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宇
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有效的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践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为后续高层次学习提供保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抽象、复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欲望,制约着学习效果的提升。而动手操作可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数学知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可以唤醒学生主动探索的内驱力,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足够的热情,化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
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为每张学桌的两名同学准备了10张圆形纸片,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们拿出圆形卡片动手分一分,要求是将它们分成两堆。学生们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是一个一个地分;也有的学生是两个两个地分;还有学生先三个三个地分,然后再两个两个地分。从分的结果来看,学生们对尚未系统学习的“平均分”知识已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运用了平均分的意义,将10张圆形纸片分成了两堆,并且两堆同样多,都是5个一份。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平均分”概念,为后续丰富和发展平均分的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抽象的概念教学,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带着兴趣,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吸纳新知和理解新知。
学生的年龄尚小,形象思维仍居主要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难以透彻的理解,影响着良好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操作是推动思维的“内燃机”,思维又服务于学习,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可以积累表象,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知自然地上升为理性理解,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很多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新课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课前准备的小正方体,动手拼一个大的长方体。由于以前有拼长方形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学生们很快拼出了自己满意的长方体。在汇报环节,学生们争相说出了自己所拼的长方体,有的学生拼出了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运用了60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60立方厘米;也有的学生拼出了长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运用了16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6立方厘米;还有学生拼出的长方体长是3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运用了36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学生汇报后,在头脑中已经建构起长方体面积计算的模型,顺利地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所学新知充实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学生一生增值的能力。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严密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走向创新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容,为学生适时地引入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造机遇,让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学具(等分的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进行探索,看可以将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探究,探究它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一会儿,学生们发现可以将等分的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然后依据所拼长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所拼长方形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πr2。也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圆转化成了梯形,所拼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直径,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为πr×2r÷2,即πr2。殊途同归,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师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总之,动手操作是促进探索、强化理解的有效途径。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促进新知的内化,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智慧自然生长,真正让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