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臣董士選仕宦生涯考述

2019-11-25 10:22
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 2019年0期

羅 瑋

藁城董氏家族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族。其中董士選爲其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在元代世祖、成宗朝發揮過較大政治作用,仕至御史臺御史中丞。其仕宦生涯考證復原於下:

仕宦簡歷:董士選(1253—1321),字舜卿,號“慎齋”,董文炳次子。董士選是董氏第三代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幼從文炳居兵間”(1)吴澄《元榮禄大夫平章政事趙國董忠宣公神道碑》(後文簡稱《董士選神道碑》),《吴文正公集》卷三二,《元人文集珍本叢刊》(3),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544頁下。,至元十一年跟隨董文炳伐宋。十三年平宋,以戰功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佩金符。至元十四年(1277),董士選任親軍將領,宿衛忽必烈,“進秩明威將軍,改佩金虎符”,升正四品(2)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苏天爵編《元文類》卷七○,商務印書館,1936年,1005—1013頁。。十六年,進授昭勇大將軍,正三品,充前衛都指揮使,組建前衛親軍。二十三年,董士選“以其職讓其弟士秀”,改任湖廣行樞密院僉事。至元二十四年,帥漢軍從征乃顔。平叛後,閒居大都七年。三十一年,重起爲驃騎衛上將軍、正二品,江淮行省左丞,不久改任江南行樞密院僉事。成宗即位,董士選拜江西行省左丞,换授文散官資善大夫(3)《董士選神道碑》,544頁下。。元貞二年(1296),董士選平定贛州劉六十之亂。大德元年(1297),董士選拜爲江南行臺御史中丞(4)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卷六下,《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5594頁。。不久又任樞密院僉事,重掌軍職(5)虞集《司執中西遊漫稿序》“集大德初至京師,客授藁城董公之館”(《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515頁)。可知董士選是在大德初年轉任樞密僉院的。。大德四年(1300),出任御史臺御史中丞,資政大夫,領侍儀司事(6)《董士選神道碑》載:“會御史中丞不忽木卒,朝議難其繼,時相有所舉用,成宗曰:‘廉介公正,誰能出董士選之右,惟此人可。’特授資德大夫、御史中丞、領侍儀司事。”雖然已經明確董士選任御史中丞是在不忽木謝世之時,但並不清楚確切時間。這就需要參考不忽木的碑傳。趙孟頫爲不忽木撰神道碑則有明確記載:“公薨於大德四年□月十七日。”見趙孟頫《故昭文館大學士榮禄大夫平章軍國事行御史中丞領侍儀司事贈純誠佐理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國公謚文貞康里公碑》,《松雪齋文集》卷七,《四部叢刊初編》本,葉20A。。大德七年(1303)四五月間(7)《元史》卷二一《成宗紀四》載:“(三月二十五日)癸丑,有樞密院臣及監察御史言:‘中丞董士選貸朱清、張瑄鈔,非義。’”(中華書局,1976年,450頁);同卷大德七年閏五月二十六日癸未:“命江浙行省右丞董士選發所籍朱清、張瑄貨財赴京師,其海外未還商舶,至則依例籍没。”(452頁)可知董士選三月二十五日任御史中丞,閏五月二十六日即已在江浙右丞任上了。故董士選約是四五月間被外放的。,董士選即調任江浙行省右丞,離開中朝。武宗即位,改授河南行省,不赴任。仁宗即位,董士選又拜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散官爲從一品榮禄大夫(8)據《董士選墓碑》全稱《元故榮禄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董公墓》可知,《常山貞石志》卷二四,13593頁下。。董士選任職一年多便“以水旱自劾”還家。至治元年(1321)正月二十三日去世,年六十九。

一、 衛軍生涯

董士選,董文炳次子,董士元之弟,《元史》有傳(9)《元史》卷一五六《董士選傳》,3676頁。。據推算董士選應生於1253年,生母爲樊氏(10)袁桷《平章政事董某封贈三代·所生母樊氏追封趙國夫人》,《清容居士集》卷三七,《四部叢刊初編》本,12册,116頁。。董士選當受到了董文炳的精心栽培,“幼從文炳居兵間,晝治武事,夜讀書不輟”,自幼雖跟隨董文炳南征北討,但學習讀書並没有摒棄,因此文武兼備的董士選被公認“有父風”(11)元明善《藁城董氏家傳》,蘇天爵編《元文類》卷七○,1005頁。。

