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的不同时期的形态表现及古代战争与“武”的关系

2019-11-26 04:27李伟雪
武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武术战争发展

李伟雪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1 前言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的精神,从书籍期刊以及文献资料中,大多数学者们普遍认为武术的起源自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与抗击野兽以求生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武术”一词,并不断发展下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在这里笔者不禁思考:这个神奇的“武”字是何时起源的?又为什么称为“武”?真正的追根溯源,更恰当的是从“武术”一词中的“武”的出现为起点,逐渐向外去延伸探究。

1.1 “武”字的起源

据说“武”这个词源自于舞,是中国古代君王用于娱乐的殿前比试,最早的被认同并记载武者是黄帝的后代公孙三娘。后来从娱乐用的殿前比试发展成了实战用的武。更有甚者,认为“武”最初是以姓氏而存在。据史载,武姓起源有四大源头,最早的一支是在上古夏朝时,有一个大臣叫武罗,而他的后代就以武字为姓,世代相传。[1]对此看来,“武”的起源各有差异,我们应从字的结构来加深对“武”的剖析。

从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武”字的写法看,其上部是‘戈’,下部是‘止’,戈表示兵器,止有行走的意思,二者合在一起便是《说文解字》中沿用楚庄王的“止戈为武”之意。但是还存在一种说法,据《竹书纪年》记载,殷商有个死后谥号为武丁的王,这时“武”的本意是发动战争。单单一个“武”字,表现的却是多种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 武夫力而拘诸原”中的“武”有肩扛兵械,出征作战之意;《诗郑风羔裘》中的“孔武有力”有威风的,勇猛的之意;《礼记》中“始奏以文,复乱以武”表示的则是一种作战能力。

从以上解释来看,我们不禁陷入疑惑,“武”到底表达的是停止战争还是发动战争?这的确很难判定,也是一种无意义的争辩。但不得不说,“武”字的意思单从表面来解释,未免过于浅薄;从当时的文化方面来说,停止战争确是人类所期待的生活。

1.2 对“武”的表现形态的演变梳理

原始社会并没有文字的出现,但作为其萌芽时期,用作于战斗的兵器以及简单的技术动作便引申为“武”,如:劈、刺、砍等,此外用于震慑与演练的在《山海经》记载的“舞九伐”与古籍的“干戚舞”,以及称为“角力”的徒手格斗,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原始社会出现的“武”的形态是以“劈、刺、角力、舞”等形式为代表的。

殷商时期文字的发明,出现了具有真实存在的“武”。从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武”从属于军事活动,并逐步发展起简单的套路与比赛,当时多称为“手搏、手格、股肱、拳斗”等。[2]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武的社会功能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角力、手搏等格斗技能以及兵器的高度发展[3],虽没有明确的名称,专家学者们对于“武”的表现有“格斗、相搏”等,还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载:“其憨以技击强”中出现的“技击”一词。[4]秦汉以来出现了《汉书》记载的关于武术流派与套路的发展,以及角力、剑道的盛行,关于“武”的表现有“套路、角抵、手格”等。三国时期陈寿所作的《三国志》中首次出现了“武艺”一词,这才有了统一的关于“武”的新名词。隋唐、五代十国还出现了“拳捷、试扑”。而“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文选》中的诗句“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泛指军事武力。两宋时期有“武技、手搏、相扑、打套子”等,民间“武”的高度发展,又把其作为表演内容并称为“百戏”。明清时期的《五杂俎》中提到了“十八般武艺”,以及新增的“拳法、把式”等。民国时期,普遍采用“国术、武术”两词,直至建国后,“武术”之名才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5],并沿用至今。

“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与价值也在发生着改变,由单一的军事战斗功能随之演变成社会中具有健身、娱乐、竞技功能的多元化的“武”。古代社会虽在不断向着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武文化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武”的表现形态各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早期源源不断的战争对国家的统治者乃至社会带来的影响,如此一来,古代“武”的由军事战争演变来的格斗、技击功能始终要重于娱乐、健身的功能。

2 战争下的“武”

通过对“武”这一汉字的解释当中,了解它与战争有着莫大的联系。为什么会出现战争?武又是怎样与战争结合发展的呢?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梳理原始与古代王朝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解。

