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瑶,高 欣,贾振宇,许春舫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江苏 苏州 21500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指原发于胃肠道黏膜内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PGIL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较低,为1%~8%[1]。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占其总发病率的30%~40%[2]。PGIL可见于整个消化道,但胃及小肠是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发病率分别为60%~70%、20%~30%,而食管及结直肠的发病率则相对较低,分别为<1%、5%~10%[3]。PGIL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征性表现,为此针对PGIL的早期诊断容易受到忽视,易造成误诊、漏诊[4]。本研究中,通过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PGIL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对预后生存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PGIL患者,其中胃淋巴瘤101例,肠道淋巴瘤79例,共180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电子胃镜和/或电子肠镜)活检和/或外科手术病理确诊。收集并统计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
1.2 诊断、病理分型及分期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Dawson标准[5]:(1)浅表淋巴结无肿大;(2)纵隔无肿大淋巴结;(3)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4)肝脾无异常发现;(5)病变以消化道为主。临床分期均依据改良Ann Arbor分期法[6]。ⅠE期:淋巴瘤局限在胃肠道,无淋巴结转移;ⅡE期:淋巴瘤局限在胃肠道,有淋巴结转移(伴胃肠道周围淋巴结转移或横膈下非胃肠道周围淋巴结转移);Ⅲ期:胃肠道淋巴瘤伴横膈两侧淋巴结转移;Ⅳ期:血行播散累及其他结外脏器或组织。所有PGIL患者病理类型均根据2008年WHO相关淋巴瘤分类标准[7]。
1.3 随访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部分患者因号码为空号或电话始终不接、电话错误、未留号码等情况而失访,失访27例,随访率为85.0%,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最长随访时间为136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180例患者中,男102例(56.7%),女78例(43.3%),男女比例约为1.31∶1。胃淋巴瘤患者101例(56.1%),肠淋巴瘤患者79例(43.9%)。年龄19~82岁,中位发病年龄59岁。PGIL临床特征不典型,患者往往存在多种主诉。其中胃淋巴瘤患者以腹痛、腹胀、体质量减轻及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分别为40例、36例、25例、17例;其次为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肠淋巴瘤患者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最为常见,分别为28例、13例、12例、12例;其次为发热、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为主。所有患者中,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20 U/L)73例(40.6%),LDH正常(≤220 U/L)107例(59.4%)。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低危组(IPI:0~2)101例,高危组79例(IPI:3~5)。
2.2 PGIL的常见发病部位根据内镜下和/或手术结果发现,胃淋巴瘤中累及胃窦最为常见,其次为胃角、胃底、胃体、贲门。而肠淋巴瘤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见表1)。
表1 PGIL的发病部位Tab 1 Location of PGIL
2.3 PGIL的内镜下表现101例胃淋巴瘤患者中,有97例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其中42例经活检明确为胃淋巴瘤,胃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43.30%。胃淋巴瘤在胃镜下表现多样,多种病损可同时出现。本研究中,胃淋巴瘤主要表现为溃疡,尤其以巨大溃疡、多发溃疡常见(67例66.34%),其次表现为黏膜呈菜花样、肿块样不规则隆起(45例,44.55%)。而79例肠淋巴瘤患者中,有25例行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经活检明确诊断者6例,肠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仅为24.05%。
2.4 PGIL的病理分型及分期经统计发现,PGIL以B细胞性淋巴瘤居多,共计160例(其中胃淋巴瘤98例,肠淋巴瘤62例),其次T细胞性淋巴瘤为20例(其中胃淋巴瘤3例,肠淋巴瘤17例),其具体分型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最为多见(n=103),其次为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n=35)。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法,180例PGIL中处在Ⅰ E期病例49例(27.22%),Ⅱ E期48例(26.67%),Ⅲ期28例(15.56%),Ⅳ期55例(30.56%)。
2.5 PGIL的治疗情况180例PGIL患者中,83例接受了外科手术及内科化疗(R-CHOP/CHOP),81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5例接受了化疗,2例接受了外科手术、化疗及放疗,1例仅接受放疗,1例接受外科手术及放疗,7例因一般情况差未行淋巴瘤相关治疗(其中2例患者为重度心衰,3例患者为尿毒症,2例患者为脑梗)。
2.6 PGIL的预后情况我们首先统计了PGIL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其中65例患者入组时间未满3年,故未纳入此次统计。115例PGIL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57.39%。通过对3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发现,发病时年龄>60岁、淋巴瘤发病部位为小肠、临床分期为Ⅲ/Ⅳ期、IPI指数≥3分、高LDH水平、病理类型为T细胞淋巴瘤及是否联合放化疗是影响PGIL患者3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见表3)。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临床分期是影响PGI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457,95%CI:0.303~0.689,P<0.05)。
表2 PGIL的病理分型 Tab 2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PGIL