至元十年(12)《董士選神道碑》作“至元九年”誤。,董士選跟隨父親董文炳修築正陽兩堡。南宋夏貴率重兵圍攻正陽堡,年滿二十一的董士選代受傷的董文炳出戰。董士選作戰十分勇猛,連戰夏貴麾下兩員武將,“與貴將搏,斬貴將以戈,貴將仆,不死,獲之以獻”(13)《藁城董氏家傳》,1008頁。,最終“獲宋一將,敵退,城遂完”,可謂戰果赫赫。(14)《董士選神道碑》,《吴文正公集》卷三二,《元人文集珍本叢刊》(3),541頁下。

塔出、董文炳率淮西行院軍從正陽出發,與丞相伯顔主力一起向南宋進發。董士選隨征,在平宋戰役中屢建功勳。董士選參加了在焦山宋軍的惡戰,“大兵順流而東,抵焦山,宋人聯絡大艦絶江,劍戟蔽天,衆憚,莫敢前”。此時董士選“大呼突擊,挫其前鋒,諸將繼進。兩軍皆殊死戰,聲震山岳,飛矢如雨。戰自寅至午,宋軍力疲敗走”。在戰局已定的情況下,董士選即率領一支部隊追擊敵將,表現沉著,“是夜,聞宋將逃入海,公乘輕舟追之,舟小不勝浪,亡其維楫,衆大恐,公色不少變。俄頃風便,適與大兵會,衆咸喜,公曰:‘神天相佑也。’”(15)《董士選神道碑》,545頁。

在平定閩廣的過程中,董文炳也多委任董士選以重要任務,頗有歷練之意。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招降海盜張瑄,“海寇張瑄有衆數千,自宋時獷悍。忠獻命公偕招討使王世强招之,公單舸造瑄所,諭以威德,瑄降,得海舶五百艘,卻其饋遺”。(16)張瑄後成爲元朝海運的重要人物,與朱清獨霸江南漕運數十年。而董士選與張瑄的這層淵源也對自身的政治生涯影響很大。有關討論詳見第五章第三節的討論。董士選也在伯顔面前初露鋒芒,“丞相伯顔臨陣觀之,壯其驍勇,遣使問之,始知爲文炳子”(17)《元史》卷一五六《董士選傳》,3676頁。。

在進入臨安後,董士選表現了很高的紀律性,保證了臨安局勢的總體穩定。“既至,諸將争走財物府。公秋毫無犯,慰安士民,市肆不易,諸將猶出郛抄掠,公言於忠獻,下令禁止,遠近帖然”,“從文炳入宋宫,取宋主降表及收其文書圖籍,静重識大體,秋毫無所取,軍中稱之”。伯顔回大都述職,奏功,董士選與其父同被封賞,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佩金符(18)《董士選神道碑》,544頁。。

董士選又從董文炳繼續南下,平定福建。至元十四年(1277),平宋班師。在此之前,董士選一直跟隨董文炳在前線征戰。但董士選踏入元朝中央政治舞臺還是緣於董文炳在上都覲見忽必烈時的安排。如前所述,平宋之後,由於忽必烈欲親征北方叛亂,因此急於令董文炳迅速返回大都鎮守漢地。即使在忽必烈催促啓行的情況下,董文炳仍然請求見一見皇太子真金。在見到真金後,即“留士選宿衛”(19)《藁城董氏家傳》,1008頁。。可見讓董士選留在皇儲真金身邊,是董文炳求見的主要目的。

自此,董士選開始擔任董氏家族世襲的侍衛親軍軍職,宿衛忽必烈,“扈車駕幸黑城,進秩明威將軍,改佩金虎符”。

至元十五年,董文炳去世,董士選獨立走向政治舞臺。平宋之後,由於大量南宋軍隊的整編,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在侍衛親軍三衛之外再設前、後衛,董士選遂被授爲前衛都指揮使,負責創立和訓練前衛親軍,“立前衛親軍,進昭勇大將軍,充都指揮使”。董士選還干預了樞密院對於前衛的人事布置,“樞密院以斷事官爲公之副,公以其不由軍功,進表千户姜延珍代之”。前衛親軍由此建立自己的派系力量。前衛的軍事制度也多出自董士選之手,“建議設廬舍,開屯田,由是居者得安,行者有養,千夫長以下,自擇者參半”,“今營壘行列,猶所定也”。自董士選之後,其子孫“世爲前衛都指揮使”(20)《董士選家廟碑銘》,195頁。,前衛成爲董士選一系的世襲軍職,也構成了董氏家族政治資源的重要部分。

