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从飞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青墩小学,江苏盐城 224000)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学校要承担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如何让乡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新编教科书在注重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教学放到了重要位置,分年级、分层次练习,有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等。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安排的知识点,注意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在低年级,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听、多学;到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有创造性、综合性、批判性地组织和表达。学生在渐渐深入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对信息收集、记录、处理的能力,还锻炼了把握知识、体悟思想的基本能力。例如,讲到谚语相关内容时,笔者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谚语,可以是关于农业的,也可以是有关做人道理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拓展了课外知识。
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只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时代的要求下,设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小学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基于整体论的视野,力图打破原有的学科分割的局面,倡导课程向学生的生活回归,通过实际活动,把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并促进其个性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小学生选择、体验、探究的话题,最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容易被忽视,却值得学习探究的事物或现象。教师可将身边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某一特长发展为活动主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取舍、修改、完善活动主题。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学生自报主题中,把同类的、相近的主题作为小组主题;学生先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民主决定小组活动的主题。教师还可组织主题论证会,小组内进行具体分工,让每个成员都要进行具体的发言。在活动中,预设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思考,完成了主题的选择、计划的制订等教学环节。这改变了单一的维持性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愿望,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能力的投入。
学生制订的活动计划可行性较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参与活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处理信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乡土文化孕育于民间,植根于乡土,我们只有充分协调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学生对乡土文化产生足够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传承乡土文化的能力。
在民间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描写乡土文化的书籍、影视剧,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收集谚语、歇后语,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采访“故事篓”,收集民间故事,或开展“我为爷爷洗脚,爷爷为我讲故事”“我替奶奶暖被窝,奶奶为我唱民歌”等活动。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谚语、歇后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练习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在多元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要注意摒弃乡土文化中的不健康思想,弘扬时代主旋律。
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而成的内涵丰富的珍品。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村风民俗,了解悠久历史,感受独特的氛围,突出教学资源的生成性与整合性。各级电台、电视台、报刊多会结合本地主特色和重要节假日,开设特色性和专题性节目,教师还可以此为依托,带领学生了解当地乡土文化,如盐城电视台的“方言故事会”、中央电视台的“一年又一年”等节目。教师还可在端午节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历史、风俗,特别是异国“端午祭”“申遗”的文化冲击。通过这些民俗文化,使学生感受我国忠贞爱国、崇尚先进的历史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古老节日焕发青春活力。
乡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爱憎好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思想教育切入点,用略带夸张的乡土文化形象,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搜集盐城地区关于七夕和星星的传说。盐城地区流传着《灯草星,石头星》的故事,告诉学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引导学生推人及己,富有同情心。此外,在乡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教育学生批判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唤醒和提升学生乡土人文情怀的紧迫要求。乡土文化教育能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尤为重要的是,乡土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教科书的切合点,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