注:FL:滤泡性淋巴瘤;MCL:套细胞淋巴瘤;BL:伯基特样淋巴瘤;EATL:肠病相关性T细胞性淋巴瘤;NK/T-cell: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表3 PGIL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Tab 3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prognostic of PGIL
注:*:3例患者未接受治疗。
随后,我们统计了行手术和/或化疗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单纯手术组共81例患者,手术联合化疗组共83例患者。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生存曲线,手术联合化疗组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组(χ2=16.959,P<0.05,见图1)。结合患者的临床分期,对于处于ⅠE/ⅡE期的患者,单纯手术组与手术联合化疗组间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2,P>0.05,见图2)。而对于处于Ⅲ/Ⅳ期的患者,手术联合化疗组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组(χ2=30.259,P<0.05,见图3)。由于单纯行放化疗或手术联合放疗的患者例数较少,故未纳入本次统计。
图1 PGIL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生存曲线;图2 ⅠE/ⅡE期PGIL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生存曲线;图3 Ⅲ/Ⅳ期PGIL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生存曲线Fig 1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with PGIL trea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Fig 2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with Ⅰ E/Ⅱ E stage PGIL trea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Fig 3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with Ⅲ/Ⅳ stage PGIL trea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PGIL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已有研究仅发现其与一部分因素有关,包括病原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EB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幽门螺旋杆菌等;免疫相关性疾病:炎症性肠病、乳糜泻、免疫抑制状态等[8]。同时PGIL的临床表现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往往缺乏特异性,其确诊有赖于内镜活检和/或术后病理,这对PGIL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PGIL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同时男性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31∶1。结合上述的发病年龄及性别,表明中老年男性为PGIL的好发人群,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符[9]。PGIL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并具有多样性,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质量减轻、排便习惯和/或性状改变、纳差、反酸嗳气、发热等,其中又以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质量减轻为PGIL主要临床表现。
多项研究表明,PGIL常见发病部位为胃及小肠,其发生率分别为60%~70%、20%~30%[10]。在本组PGIL患者中,胃淋巴瘤约占56.11%,小肠淋巴瘤占24.44%,与已有研究相符[10]。同时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胃淋巴瘤的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胃窦,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胃淋巴瘤的65.34%。在101例胃淋巴瘤患者中共有97例行胃镜检查,最终经病理活检明确为淋巴瘤患者42例,其胃镜下确诊率为43.30%,而79例肠淋巴瘤中经结肠镜或小肠镜检查的为25例,后经活检明确的为6例,其肠镜下确诊率为24.00%。PGIL经常规胃肠镜检查确诊率较低,原因可能与内镜下表现不典型、活检组织比较浅表等有关。PGIL常见的内镜下表现形式有:局部黏膜呈凹陷性溃疡改变,或黏膜呈弥漫浸润样改变,也有少许黏膜似息肉样改变,但上述内镜下改变往往难以与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相鉴别,同时恶性淋巴瘤细胞多起源于黏膜下淋巴组织,早期黏膜破坏尚不明显,若取材表浅多会影响临床诊断[11]。为此,对于临床高度怀疑PGIL的高危患者,内镜下的多点取材、深挖取材等手段往往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根据淋巴瘤细胞起源,PGIL可以分为B细胞源性和T细胞源性。在此次的180例PGIL患者中,同样以B细胞源性淋巴瘤多见,共有160例。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其中又以DLBCL及MALT淋巴瘤较常见,这与已报道文献相似[12]。
现今,PGIL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根除H.pylori治疗及综合治疗等。以往认为手术是治疗PGIL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CHOP方案和R-CHOP方案在治疗PGIL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了胃肠道手术所致的创伤、营养吸收障碍、倾倒综合征等不良并发症,因此已逐渐成为治疗PGIL的主要方式[13]。但手术治疗仍具有明确病理、减轻肿瘤负荷、控制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CHEN等[14]统计发现,近20年来我国约84.0%的PGIL患者经历了手术治疗。在本次病例研究中,共有167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有83例患者术后辅以CHOP/R-CHOP方案化疗。经过随访发现,手术结合化疗患者的3年及远期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患者,尤其对于处于临床分期Ⅲ/Ⅳ期的患者,而对处于ⅠE/ⅡE期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手术结合化疗的综合治疗不失为治疗PGIL的优选方式。
综上所述,PGIL临床表现多样,内镜下常缺乏典型改变,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需注意鉴别PGIL,避免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