按照轉官制,董士選“以其職讓其弟士秀”,離開前衛指揮一職。世祖同意,“帝嘉其意。命士秀將前衛”。而董士選又任僉湖廣行樞密院事,後召還,居於大都,“數年,泊如也”,可能過著閒居生活。

至元二十四年(1287),宗王乃顔發動叛亂,忽必烈震怒,調動諸路大軍前往平叛,董士選也得到了復出的機會。伯顔上奏啓用李庭、董士選兩位漢軍軍將統帥侍衛親軍參與平叛,因此軍隊也得以使用屬步兵戰術範疇的“漢法”作戰(21)《元史》卷一二七《伯顔傳》,3114頁。關於元廷使用步兵戰術的“漢法”進行平叛作戰的原因背景,南宋降臣葉李向忽必烈的奏疏很能説明問題。其言:“兵貴奇,不貴衆,臨敵當以計取。彼即親昵,誰肯盡力。徒費陛下糧餉,四方轉輸甚勞。”《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三五。這説明忽必烈最初是使用蒙古軍進攻乃顔叛軍的,但因爲彼此屬於同族親部,故進攻效果很不理想。這直接影響到元朝政權的安危。因此葉李進一步提出解決辦法,即“用漢軍列前步戰,而聯大車斷其後,以示死鬥”。這應該就是後來董士選等率軍作戰所用“漢法”的内容。。董士選所率的侍衛漢軍在平叛軍隊中主要負責保衛忽必烈和近戰任務。因此忽必烈御駕親征,便“召士選至行在所”,董士選遂與老將李庭“同將漢人諸軍以禦之”。當董士選“先期率數騎詣軍”,抵達忽必烈駐蹕之地時,忽必烈大喜,並曰:“使汝父在,朕可不自至此。”再次表達了對其父董文炳早逝的惋惜。觀史所載,征乃顔過程中,董士選統領前衛親軍主要負責了忽必烈的護衛工作,“軍中多夜驚,丞相伯顔奏用董士選宿衛,公領漢軍夜直,軍令肅然。世祖曰:‘朕得安寢矣。’”

董士選所率親軍成功保護了忽必烈御駕安全。在乃顔叛軍進攻忽必烈所乘象輿的危急時刻,董士選率軍勇猛近戰,“乃顔軍飛矢及乘輿前,士選等出步卒横擊之,其衆敗走”,“夜引兵成陣,比曉,北師奄至,與李將軍出左右夾擊之,來者失次,遂敗。公軍當陣端爲前衝,敵人不敢近”。

而在護駕和追擊的軍事原則問題上,董士選似乎比李庭表現得更加成熟,“緩急進退有禮,帝甚善之”。這裏似乎可以理解爲董士選嚴格執行護駕的任務,而並不貪功冒進,窮追不捨。在並不瞭解敵軍的情況下,孤軍深入,只會將忽必烈再次置於危險之中,帶來更大軍事風險。而對比李庭的表現,這一點則更加明確。“李將軍追擊,窮所至,上傳敕止之”(22)《董士選家廟碑銘》,196頁。,李庭急追窮寇的冒進行爲被忽必烈制止(23)《元史》卷一六二《李庭傳》還記述了李庭更爲激進的表現,“庭奏:‘若得漢軍二萬,從臣便宜用之,乃顔可擒也。’帝難之。”(3798頁)李庭這一建議,或是出於建立軍功的渴望,是一種武將式的思維方式。如果照其上奏執行,只會將忽必烈身邊護駕的侍衛親軍基本抽空。在對乃顔的實力和戰地情況不甚熟悉的情況下,其帶來的風險是很大的。。相比之下,我們也能更加理解忽必烈爲何會深善董士選之“得體”。(24)《董士選家廟碑銘》,196頁。在征乃顔一役中,董士選展現出了更多政治家的色彩,而非李庭一樣恃勇的武將。

