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多维角色演绎

2019-11-26 04:27
武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武术

唐 艳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带来了问题与考验,因此学界对此范畴的看法纷纷不一。通过文化符号学理论对其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与探讨,突破了以普遍实用性与攻防技击性为主的思维冰点。在历经研究对象的技术体系层面构建过程中,逐渐向更深层次性地传统武术的文化符号进行彰显思考与体悟研究。审视传统武术发展历程,“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技术活动”[1],对其研究不再局限于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更应满足于身体文化的需要。因此,在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问题与困境的连环追问和破解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当下约定俗成的动态形式,也是当前人类在文化空间发展下的生存使命,更是传统武术向文化领域转型的路径。本研究着眼于文化符号视域下,对传统武术的身体活动逐渐解读与认同为一种文化符号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对传统武术在当代新的历史境遇中面临的角色定位问题分析,以及挖掘在新的历史境遇中的当代价值意义进行整合性的阐述。

1 传统武术中“能指”的身体

1.1 本质建构:传统武术的历史寻根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的活动,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武术本质的研究,应该追本溯源,到武术的原始形态中探寻其本来就固有的、一贯的、根源性、根本性的属性”。[2]传统武术建构的原点即是技击,其与全世界各民族的身体对抗方式基本一致为博大精深的技击体系,大部分都源于原始的格斗技能。原始的攻防技击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简单而直接的动作,是出于本能以及保护自身免遭伤害的能力。换句话说,传统武术在原始社会时期中起着防御外敌的作用。

不仅如此,传统武术在变迁过程中亦出现各种客观因素,将原本单纯的对抗性上升到有意识地技击活动。譬如技击是受个体生存和集体对抗的须要所影响与形塑的,一方面将其作为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和手段驰骋于战场;另一方面军事武艺又是不断得以发展、构建完善的军事结构体系,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结合丰富成型的动作增添其军事实用性,并为后来传统武术的动作编排或连贯动作的形成夯实了根基。结合沿着技击这条道路发展,虽然武艺的实用性结合构成身体活动,但其本质属性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动。

传统武术从其发轫之初到现在,一直都在不断变化发展。“新的本质的涌现,旧的本质的复原,现存的本质的变迁”[3],所以传授要用选择和构建的理念来揭露其本质。因此,传统武术在当今以原点属性的技击身份与身体文化活动的发展为基准。就传统武术发展历程而言,其在农耕文明时期以攻防技击的单一化搏杀格斗为形态路径转向以军事演练为身体活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形式,由于它能表示指出某一事物”。[4]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由单纯的身体技术转向囊括身体文化的身体活动。

1.2 符号衍生:身体记忆的时代整合

历史记忆的形成,既取决于知识广度与思考范畴,同时还使所有的身体记忆通过文化彰显出来,亦在任何真实记录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符号,而任何文化形态的演变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加以记录,并表达它的形式、功能和发展的演变过程。

“技击作为武术的一个逻辑原点,随着武术的文化得以形成、嬗变与发展,它将经历着一个同步的质变的过程”[5],是一个从简单的动作转变为自知能力的状态。传统武术亦从知识输出、精神状态上改变了传统军事对抗,将人类的身体活动逐渐向“野蛮”到“文明”[6]过渡,实现了文明社会的转型,提高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武术的承受度,形成了不同的身体文化符号。

“文化实践的机制以先天身体活动为目标,将后天的身体作为文化对象”。[7]武术文化实践结出独特的文化成果。综上所述,武术是“知识载体”的外部显现,实质上是带有独特民族地域风格以及攻防技击能力的人体活动;武术文化是“习武人”对武术重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所开展的“人化”,是“习武人”的一种存在模式;武术研讨的意义在于探索“自律”,武术文化的研究应以寻查武术本体的“原点”为出发点,使武术成为“物理存在”意义上的工具,使得民族文化的弘扬有了“物”的倚托。

