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突破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的理念先导,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思路、發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了我国在迈上更高发展阶段时鲜明的价值取向:坚持创新发展,立足独立自主,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统筹兼顾,推动国家发展行稳致远;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基色,擘画美丽中国新蓝图;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提速幸福中国建设步伐。
〔关键词〕 发展理念;国家发展;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108-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努力开创新局面,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更需要有新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凝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发展的宝贵经验,标志着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彰显了国家在迈上更高发展阶段时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创新发展,立足独立自主,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
一项新技术可以刺激市场需求、滋生新的产业,一项新手段可以节约成本、提升运营能效,一项新发明可以复活一个企业、实现企业腾飞,这些都是创新产生出来的奇迹。毋庸置疑,创新是发展的“牛鼻子”,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世界经济大国的兴衰,无不因创新能力强弱而转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把“创新发展”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凸显出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也凸显出创新对于今天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推进全方位创新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 〕。过去谈创新主要是谈科技创新,新时代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
理论创新是创新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激发创新主体生机活力的保障;文化创新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支持;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创新的重中之重。四个方面的创新如果用一个人来打比方的话,那么理论相当于思想,制度相当于骨骼,科技相当于血液,而文化则相当于一个人的气质。全面创新就是要进行由里及外的全新改变,激发新的活力。
(二)勇攀科技创新制高点
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毛泽东曾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4 〕邓小平更是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 〕的重大论断。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6 〕
当前全球正处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阶段,科技创新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成为改变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和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我国而言,搭上全球科技革命“快车”,勇攀世界科技制高点,将极大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一旦错失机遇,就可能在新一轮变革中落后,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能否将科技这个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能否如期实现。因此,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明确发展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强化制度保障,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是中国赢得世界科技大赛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三)坚定自主创新之路
自力更生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加强自主创新是我们登上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改革快速推进,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型国家建设迈上新台阶。华为鸿蒙自有操作系统发布,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大型客机C919投入生产,最新大飞机“鲲鹏”一飞冲天,全球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 767米,龙芯、飞腾、申威3款国产自主可控CPU诞生……我国科技领域的每一项重大成果,无一不是自主创新的结晶。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原创高水平研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技术依赖严重。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7 〕。现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培育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培育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统筹兼顾,推动国家发展行稳致远
发展均衡与否、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全面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更是确保国家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然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协调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中央平衡“东与西”、统筹“城与乡”、调节“贫与富”,中国经济社会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协同配合、均衡健康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高质量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建立对欠发达地区扶持机制。鼓励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大胆试、大胆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先富带后富,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携手并进、共同进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实现区域融合共赢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引领下,到2035年,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将会显著缩小,经济空间布局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8 〕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9 〕作为总体要求,这不仅切中了当前乡村发展的要害,而且也明确了乡村发展新思路,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大方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我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精准扶贫马不停蹄,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日益完善,特色小镇建设不断提速,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收入来源持续增加,美丽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按照中央提出的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等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将加速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要实现既定的宏伟蓝图,既要持续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也要持续不断地创造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10 〕。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只能深化不能淡化,只能创新不能裹足不前。应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最大范围强化社会认同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涵养城市的“内在美”,提振城市的“精气神”;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构建诚信社会;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完善行业文明规范,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不断传递弘扬向善、向上、向真的社会正能量,继续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
三、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基色,擘画美丽中国新蓝图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基色。西方工业化进程走过的弯路和我国粗放发展付出环境代价的惨痛教训表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必须取之有度,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绿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美丽中国”被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绿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解决生态环境积累的欠账,不“伤筋动骨”,就不可能“脱胎换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受到国际社会普遍称赞。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3年兑现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至45%的承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11 〕。习近平总书记的鲜明态度彰显了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正确处理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面对发展压力,应继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依法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咬住问题不放松,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绿色发展底线绝不能突破,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绝不能放宽。
(二)发展绿色经济