董士選平叛歸來,面對的仍是權臣政治的大環境,“戰捷還京,是時權姦桑葛(25)“桑葛”即“桑哥”,下同。置尚書省,以專國政”。董士選與其父輩的態度一樣,不願與權臣共政,與以理財取寵的桑哥合作。故在大都閒居了七年之久(26)《董士選神道碑銘》有“閒居七年”之語。。但董士選並没有遠離國家大政,“公雖居閑,常得預機密事”,“閑退七年,常預密議。苟利民社,知無不言”。董士選賦閑狀態下仍然爲朝廷決策建言獻策。《董士選家廟碑銘》則將其預政的渠道交代得更加清楚,“時公從弟某在禁近,信任之重,廷臣無比。公雖家居,國有大議,必召見咨問,公亦無所隱也”(27)《董士選家廟碑銘》,196頁。。董士選主要是通過任世祖怯薛的某位從弟作爲中間人,向忽必烈傳遞政見。這位從弟的姓名雖没有言明,但我們可以推測是董文忠幼子董士珍(28)董氏第二代中,董文忠以終生任怯薛,内侍禁庭而著稱。其諸子也多入爲宿衛。因此董士選這位從弟當屬董文忠之子。董文忠出仕三子: 士珍、士良和士恭,入爲怯薛的爲士珍與士恭。董士珍於十八年後不久入覲,世祖中後期仍執事内廷的董氏成員應僅爲他一人。雖然董士珍十九年任樞密院參議,二十三年任同知上都留守。但因爲怯薛人員“雖以才能受任,使服官政,貴盛之極,然一日歸至内庭,則執其事如故,至於子孫無改,非甚親信,不得預也”(《元史》卷九九《兵志二》,2524頁)。因此董士珍在任官的同時仍然要直侍内廷。而董士恭首次入覲是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僅十三歲。《董士恭神道碑》載:“公既長,入備宿衛,爲尚□奉御。”説明再過幾年,董士恭才入怯薛。那時已是世祖末年或成宗朝矣。。

董士選通過董士珍有效地與忽必烈保持了聯繫,保持了對國家政治的參與。另一方面,表面上的不出仕也保證了自己在桑哥專權時期的人身安全。史載:“世祖指公示桑葛曰:‘此人廉直,汝知之乎?’公持正不履權門,雖不樂公,亦不能加害。”

至元二十八年(1291),桑哥被誅,董士選也參與謀劃。“世祖將誅桑葛,夜遣近侍召公入,謂公曰:‘桑葛讒慝貪婪,朕不私一人以病天下。’命平章不忽木密與公商度,桑葛及黨皆抵罪”(29)《董士選神道碑》,544頁下。。之後,董士選也參與了善後事宜,“桑哥事敗,帝求直士用之,以易其弊,於是召士選論議政事”。

二、 江淮任上

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重新起用董士選,任命他爲驃騎衛上將軍、江淮行省左丞(30)《元史》卷一五六《董士選傳》作“中書左丞”,有誤。,與進言桑哥罪狀有功的徹理爲行省平章政事(31)姚燧《平章政事徐國公神道碑》,《姚燧集》卷一四,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206頁。,“往鎮浙西,聽辟舉僚屬”。自此董士選結束七年蟄居。

據載,忽必烈晚年十分重視江南的局勢,“上春秋亦高,念浙右重地”,因此將董士選托付爲撫治東南的核心人物,“三遷皆東南,猶世皇托公遺意也”(32)《董士選家廟碑銘》,196頁。。忽必烈對於身後的布局安排決定了董士選在成宗朝的仕宦走向。而任江浙右丞時,董士選剛滿四十。可謂意氣風發,意得志滿。此時,董士選或許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也有了某種期許。

董士選陛辭日,忽必烈問曰:“公讀《曹彬傳》乎?”董士選回答曰:“嘗讀。”世祖又説:“彬止是不殺降一事,汝父之功過於彬。汝效汝父足矣。汝父清苦自勵,平宋不戮一人,至今民感其恩。今命汝,江南之民見汝,猶是汝父。汝其悉心蘇凋瘵之民,以稱朕意。”可謂對於有家世淵源的董士選托付了安定江南的大任。(33)《董士選神道碑》,545頁。

