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 暂男
〔摘要〕 “为政以德”思想意蕴深厚,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治吏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为政治国之道德要求。以史为鉴,深入挖掘“为政以德”思想的有益成分,不仅是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既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锤炼党性修养,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更要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环境,以期使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关键词〕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为政以德;政治生态;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5-0092-04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 〕。新时代,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既要从个人做起,又要注重家风建设,更要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政治环境。“为政以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治吏的重要标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为政治国之道德要求,对我国几千年传统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代虽然不断发展变迁,但“为政以德”思想依旧散发着时代的光芒。以史为鉴,深入挖掘“为政以德”思想的有益成分,对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德与政德
对“为政以德”思想的考察和追溯不能离开对“德”的認知和解读。“德”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说文解字》中说道:“德,升也。”从形体上分析,“德”字左边的“彳”(chì)在古文中代表着行走,而右边是指眼睛要正看,二者相结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所以,在结构分析中,“德”字不仅标注着一个人行为的正直,更标注着一个人内心的正直。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对人的本性的规定性认识中,“德”自古以来就是圣贤君子们的最高标准。《荀子·王制》中讲道的“无德不贵”,是指没有德行操守之人是不能成为尊贵之人的。在某种程度上,道德被视为某种绝对性存在的价值标识。其次,古代社会之所以如此重视“德”,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治”社会相关。“治人者”应该像先贤圣人一样,爱护子民、举止可典,并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古代社会对为政的要求有其不足之处,即缺乏法治的规约,这是“人治”统治结构的固有弊端。因此,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说既是对中国古代治吏思想的借鉴,也是站在时代高度的一种超越。
“政德”在古代传统社会中无疑是对从政为官者的道德要求,也是在国家社会层面对“德”的解释和认知。自古以来,忠君爱民的从政为官者都把“政德”修养奉为圭臬,时刻注意以德修身、做道德的表率,以德立威、做道德的守卫者,以德服众、做道德的践行者。从政为官者自身清正廉洁、道德高尚,百姓自然就会信服和跟随。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指出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 〕意思就是说,从政为官者的道德品性就像是风,而百姓的言谈举止就好比是风下的草,当风吹拂草地时,草一定会跟随着风的方向。可见,从政为官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魅力去赢得百姓的认可和尊重。这样做不仅可以树立统治者在百姓中的威信和良好形象,而且还可以增强民众的从善心理,并告诫自己不做违背道义的事。在古代传统社会,对于“政德”的具体要求各个历史朝代虽有所不同,但对“政德”的认知可追溯至儒家思想中对从政为官者的道德规约中。
二、“为政以德”思想的主旨及时代借鉴
“为政以德”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有关文献记载,这一思想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尚书·尧典》中有对尧的描述:“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3 〕意思就是说,尧恭敬职守、明察四方、道德纯备、温厚宽容、能够让贤,他的道德光辉普照四方。也正因如此,尧帝能够使九族之百姓和睦归顺。这一思想后来在夏商周时期初步形成。殷商时期,“为政以德”思想已经具有了传承先祖之德的大意,并把“政德”真正上升到事关统治者执政得失的高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霸天下、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周王室名存实亡。正是基于此,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治国思想。这一治国思想成为此后历朝历代所秉持的重要治官治吏的政治思想。到秦汉时期,统治者更加重视运用思想文化来达到社会统一的目的,因此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为政以德”思想也得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满足世人对道德追求的思路选择。明朝中期,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要求“知行合一”,对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要求更加严格,并具有规范性。在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儒家“为政以德”思想也成为历代贤明君主所推崇备至的治世思想。从整个历史朝代来看,每逢统治者重“政德”之时,就往往会出现国家太平、百姓安居的盛世局面。“为政以德”思想集中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从政为官者的道德要求,其中有些要求虽然已经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但其思想精华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和继承发展。
(一)“为政以德”思想的主旨
我国自古以来就尤为重德、尚德,把道德修养作为从政为官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讲,还是从统治阶级层面讲,道德修养的最终旨归都是“治国平天下”,是“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圣贤追求“修身”而后“齐家”,其最终价值旨归是“以德治国平天下”,是为政治统治的需要而作出的道德规约,在政治统治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是统治者治理国家、安顺民心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为政以德”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指,围绕公忠为国、立身持正、勤勉尽职、清廉俭朴、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等道德指标来规范个人道德行为。古代传统社会的治国理政主要是基于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从政为官者和政府来层层推进的,可见从政为官者的道德是与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的。一旦统治者失德到某种程度,遭到人民的痛恨,距离革命的到来或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因此,从政为官者的官德如何不是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是关乎执政者能否长期执政以及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大问题。
“为政以德”思想的核心主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从政治统治或是执政效能来讲,是统治阶级为获得群众信任与支持,以此而树立稳固的政治权威的道德约束准则。从政德的内容来看,其也是一种对道德的崇尚和追求,只不过是在内容上更具有表率性和政治性,是更倾向于、更便于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一整套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信仰和追求。总而言之,“为政以德”思想是针对从政为官者的道德约束和品性规约,是其赢得民心、巩固政权的重要保障。
(二)“为政以德”思想的时代借鉴
1.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 〕。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领导干部公忠为国、立身持正、严于律己的至高要求。近百年来,我们党矢志不渝,不忘建党之初曾许下的诺言,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秉持“吾日三省吾身”的治国治吏之箴言,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因此,始终保持对人民的热爱,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的首要职责和重要使命。
