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在上海徐家汇地区的南端。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土山湾)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据记载:“徐家汇南半里许之土山湾,上海县属之廿二八保六图地方,在肇嘉浜中段一转弯角嘴弯上,有二丈高,十余丈长之泥墩一座,此地俗名土山湾。”明清两代流经徐家汇的有三条河: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在林则徐任职江苏巡抚期间,积极疏浚徐家汇境内的河道,为节省劳力,淤泥就近在蒲汇塘转角处堆积成丘,故而得名“土山湾”。它的位置就是现在徐汇区政府南面、上海电影制片厂对面,漕溪北路、蒲汇塘路一带。
上海徐家汇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1864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将土山削平,设立土山湾孤儿院,同时,创办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孤儿们在风琴作、图画间、印书馆、照相部、中西鞋作、五金部里学习木工、制鞋、成衣、雕刻、镀金、绘画、印刷等实用技艺,以便将来谋生于社会。从此,出自土山湾的优秀艺术作品相继问世,“土山湾”成为 “海派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国工艺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先导。
走进位于土山湾孤儿院旧址的土山湾博物馆,你一定会被一座木雕牌楼所震撼。这就是土山湾工艺院制作的中国牌楼。该木雕牌楼高达5.8米、宽5.2米,四柱三間庑殿顶。这座牌楼细节雕刻的生动繁复远远胜于一般的石牌楼,布局巧妙,比例精当,技艺高超。令人惊讶的是,如此鬼斧神工的木雕牌楼的制作者并非是工艺大师,而是数十名孤儿。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木工部主任葛承亮带领他们,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雕琢而成。它是中西方雕刻工艺与艺术融合的产物,是为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而制作的。当时它就陈列在中国馆的教育馆供世界各地人士参观瞻仰,一举获得了该届世博会头等大奖章。
土山湾木工部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中设立较早和规模最大的工场。“制造中西木器,雕刻浑象人物、鸟兽、金银彩画油漆器具,色色俱佳。”木工部又分为细木工场、雕花间两个工场,附设油漆部。雕花间最早由耶稣会传教士范廷佐(1817—1856)在徐家汇老天主堂创办,细木工场则创办于蔡家湾,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建立后,一并迁入土山湾。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所制的作品,屡次“走”出国门,亮相于国际顶尖博览会并获得奖项,其中木工部的作品影响最大,曾先后八次参加世博会并四次获奖。
土山湾牌楼全柚木雕刻,仅雕刻部件就多达数千件,举世罕见。牌楼正背面各有一块牌匾,共镌有八个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功昭日月”“德并山河”,各取其首字,组合起来便是“功德”,也分别寓意“天”和“地”。牌楼的门楣上雕饰的高浮雕,一面刻绘的是战争的场面,另一面则呈现出和平休闲的意境;旁边则是一位正在接受审判的高官,另有几位老人在林中怡然自得,一位妇女乘着两轮手推车,有骑兵保驾护送,有个僧人正引导着身份显赫的施主进入寺院,庙门上有“甘露寺”三个大字。在牌楼顶部,每一开间都架有自己的屋檐,三片屋檐有机结合,构成重檐之势。檐角伸展洒脱,韵味飞动灵快;飞檐上面依次饰有四头憨态可掬的小狮子。屋檐由八根支柱承重,镂空透雕出枝叶繁茂的竹子;椽子与瓦片亦被木作逼真表现。屋顶上有十六个圆雕武士造像,他们身披甲胄神态赳赳,手持矛、戟、棒等武器,八个骑在马背上,八个步行,还有一个随从拿着旗帜。屋脊之上雕有双龙戏珠,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火珠之上还有一个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着平安幸福与财富。屋脊的外侧有海豚装饰,低首抬尾,佑护免遭火灾;被线串起来的木珠好似腾云中升起的颗颗水珠。整幢牌楼由四根大立柱支撑,柱子上都绕有强健慑人的蟠龙,吐火纳珠,直入云霄。上面还雕刻着脍炙人口的道家传说:中间两根内立柱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外侧两根柱子则描绘着仙人和隐士,仙人手执拂尘,无虑凡间;隐士驾鹤而去,告别尘世。在外侧柱子的下部,雕刻的是和合二仙,一个手持长有摇钱树的圆盒;另一个手持荷花。柱子的基础部分环饰四十二只狮子,大小形态各异,憨态可掬,有的小狮子趴在母狮子背上,有的大狮子脚下拨弄着小狮子,正在打闹嬉戏。柱础的饰板上还有道教的一些符号,一只仙鹤在云中翱翔,下面有一棵松树,还有一只梅花鹿和一只栖息在梧桐树上的凤凰,表现出道家理想中的生态环境。整座牌楼共有二十二个牛腿,十六个装饰着凤凰的图案,另外六个则描绘了中国士大夫们向往的生活图景。
在纽约世博会闭幕后,土山湾牌楼几经辗转,遭遇了厄运。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自称热爱中国建筑文化的美国人,声称有意修复土山湾牌楼,取得了印第安纳大学的信任,得到了牌楼的全部构件,但事实上,他将牌楼上认为值钱的构件出售。直到1985年,一位北欧建筑师从美国人那里抢救出了土山湾牌楼的剩余构件,成功运抵北欧瑞典。2010年,为了迎接上海世博会,徐汇区文化局决定筹建土山湾博物馆,馆址选在了位于蒲汇塘路上的土山湾孤儿院旧址。牌楼回家的时候,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早已残破黯然,伤痕累累,除主体结构件外,大部分的雕版构件已不见。
如何凭借一张并不清晰的旧照片和外国文献中的只言片语,将中国牌楼这一件举世无双的大型工艺品实现从残缺到复原的华丽变身,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再续它的世博情缘?当时中标负责修缮工作的东阳木雕公司在同济大学路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尽力搜罗各种相关书籍,有建筑的,有小说,甚至还有小人书,并走访了多位教师以及民间雕刻艺人,以求最真实最完整地再现当年牌楼原貌。三十多位木雕工艺师对照着老照片和史料记载,一一确定每幅图景中人物的数目、体型、容貌、姿态、服饰、武器以及树林的疏密、车辆行停、桥梁大小等等,经过七个多月的精心修复,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华容道和借东风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典故慢慢地浮现出来。同时也还原了牌楼盘龙吐珠、群狮环绕、八仙过海、驾鹤飞升等栩栩如生的细节,让牌楼重新辉映出华美精巧的艺术韵味。
“牌坊上所承载的艺术,不可思议地为我们具体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理念,记录了他们的宇宙观和神话故事,记录了他们的天堂和人间。”这是约一个世纪前一位外国传教士对土山湾牌楼上浮雕内容的感叹。“这是一个体量大到与真实牌楼接近的工艺品,集中真实反映了中国木构建筑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美学趣味,堪称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称赞道,“更重要的是,它是三届世博会的历史见证。能以实物形式,而不只是文献或图片来见证,仅仅这点,就已经难能可贵。”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