2.1 关于原始战争

中国历史上承认的第一次战争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出现后,蚩尤大战炎黄二帝的逐鹿之战[6],也有《史记》记载,说中国最早的战争是炎黄二帝的阪泉之战。[7]这都是由于长期部落间为争夺牧猎地带的冲突引发的战争,人们以残暴的行为相互对战,便形成了战争,而“武”成为了人们思想下的残暴的行为。

2.2 奴隶社会的战争

夏朝的建立使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导致了各个统治集团对利益的争夺,以及带来的频繁的战事。[8]夏桀暴政建立了商朝,商纣暴虐出现了周朝,西周的分封制度成就了春秋战国。从各朝代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商汤作《汤誓》将自己比作“天神”以行使对夏桀的惩罚,通过“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9]的对民众的威胁,以借助民众力量发动战争来推翻夏王朝。而周武王在开战前,对商朝的百姓采取“无畏! 宁尔也,非敌百姓也”[10],只针对商纣王做出的荒淫、暴虐行为进行讨伐,最终赢得牧野战争的全面胜利。周武王的根本出发点是为解除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建立一个顺应民心、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王朝。可以理解为,武王伐纣是一种出于正义的战争。然而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行使得诸侯力量强起,为争夺霸权使社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纷争。由此看来,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武”的不同含义。

2.3 封建社会的战争

封建社会包括从秦王朝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11]整个封建社会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分封制度,为的是建立封国和军队以保卫中央。[12]由于朝代较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类型对战争进行梳理:第一,权臣夺位的朝代更替。得益于分封制度的权利日渐加重的臣子,为争夺作为统治者的荣誉与利益,推翻旧王朝封建统治的战争应接不暇。第二,游牧民族的边患战争。它反映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利害关系的互动,其结果改变了许多王朝的盛衰兴亡。[13]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多是处于不断对农耕民族的侵略和进攻之中,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制约,[14]游牧者好斗善战的天性,便对自然、气候等适宜生存与发展的中原地区发动战争,也是出于利益的驱动,使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战争频发。第三,反抗起义的农民战争。君主的残酷统治和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使社会残破、民生凋敝。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战争。[15]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朝的黄巾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以及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等。虽然都没有一举成功,但都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第四,国家分裂割据的战争。处于奴隶、封建社会二者间的春秋战国,东汉末年的三国乱世,东晋初的南北朝,唐末宋初的五代十国。多个国家并存,国家之间互相攻战,争权夺利。

3 讨论

对于“武”的探究,不难理解为正是战争的出现才衍生出的“武”,而战争的由来便是原始时期为生存而出现的,也正好契合了学者们对于武术起源的一致思想。但若先前不存在战争,还会有“武”的出世吗?除去战争这条路线的发展,我们可以来定义“武”的发展:使用火与工具在原始社会与野兽搏斗前已然出现[16],用火就可以驱赶野兽[17],也就不存在战争,社会一片安宁,人类使用各种工具同样获得生存,随着人们思想以及行为的演变,除了温饱人们也向着身体的活动需求发展[18],华佗创编的的养生导引术“五禽戏”,在宴饮中用于表演的身体娱乐活动[19]等,“武”便在健身与娱乐的活动中逐渐形成。似乎这样的发展也有其道理,没有战争的社会照样能发展衍生出“武”。但理想归理想,终究不能脱离现实,“武”与战争始终有着莫大的联系。孔子在《礼记》在写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下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理想社会的最高阶段。为了私欲搞邪恶之事的思想会被人之间讲求信用、和睦友善中逐渐淹没,这是因为人民凝聚的力量战胜了少部分并同化于全社会。奴隶社会开始,战争的不休也遵循着这一规律。统治者们一统天下的决心长盛不息,也正是处于这样的思想,频繁的战争迭起,这种战争的感染性将整个社会与国家同化,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武”。

但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武”的不同含义。分析战争迭起的过程是痛苦的,它使社会中的民众饱受煎熬,也让参与作战的士兵承担牺牲的代价。从不同的社会发展来看战争,有了利益的驱动,战争的存在就不是偶然的。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武”的不同含义。为利益所驱动而发动的暴力战争是“武”的表现。由战争衍生出的“武”,自然而然会与击打性动作、兵器联系在一起。

4 结论

“武”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与价值也在发生着改变,由单一的军事战斗功能随之演变成社会中具有健身、娱乐、竞技功能的多元化的“武”。战争衍生出“武”的形态,并进一步在原始以及奴隶、封建社会下发展着“武”。

猜你喜欢
武术战争发展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武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