉之人。

雨又渐渐的下了,她分不清她脸上的水,是雨还是泪。

泪尚能双,而我,能与谁共?

听闻,双溪的春景格外好,想去游历一番。但,当她准备出游时,脚步却停了下来,她暗自低愁,惆怅不安的在心中漫延,刚舒张的眉,又紧锁了起来,我心中藏有那么多的愁,只怕双溪的小舟载不动吧。

苦中寻乐,而苦更甚。

她轻轻闭上了眼,嘴角滑出一抹优美的弧线,不知,泪珠正轻拭她的脸庞。

原来,笑着哭最痛苦。

如果说李清照的词是在简单讲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来写,那么,接下来这首《望江南》(梳洗罢)是在没有给学生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布置的,但,收上学生的作业后,笔者还是惊奇地发现,学生依然写得还不错,现分享一篇如下。

望江南

晨曦漫过海面,露出一位憔悴的女子的身影,她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在这儿?

她,挽青纱,上高楼,抬头,凝望,一双明眸似晶莹宝石般闪耀,粼粼江面,多了此许红光点,浓雾渐渐消散,红日从江面升起,暖暖的光辉,却怎么也暖不了她冷冷的心。

她每天早上总是满怀欣喜,光,洒在她的脸上,妆容是那么的精致,心中似乎全是期待。

望江楼中有很多人---孩子、文人、老人,眺望着宽阔的大海,她似乎不该出现在这群人之中。一艘艘船毫不停歇地从她面前驶过,只在水上留下一道道纹,她一直站在那里,且满含千言万语的目光在望着远方天际,若是哪艘船上有她的心上人,她一眼就会认出。当落日的余晖渐渐微弱,日复一日地带着失望回家,她叹息,无心弹起了古琴,以前为心上人弹琴,今日,为期盼他早许归来,一曲愁情,令她魂牵梦萦绕。

哭了一晚上,第二天又会描眉,梳妆再登楼,一封盼归信,归握手中,风拂过她脸颊,信在手中“狂舞”,遥望天际,水天融为一色,海鸥在海面翱翔,何时才能见到心上人?

孤帆来来回回,将她的心绪带到远方,堤上千缕万缕的柳绕在心上,可是,哪怕肝肠寸断在白蘋洲,她还是在一天天的过去,江水悠悠,总会见一人独倚望江楼。

江水带走了一片片舟,也带走了当年如花似玉的姑娘,不知那乌黑的发梢,何时出现了几缕白发,一道道皱纹印在她的脸上,她却不爱哭了,也许,多年的悲伤早已为她流尽,不知黑夜思念多少回。

一位女子,拖着憔悴的身影,只为等他回。

也许,她只有回忆,自笑终身有依靠。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几乎每次都会用“写故事”的方法来完成对古诗词的致敬,效果颇佳。通过“写故事”,化诗为文,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完成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及赏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坚持将这一方法落实到教学中去,并试着改进,以期收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文天祥古诗词诗人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我爱古诗词
正气文天祥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