董士選赴任後,首先面對的是清理行省中桑哥餘黨沙不丁(Shihab al-Din)的問題。(34)有關沙不丁的研究,可參見高榮盛《元沙不丁事迹考索》,郝時遠、羅賢祐主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 紀念翁獨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296—312頁。任行省平章的沙不丁獲得了“時相”的包庇,“時相”當指至元二十八年接替桑哥任中書右丞相的完澤(35)關於這裏的“時相”可有兩種理解。一爲中書省丞相,或爲江淮行省丞相。如果爲後者,則世祖後任江淮丞相的爲忙兀台。據《元史》卷十五《世祖紀十二》: 至元二十五年正月“己丑,詔江淮省管内並聽忙兀帶節制。……辛卯,尚書省臣言:‘初以行省置丞相與内省無别,罷之。今江淮省平章政事忙兀帶所統,地廣事繁,乞依前爲丞相。’詔以忙兀帶爲左丞相。”(307頁);又據《(嘉慶)揚州府志》:“案江淮行省丞相惟見忙兀帶一人”〔《(嘉慶)揚州府志》卷三六,清嘉慶十五年刊本,葉44B〕;但據《元史》卷一三一《忙兀台》載,忙兀台二十七年調任江西行省宰相(3190頁);因此忙兀台不符。而《董士選神道碑》中“時相”多次出現,根據後文成宗朝征八百媳婦國的事迹,可推知爲完澤。而高榮盛在《元代海外貿易研究》中認爲“時相”是安童。見高榮盛《元代海外貿易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3頁。此説似不妥,因爲安童在桑哥專權時期已不任宰相,遑論桑哥倒臺後。並且桑哥素雅重儒士,屬於同情漢人士大夫的蒙古大臣。當不會因爲重視財富,而包庇沙不丁等回回理財官員。。

完澤讓沙不丁典領行泉府司,“以徵舶商之輸。謂國家出財資,舶商往海南貿易寶貨,贏億萬數。”完澤妄圖以理財之利保護沙不丁脱險,上言:“若沙福丁(即沙不丁)黜,商舶必多逃匿,恐虧國用。”世祖忽必烈被蠱惑,信其言,不欲追究沙不丁。董士選進言曰:“國家竭中原之力以平宋,不得不取償於南方。然新附之地,人心驚疑。初阿合馬以要束木賊湖廣、忽辛賊江淮,民曰‘此聖上未之知爾。’及二賊誅,民曰:‘聖上果不知也。’桑葛以沙福丁賊江淮,其毒甚於忽辛,民怨之入骨,又曰,‘聖上亦未之知也。’今桑葛之黨皆逐,而沙福丁獨留,恐失民心。民心一失,收之甚難。得財貨之利輕,失民心之害重。’”最終世祖忽必烈應允,瞿然曰:“此言是也。”(36)《董士選神道碑》,545頁。,董士選“伐其謀而罷之”,使設立行泉府司的預謀流産。忽必烈也堅定了處置沙不丁的決心。

沙福丁雖被治罪,但仍“詐言所遣舶商海外未至,請留以待之”,欲拖延時間,尋求外援,董士選表態曰:“海商至則捕録之,不至則無如之何,不係斯人之存亡也。苟此人幸存,則無以謝天下。”又言:“何況海商家在中土,其往必復,行省自能裒其所有。何以沙福丁爲?”(37)《董士選神道碑》,545頁。沙不丁“遂竟其罪”,終被懲處。但董士選與完澤的矛盾或許在此時已經開始醖釀。