2 武术身体中“所指”的文化

2.1 重新部署:审美文化的归属体现

在社会环境不断地发展下,对文化路径的解读具有良莠不一的看法。中国传统武术审美化的始终贯穿于整体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以全为美,外部事物开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知识符号的内容。它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也是艺术表现的原则,更是审美欣赏的准则”。[8]艺术更是文化的深层次因素,对核心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传统武术文化角度来说,身体本身的符号带有神秘性和多样性。不但处于较高的审美认识层次上,它又从美所存在的物质性出发,并通过美感心灵和审美过程所表现。“理论所要达到的理解只有通过迂回才能实现,回到对普通或平常的东西的经验,发现这些经验中所拥有的审美性质”。[9]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身体活动在重新整合与部署的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将文化作为标准、意义、志向等统一体系,即对现实举动按既定的目标加以牵引,又对固步自封的传统武术文化展开剔除,从而使人类向优良文化符号转变。武术身体文化的归属体现在于拥有自身的文化特点和技击技能,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审美元素。

内部产生交叉的一方称作内在演化,进而考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作用关系和作用结果。最后,文化符号的传播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并不仅仅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观念发生根本性逆转,也是蕴育出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内容。因此,武术作为一种人体运动,其与自然的结缔有着潜在关系,即应顺应自然而融于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既是人与自然共处之道,也是武术行拳之理。如武术技法中的攻守相兼,进退相随,不仅表现出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对立统一特征,也彰显出武术的和谐与统一,更体现技击的审美元素。因而由此形成中国武术独具东方文化及审美要求的美学形式,使得武术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审美作为一种流动观赏的观点,贯穿人生的始终,制造审美的人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美育。“美育是通过审美,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10]武术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对人的教育,强调练武以德为先,亦贯串于整个习武练功的阶段,武术武德教育表现思想规范成为学习武技的标准。中国传统武术之美其实是对其伦理品德、人格品性上的感化之美,强调的是以美、善协同作为根本性的主题。因而,这使得武术将审美和人的崇高毅力与情操整合起来。因此,在这一古典审美观的感召与陶冶下,使得武术由一门单纯的搏杀转变成为驱邪扶正的教化意义。这就对习武的人提出更高档次的要求:习武者要有单一的动机,用武者要能明辨是非,授武者要遵照清规,其目标都是防止,因武术给谐和的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带来伤害。中国武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不主张立刻回击,而强调与人友善、自卫防身、后发制人的美德体现,使其逾越了单纯技击的争强好胜心态,从而养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审美取向。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审美取向牵引,使得武术本身的展开过程中不断地向德艺方面发展,也使中国武术在世界技击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2.2 角色定位:文化认同的身体寻认

社会的发展着眼于个人,借助符号的活动与精力盛行文化。武术文化以“有现实而理想”[11]的转变,将实用性技术转化为审美活动,演变为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使武术行动导入审美的境界,并借助武术主体的散发意志推进武术视野的开拓,最终达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传统武术获取独立的外在状态之后,武术面临的是空间抉择。武术文化由制人之技衍变为修身养性的手段、转化为制己的工具,是武术进入人们的平日社会中,并在武术实践中添加了社会意义、承担起社会责任,解决了武术的社会性生存。传统武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它包括民族成员个体交往之间的彼此认同和个体对民族整体的认同”。[12]说明任何事物的价值归根结底归属于文化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感以及充分认知了事物意蕴的文化价值,并将传统武术的符号处身于中心位置,这样事物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使传统武术在身体寻认的过程中不断地解读与调适成为人们所需要的价值。

“由于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与所创造的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3]传统武术在涵化的过程中创造出形式各异的文化特色,在社会背景下,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一方面的内容,不能脱离当今时代的主体与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3 结语

追溯本源,传统武术文化无论是传统社会的社会化还是现代生活的文明化,都是以文化身体为对象的物质形态,是对武术的本质建构进行传统武术的历史寻根。其“野蛮”而“文明”的过程,也使身体成为一个个文化符号。不仅成为一个知识的身体,满载各种时代记忆的整合;亦成为一个道德的身体,充满“节制的阀门”[14];成为一个理想的身体,涌动着技击原点、可能的追求与审美;成为一个认同的身体,负载民族富强、民族文化的归属感。经过对传统武术的多维度角色的思索,使得武术身体的生产也与文化变迁、社会发展、全球化进程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