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凯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指导意见》和《江苏省“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精神,江苏省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涌现出一批发展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带动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单位,为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苏州市经国家授予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共有两处。分别是“昆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张家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昆山体育一直名列江苏省前列,当地体育部门根据昆山实际情况和在长三角独特的区位及经济高速发展优势,着力打造“一核一轴三带”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2013年,昆山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2017年11月中旬,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结果,张家港市成功获评,被命名为“张家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港市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各门类体育产业均衡发展,走向了富有特色的体育产业化道路。研究中国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并加强对其理论积累,构建基地开发运营模式的框架体系,紧紧抓住体育产业和体育运动项目的环境因素、文化特色,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与中国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的紧密对接,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第一个真正提出了集群相关的概念,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区域叫做“产业区”。关于体育产业基地的概念研究,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基本上是见仁见智,但都为体育产业基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关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概念的界定,国家体育总局在2016年6月颁布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中认为:“本办法所称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指经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备相当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或在体育产业某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构”。[1]体育产业基地是国家为了发展体育产业而建立的集群区,也是发展体育产业的一大平台。而产业基地通常指的是相互有联系的公司及机构集 聚的特定领域或在一定区域内建立的具有配套环境、布局相对集中的企业集群地带,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化。[2]总体来说,还没有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概念进行界定;国内对于体育产业基地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区环境优势及可行性分析上;对于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地结构、机制、政策、布局等方面。总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对体育产业基地的研究,而且已有的研究和观点为苏州市体育产业基地的开发以及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将为我国体育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提供更多实践基地,对苏州市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研究必将提供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支持。
苏州市经国家授予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共有两处。分别是“昆山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张家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苏州市两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基本都处于建设阶段。因此,苏州市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尤其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公益性设施建设、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公共设施项目上。
昆山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十三五”期间,坚持科学发展,注重将体育产业与转型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改善民生、发挥地方特色和对接上海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经济发展优势,着力探索体育产业经营新模式,大力推动产业集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扩展,人才队伍逐步扩大,体育市场日趋繁荣,集聚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竞争能力较强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昆山市发展体育产业区位优势明显,毗邻上海,同城效应突出,陆路及空路交通优势显著。资源优势分明,多次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首。品牌优势鲜明,曾经成功举办过一系列国际国内的知名赛事,涌现出一批知名体育产品品牌和休闲运动品牌。政策优势凸显,制定了一系列推动体育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特色基地建设、骨干企业培育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设立了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近几年来,昆山持续打造体育赛事IP,每年举办国际国内比赛20余次,其中包括国际足球邀请赛,ITF国际网球巡回赛、国际男篮竞标赛、世界女子水球联赛总决赛等。此外还举办众多群众性运动品牌,万人国际徒步大会、万人绿色骑行等,不仅促进了赛事市场化运作,而且满足了市民观赏、参与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体育所带来的“注意力”效应拉动昆山市经济发展,有形的是赛事举办期间所带来的餐饮、交通、住宿等消费的提升,其配套措施随比赛开展得到大幅完善。无形的是通过赛事转播、新闻宣传等带来的城市品牌美誉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2016年“汤尤杯”赛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印证了昆山的办赛水平和能力,促进了包装、经纪、广告等相关产业发展,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变成了昆山经纪发展的推动力。
近几年来,张家港市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门类体育产业均衡发展,走向富有特色的体育产业道路。2017年11月中旬,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结果,张家港市成功获评,被命名为“张家港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张家港市设立每年300万元的张家港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30万元的品牌赛事引导资金和1550万元的群众体育、青少年训练资金;通过培育扶持优质项目,保持每年都有项目获得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目前累计共有14个项目获专项资金支持1080万元,获场馆低收费、免费开放、全民健身中心补助55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企业104家,体育服务类企业140家,体育服装、鞋帽类生产及销售企业578家,江苏金陵体育器材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称号。打造“城区5分钟、中心镇区10分钟”的体育健身圈。目前,全市共建设有公共体育设施2741个,每万人拥有量30个,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3.58平方米;全市9个镇(区)均建成室内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室外面积不少于50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建成便民健身步道291条,共计454.45公里。体育竞赛市场蓬勃,成功举办2017张家港国际马拉松赛、中国业余网球公开赛、国际象棋棋协大师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体彩市场发展迅猛,连续6年突破3亿元,募集公益金超过1.92亿元;体育培训市场不断升温,每年参加学员超过3万人,全社会接受体育培训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超过5%。