明大德,是位卑不敢忘国忧的个体家国情怀的充分展现,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为官之最高标准和终极价值,更是时刻保持对党的至高忠诚的理想信念的坚定。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明大德,就是要胸怀天下、忠诚老实、为民服务、矢志不渝。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必须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国、心中有民,不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筑牢心中向党向民的思想堡垒,而且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守公德,就是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出以公心,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不徇私情。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守公德,就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时刻放在心上,并践行于具体的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 〔4 〕为人民服务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广大领导干部要守得住公德,心底无私天地宽,维护公平正义,不讲私情,秉行公德。这不仅关系到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的人心向背,而且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严私德,是对自身操守、行为的严格要求和约束。中国自古以来就把德作为为人之首要准则,即百行德为首。严私德是对领导干部言行举止的约束和把持,其不仅要做到戒贪止欲,更要奉行克己奉公的原则,切实做到权力来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人民谋幸福”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5 〕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就是人民幸福,而领导干部只有将个人私德打造成社会道德的标杆,才能不负人民重托。严私德,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廉洁修身,更要做到廉洁齐家。对于多数领导干部来说,家是其积极奉献的背后支撑力量,但家同时也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贪腐渎职的“导火索”。因此,领导干部不但要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时刻注意防范、管好身边人,而且要明确标准、立好规矩,以警惕和防止身边人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甚至被其“拉下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需要久久为功。“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政德就好比是领导干部的根,必须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形成人民所衷心拥护的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態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最初的山清水秀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生态的诸多论述,不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对官德的重视与严要求,而且旨在引领领导干部习于修德、自然修德,以期使其道德素养的应然状态转化为使然状态。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同样也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是从整体上对从事政治事业、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所处政治环境的宏观描述,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政治生态山清水秀,能够使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同时,领导干部的政德素养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纵观我国古代政治史我们不难看出,贪官横行、腐败蔓延等是导致政治生态污浊不堪、无数政权覆灭的主要原因,而凡是重视为官之德的朝代,都往往能够形成清明的政治生态,并实现统治下的国泰民安。以史为鉴,新时代领导干部肩负的使命更加繁重,如果没有高尚的、无私的、纯粹的道德情操,就会失去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笔者认为,要构建山清水秀、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必须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久久为功,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党领导下的磅礴力量。
三、“为政以德”思想对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启示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关乎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得到了历代思想家的推崇,而且成为历朝历代政治统治者的治国之良策,即执政者只有以德修身、以德施政,最终才能以德取信于民,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赢得百姓的信赖和拥护。从政为官者的德行高低,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百姓的德性和修养,而且也决定了政令的实施效果。当今社会,“为政以德”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是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笔者认为,我们党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使其多修为政之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而学习和掌握“为政以德”思想的精华,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我们党的党性原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撑,并且对于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唯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慎独自省,不断锤炼自身的党性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地把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最终外化为道德实践。
其次,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并不断完善政德的考核机制。孔子讲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就是说,君子之德如风,风往哪边刮,草往哪边倒,见贤思齐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前,领导干部既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要做社会道德的示范者,更要做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通过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拔、考核领导干部。在选拔、考核领导干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他们的工作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德”的考察和考评,以期使品行端正、作风优良、勤政务实的领导干部得以重用。此外,领导干部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重誓言,让修身立德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再次,常修为政之德,确保领导干部政治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领导干部尤其党的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 〔7 〕。常修为政之德本质上是对共产党人的一种自我约束。中国自古以来就尤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领导干部担负着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宏伟责任和光荣使命,因此,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必须时刻绷紧作风之弦,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慎独慎微,坚守清正廉洁底线,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锤炼坚强的党性意识、筑牢信仰之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并始终做到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革故鼎新,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出一副宏伟蓝图,而要顺利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广大领导干部是关键。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还应具备信仰坚定的大德、大公无私的公德、清正廉洁的私德。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能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时代,领导干部更应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紧跟时代发展与实践要求,与时俱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修为政之德,始终保持修身立德、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始终做到先公后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总之,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政德建设,才能真正作出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政绩。
〔参 考 文 献〕
〔1〕欧阳辉.政德兴 政风正 国家强——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关于讲政德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8-03-14(07).
〔2〕林定川.孔子语录〔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229.
〔3〕曾运乾.尚书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64:2-3.
〔4〕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5〕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
〔6〕孙 竞,朱 虹,申亚欣,等.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EB/OL〕.(2018-03-14).http://hi.people.com.cn/BIG5/n2/2018/0314/c231187-31339826.html.
〔7〕殷 鹏.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学习习近平同志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关于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8-03-15(07).
責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