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峰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辖区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境内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东五县”(昭觉县、美姑县、布拖县、雷波县、金阳县)彝族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教育水平发展较为落后,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与其他凉山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旨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深度调研彝族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找出提高凉山彝族地区中小学篮球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及方法。
本文以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和雷波县的部分中小学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中国知网、读秀等平台查阅了与凉山彝族地区篮球有关的学术期刊、学术报告及学术论文50余篇,对其中关于彝族中小学篮球运动的发展的部分进行总结归纳。
2.实地调查法
笔者深入凉山州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和雷波县的部分中小学学校,实地调查篮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3.访谈法
笔者实地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和雷波县的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部分体育教师以及西昌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等,对凉山彝族地区篮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当地篮球教学的师资队伍情况、场地器械情况、教材课时情况、教学文件情况等。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篮球运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是青少年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众多,参与热情较高。每年举行篮球比赛的时候,不管晴天还是阴天都有大量的中小学生前来观看比赛,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据统计凉山彝族地区97.8%的中小学生喜欢篮球运动,95.6%的中小学生会篮球基本的技术动作(运球、三步上篮、单手肩上投篮),93.2%的学生懂得篮球的基本规则。
据调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大部分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非常高,基本上没有开设专业的篮球课程,篮球专业教师十分匮乏,有不少学校的体育课程是由其他学科老师代课;部分学校开设1周2次体育课,学生认为这只是他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自己开展活动,无指定内容学校体育的学习;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处于停滞状态,体育课程由其他课程代替。
调查发现:近年来,虽然凉山彝族地区中小学篮球场地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不少中小学的场地器材缺乏,有56%的中学场地不标准,不少篮球架是自制的,缺乏必要的维修和管理,学生的篮球的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基本上在学校里缺乏机会进行篮球运动,在学校里得不到正规的篮球专业指导。
器材与场地的缺乏是制约凉山彝族地区篮球运动的瓶颈。在现有场地的基础之上,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分步骤的完善场地与器材问题,保证凉山彝族地区中小学篮球教学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完善体育场地与管理制度,不定期的对场地与器材进行维修。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服务凉山三十余年,可与西昌学院体育学院进行校地合作,委派大三篮球专项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中小学校进行校外教学实践实习;每年选拔优秀的毕业生进行“篮球进校园”支教活动;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分批次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篮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借助现代互联网的力量,创建“学校体育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整合凉山彝族地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资源,而且也能够通过该平台引进先进的篮球教学理念与方法,促进彝族地区中小学篮球运动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解决学校体育资源浪费、体育资金缺乏、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
凉山彝族地区中小学校不仅要加强篮球器材与场地的投入,更要加强篮球体育教学软实力的投入力度。加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成都体育学院等学校篮球专家根据学校的实地情况,编写适合学校篮球运动发展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等,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彝族地区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篮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