国发[2014](46号)《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打造体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苏体规[2018](2号)中也提到要“规范苏州市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窗口、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市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政策层面上无论是从国家、省市都对体育产业基地提出了要求。虽然苏州市目前体育产业在全国已处于靠前位置,但是在目前看来苏州市并没有明确建成的体育产业园区,这与苏州市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因此,在苏州市发展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对推动苏州市体育产业聚集式发展以及进一步带动周边城市体育发展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
苏州市对于体育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苏州体育产业集聚的资源优势,苏州赛事资源及场馆资源丰富,随着各类赛事的举办,人们的观赛热情越来越高,苏州初步形成了稳定的体育馆赛市场,也逐渐成为大型赛事的聚集地,周边城市上海体育赛事的发展带动了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推广、咨询等相关企业的发展。经过多年赛事运作,苏州已经积累了众多熟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运营推广的专业体育经纪管理人才。苏州还拥有以体育产业为研究方向的高校;拥有坚实的体育消费需求动力,人口密集,居民体育意识强,对体育的需求量大,不断提升的体育人口比例和不断增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成为促进苏州体育产业加速发展和体育消费的需求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体育赛事在苏州的集聚已经发挥出体育产业的集聚效应,显现出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2013年上海、浙江、江苏体育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协议》,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互动发展做出了努力,苏州带动周边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苏州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苏州相关政策文件中也对体育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出了比较详尽的发展思路,对长三角的体育产业联动也采取了具体的措施。目前,在苏州建立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是促进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3]到目前为止,苏州市体育产业基地仍处于建设发展阶段,发展虽有一定特色但不具有显著代表性供各地参考。如何规范全面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大鼓励体育企业增加产品技术研发、销售市场开拓等投入。整合要素资源,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传统体育制造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引入电子商务、体育信息服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不断开拓体育产业新的增长点。重点针对本地有潜力、有市场、有技术的企业制定相应扶持办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平台优势,加大体育企业引进力度。加快出台引进体育企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引进体育企业的优惠政策措施,面向国内外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体育制造企业以及服务范围广、知名度高的体育服务企业,尤其是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物流会展、体育俱乐部、文化体育创意等高端服务企业以及体育企业总部,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快体育制造企业转型发展。加快实施“体育企业转型发展”工程,鼓励苏州市现有体育制造企业成立研发设计中心、产品销售中心以及资金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体育制造企业剥离制造业务,向产品研发、市场控制等产业高端领域发展。
“体育产业化是世界体育强国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事关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实现的重大问题。”[4]着力将体育市场做大做强。广泛开展全面健身活动,进一步对全民健身体育设施进行完善整改,探索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经营管理新模式。加强对于全民健身的规划指导,进一步做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开展多门类的体育活动,力争形成群众体育特色品牌。把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逐步加大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投资兴建体育场馆,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引进体育商务服务、体育经济咨询服务、体育经纪服务类企业,力争在运动员转会经纪、运动员商务开发经纪、运动员参赛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管理咨询、体育财务咨询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引导规范各类体育协会健康发展,探索体育服务外包等新型体育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苏州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能级。
加大力度建设体育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赛事经济信息交流平台、体育产品对外宣传服务平台、体育产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内容,探索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新模式,推动体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文化、旅游等其他产业服务平台对接,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产业技术开发体系建设,鼓励苏州市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联合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等合作机构,共同开发产品项目,积极引入国家工程中心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增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把塑造苏州市体育产业城市品牌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体育制造和研发、体育休闲与康复、体育赛事与市场等各项品牌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苏州体育产业城市品牌,加大城市体育品牌的宣传力度,推动苏州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鼓励市场机构参与,加强市场运作能力,不断提高赛事的档次和知名度,积极承接国内各项体育赛事,力争创品牌、出精品,发挥赛事经济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当地转型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加大赛事招商力度,主动承办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单项体育赛事,打造国际化常驻精品赛事。着力做优产业载体,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特点,不断优化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打造花桥体育企业总部和商务会展中心、北部水上体育产业片和南部滨水体育产业片等体育产业特色集聚区。在体育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大唐生态园等农业体育载体建设,着重开发建设一批生态农庄、农业体育休闲产业园区,加快市、区镇各级重大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功能。提升现有体育公园的发展能级,不断优化环境,完善体育设施。将体育产业发展与群众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体育休闲项目,使体育场馆、设施成为夯实群众体育的基础和培育体育市场的重要载体。
当前,体育产业基地是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响应国家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有效措施,想要充分发挥指导和推动体育产业的纵横发展,不仅在于政策的有效实施,配套硬件以及科学的评估也应逐步完善。苏州市的体育产业也日益完善,体育产业对于区域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在当前时期应该加强体育产业基地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强体育产业对外的辐射作用,这样才能够加强体育产业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