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芳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和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环境要素,提出高校人才集聚的分层次的环境系统模型,从理论上揭示高校人才集聚及其效能发挥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逐步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运行灵活、效益显著的现代人才集聚发展模式和环境建设战略。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才集聚;建议对策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企业信息系统使用对技术创新作用模式研究”资助(项目编号:RW180174)。
一、高校人才集聚环境要素关系框架及宏观模型
集聚就是把知识经济所需的优秀人才相对集中,发挥人才集合的效应。人才集聚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促进人才价值的增加,而且会产生集聚效应,促进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高校人才集聚也就是在高校当中把优秀的教师以及科研人才集中起来,实现人才资源配置优化,从而发挥人才集合的效应[1]。高校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在一定程度会上产生集聚效应,进而促进生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通过对国外发达高校人才集聚要素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历史和现实情况,将一些个别学校所特有的、影响范围不大的较为次要的因素剔除出去,不予分析,得到影响高校人才集聚数量与质量的普遍的、主要的因素。
建立的概念模型如图1,可见影响高校人才集聚数量与质量的,既有微观方面(高校内部)的环境要素,也有宏观方面(高校外部)的环境要素。在宏观环境要素方面,主要是国家对人才流动和高校人才集聚的种种政策约束,和整个社会对于更换工作、参与人才流动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影响高校人才集聚的国内宏观环境。另外,当前国内国外对高校人才的迫切需求与疯狂掠夺也是构成国内宏观环境和国外宏观环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2]。
为了更深刻透彻地分析问题,我们从高校人才集聚宏观影响因素角度来构造定量模型。在构造定量模型之前,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每个因素的所有的表征变量及其内涵。其变量是高校人才集聚度,并作为因变量。高校人才集聚度表征了高校人才集聚的数量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用来表示。
从这个角度建立模型时,我们需要对这3个要素进行量化,这就需要确定每个要素的量化表征指标及其含义:是政策环境影响因素,表示有关人才流动机制的健全性;是社会思想观念影响因素,表示高校人才对“跳槽”的倾向程度;是人才竞争环境影响因素,表示国外及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与掠夺的程度。我们得出从高校人才集聚的宏观影响因素角度建立的数学模型:
…………………………(1)
二、 西安市高校人才集聚调研设计
本部分首先提出了人才集聚环境机制分析的总体思路,然后进一步确定了样本、样本容量和调查方式,最终形成了调查问卷和高校统计表。其中,一般院校占总数的49%,重点院校占总数的51%;综合类院校占总数的51.4%,理工类院校占总数的48.6%;理工类专业占60.5%,文管类专业占39.5%;20-29岁的占总数的30.2%,30-39岁的占总数的34.8%,40-49岁的占总数的25.9%,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9.1%;男性、女性分别占58%和42%;正高级占13.0%,副高级占27.2%,中级36.4%,剩余为助理及其他。
综合相关数据,逐步多元回归得到,可见与假设模型拟合较好。
三、改善西安地区高校人才集聚建议
大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物质基础,而是机制。一方面,学术空气不够活跃,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另一方面,竞争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就需要社会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更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发挥政策和机制的作用,使人才集聚起来[3]。考虑到不同层次学校的差异,重点学校可将科研与教学并举,一般学校可偏重于教学,兼顾科研;再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人才流动机制有不同的反映,所以进行如下分类讨论。
(一)国家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政策侧重不同
相对比而言,综合类型的高校人才集聚对国家宏观政策敏感度小于理工类高校,但是由于政策环境是影响高校人才集聚的主要宏观因素,所以仍然要加大对综合类院校政策上的照顾力度;理工类高校人才集聚对国家宏观政策非常敏感,所以应加大对理工类院校政策上的照顾力度。相对比而言,由于重点高校和企业、国外联系更加多一些,所以它的人才集聚对人才竞争环境方面敏感度小于一般高校,但是由于人才竞争环境是影响高校人才集聚的主要宏观因素,所以仍然要加大对一般院校人才竞争环境方面的照顾力度。由于综合类型的高校和企业、国外联系更加多一些,所以它的人才集聚对人才竞争环境方面敏感度小于理工类高校,但是由于人才竞争环境是影响高校人才集聚的主要宏观因素,所以仍然要加大对综合类院校人才竞争环境方面的照顾。
(二)不断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一方面,应该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后备来源的思考。面对美国、德国等的避免“近亲繁殖”策略[2],我国应该分析二者利弊,从符合我国国情角度来选择。例如,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及抑制本校毕业生可能形成的学阀帮派,或在招聘过程中掺杂私人感情,比较自觉地把本校毕业的教师比率抑制在全体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下,并不需要规定不从本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
另一方面,需要完善高校和社会之间人才流动机制。我国需要完善高校和社会之间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人才共享或者交互机制。例如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在合作中相互了解,进而促进人才自然流动。
(三)不断拓宽人才流动渠道
由于要满足高校与高校之间人才流动和高校与社会之间人才流动,所以应该在教育系统内建立多种人才流动渠道,例如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之间的教师定期“互换”中介,国内高校和国外院校教师共享服务机构等等,通过这些人才流动渠道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集聚。目前我们认为,高校教师主动联系企业,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担任企业的兼职顾问,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等等,将大大有利于教师接触实际,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从而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增长才干,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高校教师的个人提高规划里往往包括“兼职工作”“工业考察”“开展一些开发性的设计和应用研究工作”等项[4]。这一政策可以吸引企业给高校投资,同时也将大大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使高校教师的科研选题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满足产业界的需求。
(四)强化学科建设
学校整体排名,很容易淡化学校的核心部分——学科建设,而以学科来排名,强化了学科建设,突出了学科学术实力[5]。例如,某些名牌大学的较差专业不会因学校整体声誉而受益;而另一些学校的较好专业也不会因学校整体声誉一般而受挫。这种排名办法值得我国大学评估借鉴。
(五)引进公平竞争机制
首先,积极适应人才竞争的形势,因势利导,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吸引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等措施,调整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其次,加强校际合作,促进学科交叉,采取互聘、联聘教师的办法,共享教师资源。同時,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招聘优秀人才为兼职教师,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再次,尽快制定人才流动办法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强国家对人才流动的管理,改变人才流动的无序状况,促进高校教师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孙萍茹,米增强,安江英,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74-78.
[2]李建钟.美国的人才汇集机制[J].中国人才,2003(02):15-17,19.
[3]考察团.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与管理考察团赴美考察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4):73-80.
[4]郭荣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04):69-71.
[5]朱杏珍.浅论人才集聚机制[J].商业研究,2002(15):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