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晨冰 巴恬恬
马庄村
手工艺人缝制香包
11月6日,由全国妇联主办,全国妇联宣传部、江苏省妇联和中共徐州市委承办的“巾帼心向党礼赞新中国”全国总结活动在徐州举行。活动开始前,记者随队参观了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部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潘安湖畔的神农码头,当地妇联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提出了这句话!”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湖阔景美的秀丽风景,丝毫看不出在贾汪区实行生态修复工程前,这里还是采煤塌陷区。
在湖边的神农广场,大家看着一幅幅生动图片,聆听讲解员讲述徐州“好女儿”的故事:铸造大国重器的徐工集团工程师孙丽,“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徐州下水道四班,拉着板车带九旬老母亲看世界的“中国好人”谢淑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离开神农码头去往马庄村时路过湖西路,向车窗外望去,秋阳照射下,层林尽染,微波粼粼,绿水青山的宜人之处尽显。靠近马庄村,整洁的街道和房屋出现在眼前,因乡村壁画和三三两两的红灯笼装饰着,显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一行人首先来到马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进门,“和风化好雨,润物细无声”几个字映入眼帘。
近年来,马庄村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从为家长无暇看管的孩子进行辅导的“四点半学堂”,到定期照顾孤寡老人的巾帼敬老、爱老志愿服务;从为方便村民就业开展的香包、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到为丰富村民闲暇生活举办的太极拳培训、广场舞大赛……一个个活动春风化雨一般,浸润到马庄村村民的心里,改变着每一个家庭。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在参观中强调:“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落小落细落到家庭。”
而说起马庄村如何利用表彰活动树立典型,让村民自觉加入破旧习、树新风的建设中时,讲解员夏莉自豪地说了一句,“我是咱们马庄村连续10年的‘十佳媳妇’。”大家一下子笑开了,笑容中透露着赞赏之意。当年夏莉的公公生了重病,她辞职在家照顾。20多年来,她从未和婆婆红过脸。她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和睦兄弟、乐于助人,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称赞。由她来宣传马庄村的家风建设,再合适不过。
“田野上摇晃着沉甸甸的金黄,收获着我们的喜悦和晴朗。纺织机织出了锦绣前程,告诉我们实现了已久的梦想。”马庄村村史馆循环播放着这首《马庄之歌》。馆里有一段台阶,台阶上印着这首村歌的词曲,路过的人总忍不住慢下脚步,看一看歌词。
按照村史馆墙上长长的时间轴,夏莉向大家介绍马庄村百余年的历史变迁。马庄有三宝,乐团、香包、婆媳好。1988年,在第四任村党委书记孟庆喜的带领下,马庄村投资3万余元组建“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乐队刚组建时,有人直言:“管乐队能吹出票子吗?孟书记就是不务正业。”孟庆喜没有理会,他坚信,虽然乐团不能吹出票子,但是能吹出昂扬的精神、团结的力量。此后近30年中,马庄村乐团先后演出7000多场,从乡村演到城市,从国内演到国外,收获一片好评。
小白楼,红窗棂,走进马庄香包文化大院,草木的清香扑鼻而来,两排缝制香包的妇女正安静地忙碌着。其中一位端坐着的银发老人格外引人注意,她是王秀英,今年82岁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村时,她精湛的手艺得到总书记的夸奖。总书记还买下一个香包,笑称“我也要捧捧场”。
2013年,王秀英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依托马庄香包大院平台,王秀英的香包工作室不定期开展培训,培育香包手艺人、经纪人,引领马庄村妇女群众增收致富。事实上,马庄的香包产业不仅吸引了本村妇女,也吸引着外村人。
段庄村离马庄村只有一二里路,段大姐每天从段庄村骑电动车来香包大院只需要8分钟。原先她赋闲在家,看到相关新闻报道后,她便对马庄的香包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离家近,收入多,还有很多妇女和我一起工作,挺好的。”段大姐乐呵呵地表示,现在生活可有奔头了。
初心香包、福寿葫芦、招财元宝、年年有鱼……这些寓意传承初心、团圆美满、富贵平安的香包,是马庄的又一张文化名片。面对参观的人潮,手工艺人们并没有受到影响,仿佛面前装着各色针线、剪刀的那只小簸箕,就构成了她们的一方天地。
不知是香包散发出的清香让人身心愉悦,还是香包制作者专注的样子使人平静,在大院里,奔波的劳顿瞬间消除,记者也忍不住转至柜台前,买下两个香包,用行动给这片土地上智慧勤劳的妇女点赞。
中药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
马庄特色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