绿色发展担当着经济新引擎的重任,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更是未来永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 〕。在实践中,应将绿色思维融入社会生产全过程,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推动资源深度循环利用,做好转型升级“加法”和能耗排放“减法”,倒逼结构转型,实现绿色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裂变出“利从绿来、绿中生利”的强劲动力。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方面要普及绿色发展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引导公众将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生态环保的义务和责任,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积极开展绿色行动计划。另一方面要通过绿色细胞创建,比如创建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等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强化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应推动国土绿化,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使广大公众形成爱绿护绿、植绿补绿的大氛围、好习惯。
(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格局
綠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建设绿色家园是人们共同的行动。第一,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舍弃先污染后治理、注重末端治理轻视源头治理的旧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从总体和全局出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第二,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促使企业在生态保护中担当主体责任,助推企业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转型发展之路。第三,要通过社会宣传和政策引导,不断增强百姓的环保意识,推广垃圾分类,推动公众逐步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第四,要完善群众自治制度,发挥志愿者、行业协会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治理格局,营造时时、事事、处处、人人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新风尚。
四、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改革开放让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从沿江沿边到中西部,中国开放的大门渐次全面打开。尤其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持续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成功设立,国际产能合作进程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迈出重大步伐,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成功主办,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中国成为促进人类迈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一)共建“一带一路”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推动沿线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增进政治互信,增加文化交流,对于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注重协调处理我国利益和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关系,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务实推进和舆论引导的关系,国家总体目标和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致力于实现“五通”,即政策通、设施通、贸易通、资金通、人心通,保证通道上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通畅、便捷、高效。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沿线各国将共同书写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实现文化、宗教、种族间的求同存异和开放包容。
(二)扩大自贸区建设
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经济特区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国务院先后在上海、广东、天津、海南等多地设置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的设立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时代大背景,是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自贸区实行差别化探索,是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是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是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面向未来,自贸区聚焦国际高标准贸易和投资规则,着力实现贸易自由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作为核心任务。可以预见,在自贸区的带动下,中国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和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政治上奉行彼此尊重、平等协商原则,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外交道路;在安全上奉行以对话解决分歧、以协商化解争端,致力建设一个和平安全的世界;在发展上奉行合作共赢原则,致力建设一个携手共进、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化上尊重文明多样性,致力建设一个文明互学互鉴、开放包容的世界;在环境上奉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共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坚持共享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提速幸福中国建设步伐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3 〕。共享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揭示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揭示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中不断探索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脉社会心理、满足公众期盼,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脱贫攻坚持续进行,精准脱贫成果喜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质量差距逐步缩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确保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等等。近年来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人民需求是发展的动力,人民参与是发展的过程,人民共享是发展的结果,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思想、施政战略、顶层设计和评价体系,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落实在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和工作中,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发展共享经济
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共享经济从无到有,现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共享單车、共享汽车、共享教育、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共享农场、共享雨伞、共享住宿、共享衣橱等共享经济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正呈现出“虚实共生”的发展趋势。共享经济作为新业态、新模式,是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盘活了闲置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尽其用、“按需分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目前,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共享经济的发展态势,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创新、重构信用体系等途径,解决共享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提速幸福中国建设
共享发展是给人民以幸福的发展。“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公平”“正义”“互助”“友爱”“和谐”“安定”“宜居”等关键词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幸福诉求的代名词。当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14 〕,最大程度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好群众就业难题,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住有所居,确保食品安全、空气安全、饮用水安全,幸福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坚信,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及在实践中逐步落实,中国将全面消除极度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现代化进程将大大推进,一个幸福感不断提升的中國将会在新时代继续书写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篇章。
综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主动担当和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真理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74-775.
〔2〕李 贞.习近平谈创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3-
01(09).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02).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9.
〔8〕朱 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N〕.人民日报,2019-03-02(04).
〔9〕吴奇修.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8-09-25(07).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1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4-19.
〔12〕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生态文明,2019(02):6-7.
〔13〕任理轩.坚持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五〔N〕.人民日报,2015-12-24(07).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责任编辑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