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宇德 房佳婕
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台州 31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它鲜活生动地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黄沙狮子”2006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融合武术、舞狮、杂技于一体,是我国传统舞狮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之根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的重要媒介——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传统文化培育责无旁贷。然而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接纳。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袭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此来培育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就是每一个民族无可回避的重要任务,而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发展,就是一种有力唤醒人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意识的极好方法。经济全球化卷随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日益增强,在关注大众身体素质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已上升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是集身体教育与精神教育为一身的良好教育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更加速了消亡的速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学者们指出:“我们正在一锹一锹埋葬自己的文化”,“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通过现代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教育部2009年2月24日,与文化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2010年6月30日,出台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授方式由口传心授的师徒薪火相传转化为以各种现代教育手段进行传授的师生传授。学校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影响至深,民族文化传承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承文化保护、传承、普及、推广、创造与创新都至关重要,从接触学校教育开始就学习与了解,才可能真正地对民族文化感兴趣,从心里认可与接受,将来才能作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与推动者。
黄沙狮舞相传源起于北宋年间,临海黄沙洋杨岙村武师杨显枪,武功高超,且学得舞狮技艺。曾从军投身于宋朝名将杨延昭幼子杨充广麾下,习得精湛的杨家枪法。后回黄沙洋开设武馆,传授武艺与舞狮技艺。由于当时民间舞狮动作相对简单,难度较小,难以深入打动观赏者,于是其将武术、杂耍技法融入舞狮表演中,形成了“武舞融合”的黄沙狮舞。为了进一步增加表演的观赏性,将传统的地面舞狮进行改良加工,利用民间百姓常用的八仙桌作为舞狮表演道具,将八仙桌以宝塔状逐层堆叠,表演者徒手和持舞狮器械在八仙桌塔上进行表演,增加表演难度与高度。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九”为尊,显枪将表现高塔搭到由九层,且将第九层八仙桌倒立,引狮员和狮子在八仙桌桌脚上表演动作,凭借有高超武功的高难度动作表演,黄沙狮子在浙江台州府闯出一片广阔天地,逐渐作为地方重大节庆和百姓家庆的重头戏。表演套路流程包括扫场武术表演、多人跳单桌、多人高塔倒立、舞狮等环节,整个流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辗转发展至今,其生命绵延多有挫折,虽得以延续,然受经济、文化等多重困扰,目前社会传承仅为上游村苦守。传统体育文化在进入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非原生境遇后,其生命绵延遭遇严重危机,传统师徒薪传已难以担负传承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之重任,依托学校传承是社会快速变迁生态环境下之共识。
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原则(整体性、本真性、传承性),学校传承黄沙狮子从狮舞历史脉络、文化内涵、技术技巧、鼓乐演奏、器材制作等方面进行,协同学校语文、历史、体育、美术、音乐、德育各科教师资源,构建“九狮”(识狮、画狮、制狮、唱狮、舞狮、悟狮、赛狮、写狮、论狮)协同教育体系,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公共模块(校园文化)、必修模块(校本课程)、选修模块(舞狮社)。
公共模块部分从校园“狮”文化建设入手,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狮文化”主体的建设,让全校师生切实感受到狮文化氛围,通过观看黄沙狮舞现场表演、录像资料,狮子器材,狮舞老艺人的讲述等方式认识、了解黄沙狮子的历史脉络、文化习俗、舞狮技巧、器材规格等,认识、理解、领悟黄沙狮舞文化。
必修模块依托学校开发的狮舞校本课程,分画狮(通过对狮子的初步了解与认知,绘画现实表演中观看到的狮子或自身理解而想象的狮子)、唱狮(学习黄沙狮舞的配乐“骨牌九锣鼓”,掌握鼓、钹、锣的演奏技巧,学会舞狮套路配乐)、写狮(对狮子的文化、技术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进行写作)、舞狮(学习黄沙狮舞表演套路,包括武术、地面舞狮、跳桌、高塔表演等,学会基本技术动作与基本组合,掌握技术动作要领)、论狮(在重要节庆日,举办狮文化交流大会,包括对狮子文化内涵、历史演进、现实意义、未来发展,以及狮子器材的制作、绘画、鼓乐、技术等进行交流与辩论)。
选修模块为高级阶段,包括制狮(在老艺人们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狮头、狮被,包括材料的选取、制作的步骤、狮毛上色等)、赛狮(舞狮、画狮、制狮、狮子鼓乐比赛,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建舞狮队,根据规则,创编舞狮套路,配上相适应鼓乐,进行比赛;颁发技术奖、创编奖、道德风尚奖、音乐奖、文化奖、制作奖等;舞狮社参加高级别的舞狮大赛、重要节庆活动展演)。
以公共模块与必修模块来营造校园狮文化,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完善依托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与舞狮社的精英引领。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了解黄沙狮舞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狮文化的认同感,领悟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凝聚、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积极向上、开拓奋进的民族精神,将这些优秀品质践行于学习、工作、生活实践。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越来越倾心于消费文化和跨国生活方式,这种情况虽有助于其走向世界,但也容易使他们脱离自己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是每一个民族无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当今时代之主题,深入推进青少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要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结合信息化技术成果,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