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首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八一勋章”获得者,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走过了101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永远离开了我们。
2019年2月18日,程开甲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颁奖辞是:“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七十一个字的颁奖辞,高度概括了他非同凡响、与核共伍的辉煌人生。
程开甲祖籍徽州,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1931年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1937年高中毕业,同时被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了浙江大学,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的老师;1941年,大学毕业留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还和王淦昌合作研究,撰写了五维场的论文;1945年,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1946年8月,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玻恩的学生。其间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1948年秋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8月学成回国,先后在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创建了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1962年夏,程开甲被调到国防科委(后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现装备发展部),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大漠深处的罗布泊一直到1985年,程开甲长期生活在核試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二十二年里,他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关键技术问题,使核试验成为原子弹的设计、改进和武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导弹核武器、首次平洞、首次竖井等几十次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他根据周总理的询问,提出并一再坚持向地下核试验方式的决策性转变,创立了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对武器水平的提高和试验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任基地副司令期间,主持、参与和指导核爆炸效应的全面总结,为核武器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大家亲切地称他“核司令”。
程开甲不平凡的百年人生,都以中国的核武器试验研究事业为己任,但有一件平常的小事伴他一生,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和程开甲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不论走到哪里,他的身边总带着一块人人都熟悉的小黑板。
“核司令”程开甲为什么会对小黑板一直情有独钟呢?
原来,就是在这样一块普通的小黑板上,程开甲曾用粉笔计算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方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程开甲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测试仪器全部拿到数据。而国外的第一次核试验,其他国家就没有这样幸运了。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也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我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这些数据,程开甲都在那块普通的小黑板上演算过无数次。
程开甲是留学外国的知名科学家,用起计算机来也得心应手,但他对小黑板情有独钟,想起什么问题、思考什么方案,搞一个演算什么的,总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日久生情,小黑板上还真蹦出了他许多科学灵感。
第一颗原子弹采取何种方式爆炸?按照苏联专家提出的意见,最初的方案是用飞机投掷。当时,程开甲经过在小黑板上计算分析研究,否定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意见,提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百米高塔爆炸的方案,并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
他认为,第一次试验就用飞机投掷,不但会增加测试同步和瞄准上的困难,难以测量原子弹的各种效应,而且保证投弹飞机安全的难度太大,程开甲在他的小黑板上又是一番精心计算,终于提出当时切实可行的采用百米高塔爆炸原子弹的方案。
在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地下核爆炸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朱光亚等科学家决定进入地下爆心去考察。
到原子弹爆心作考察,在中国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的剂量,其危险可想而知。
程开甲又在小黑板上经过无数次精心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在刚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巨大空腔。洞里温度很高,科学家们忙乎得汗流浃背,把所有考察工作做完,取得了中国地下核试验现场的第一手资料。
时光再回到20世纪60年代初,核试验基地的难忘岁月,在天山深处,一个叫红山的山沟里,一排简朴的“干打垒”平房,房子旁边有一条无名的小溪,小溪边上长满了马兰花,平房周围是天山山脉连绵的红色山峦,群山外面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在这样的环境中,程开甲隐姓埋名,为中国的核试验发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程开甲虽然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研究试验的指挥者,但生活都和其他人一样,日子总过得紧巴巴的。为了改善生活,程开甲年近花甲的老伴高耀珊,穿上带补丁的旧军装,每天早出晚归,扛着铁锹,和随军家属们一起去开荒、翻地,养鸡、种菜。在平房前后的园子里种白菜、土豆和萝卜,挖菜窖冬天储存水果蔬菜。
生活虽然艰辛,高耀珊对程开甲的照顾却无微不至。每餐都尽量做新鲜蔬菜,每过一段时间做一顿红烧肉;鸡生蛋后,都编号存放,每天煮最新鲜的给程开甲补充营养,入秋前多储存水果,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证程开甲每天早上一个鸡蛋,每晚有一个苹果。有一天,她从十几里的山下门诊部赶回研究所里找到程开甲,就是为了补早晨忘记交代的一个鸡蛋,殷殷深情,可见一斑。
核试验最紧张的那段时间,程开甲因工作劳累过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就每天陪程老散步到半夜。
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研究所从事核试验的科技工作者都不计得失、十分敬业,没有计算机,大家都用手写或者算盘计算,用直尺绘图,一次试验,用过的计算图纸都堆成小山。时任研究所领导的程开甲手边连一个最简单的计算器也没有,为了节省时间、节约纸张,他只好在小黑板上密密麻麻计算一个又一个数学公式,所经历的三十多次核试验,一次次试验前的计算推演,都要在小黑板上进行。
长期以来,程开甲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初到北京,他在家里放了一块茶几大的小黑板,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他搬了新居,还专门留了一面墙,装上了一块黑板。
1984年,程开甲离开核试验基地,先后任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顾问,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一直没有停下在此领域开拓创新的脚步,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
95岁高龄时,程开甲仍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耕耘不辍。他利用“程—玻恩”超导电性双带理论,对赵忠贤院士和美国卡内基研究院毛和光发现的“压力诱发超导再进入”的新的重要现象进行研究。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习近平再次亲自为他颁授“八一勋章”。2018年,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同年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物,获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程开甲一生获奖无数,但对于这些荣誉,他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对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
程开甲院士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辛勤耕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严谨求实,崇尚科学,无私奉献,勇于登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时代,让我们再次走近当年献身核试验事业的那一代人,聆听他们伟大心灵的低语,领略他们不为人知的风采,感受他们谱写英雄史诗的情怀,挖掘不随时光流逝而褪色的马兰精神。
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今天,当中国梦凝聚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当我们在和平的暖阳里安享幸福美好生活的时候,不能忘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不能忘记那些擎起中国核盾牌的科学巨子,不能忘記曾经在大漠戈壁默默奉献的数十万马兰人,不能忘记仍长眠在大漠深处的忠诚英烈们,更不能忘记程开甲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能忘记镌刻在小黑板上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