董士選還清理了自阿合馬專權以來,多位權臣在江南試行的種種惡政。如處理了因盜掘宋陵而有惡名的楊璉真加。“先是楊僧立司於杭,總攝僧教貪淫驕横,莫敢誰何。公受密旨,明正其罪,械之於市,士民聚觀稱快”。但楊璉真加並没有被處死,忽必烈“貸之死”,並且“給還其人口、土田”。現有研究表明,楊璉真加是忽必烈“崇佛抑道”宗教政策在江南忠實的執行者,因此獲得忽必烈的青睞,最後饒以不死(38)陳高華《略論楊璉真加和楊暗普父子》,《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在浙西民生上,董士選做了一些善政,如治理了豪民富家侵占澱山湖的現象。據《董士選神道碑》所載“浙有澱山湖,聚衆流之水,豪民塞湖營居,水無所瀦,汎溢蘇湖間,爲居民害”。又稱“有議及者,輒受賂而止”,但對於治理的建議被終止的詳情語焉不詳。幸而有關世祖朝末年治理澱山湖事件的上奏公文保留了下來,爲我們提供了此事件的更多信息(39)任仁發《水利集》卷三:“至元三十年六月二十五日奏過事内一件: 江南杭州這壁,蘇州、湖州、常州、秀州、松江府、鎮江府這幾處城子裏,百姓每多有出辦的錢糧,在先也多有來。亡宋時分,襄陽府、兩淮上應有的惹多軍每的氣力糧食,不揀甚麽用著的,這幾路裏辦有來。亡宋之後,這幾路的百姓每的田禾每年被水淹了,納官的税糧數目漸漸的多減了也,淹了田禾的緣故。這幾路的地方中心裏有一個太湖,有那周圍有的山水盡都流入那湖裏去,有澱山湖裏轉流入海裏去有來。在先亡宋時分,沿著澱山湖流水的河漕,專委著人交軍每看守著那裏,有的田地不揀誰不交占了,更修理著河道,不交水停住支流入海裏去了來。那的上頭,周圍有的百姓每的田禾不曾被水淹了來。亡宋之後,安置軍的修理河道的都不曾整理,則那般罷了來。更有咱這裏去的軍官每並蠻子有氣力的富户每,將澱山湖吴松江流水的口子築起堤堰當住水,將湖並河漕的地面閃做旱地種田。他每要了有爲那般上,太湖的水每年有雨的時節溢出來,那幾路的百姓每的田禾被水淹了的緣故,因這般有。在先忙古台等行省官每做修理開挑的一般,卻於曹總管小名的人根底要了金子,不曾行來。則忙古台一遍要了的該十九定金有。去年賽因囊家歹題説呵,則委付交他去來百姓每氣力小不著軍每相參著呵,成就不的,麽道。也不曾行來。俺根底行的張參政小名的首領官,又一個潘應武小名的南人,文書裏題説來。軍官哈剌歹也題説來理會得的。漢兒、南人多人每也説道是有益的勾當。有俺商量來: 這勾當如今無疑,感上位奏了交行呵。怎生?修理呵。哏多用著氣力,有則交百姓每氣力辦呵。了不得軍民相參著交做呵。怎生?商量來題説著交做的人每委不當呵也不中。這裏差的好人去那裏。行省官裏交山住的孩兒、行院官裏交董八都兒大孩兒,行臺裏也著一員官,哈剌歹也是省得的人有,也交它做伴當。交這的每親身踏覷了,斟量著勾當裏合用多少人,百姓裏交多人,軍人裏交多少。它門擬定説將來時節奏呵,生?麽道。商量來交看圖子奏呵。是好勾當,有在先早合行來的勾當,休疑感,便那般者,麽道,欽此。”文中“董八都兒大孩兒”即指董士選。同卷後文董士選又被稱爲“董大哥孩兒董拔都兒”,明鈔本,葉32A。。根據公文所記,最早提及治理澱山湖的爲行省官忙古台(40)“忙古台”可能即前述“忙兀台”。,而施行賄賂之人爲“曹總管”。董士選在勘察上奏之後,“令有司撤其居 ,而復爲湖”。

從董士選處置楊璉真加未果一事來看,他在江淮左丞任上並不能完全清理政治對手。江淮行省是阿合馬、桑哥等權臣先後著意經營的生財之地,必定根基深厚。因此董士選後續面對的必是對方的反撲與政治環境的惡化。“公興利除害,惟恐負臨遣之命。同列多不協”當爲其實際境況的寫照。

因此董士選似乎不久便萌生了退意,“歸覲於朝,世祖與語,自日晏至夜,且曰:‘卿以同列非人而勇退,彼自爲惡,汝自爲善,焉能浼汝?’”至元三十年,董士選即調離江淮行省,“改僉江南行樞密院事”。而接任者恰恰是楊璉真加之子暗普(41)《元史》卷一七《世祖紀十四》: 至元三十年“二月己丑,從阿老瓦丁、燕公楠之請,以楊璉真加子宣政院使暗普爲江浙行省左丞”,371頁。,但也僅任了三個月(42)《元史》卷一七《世祖紀十四》:“以江南民怨楊璉真珈,罷其子江浙行省左丞暗普。”372—373頁。。

成宗即位,董士選授江西行省左丞,並换授文散官正二品下“資善大夫”。基本同時被授爲右丞的是老將史弼(43)《元史》卷一六二《史弼傳》,3803頁。。

董士選在江西撫治的似乎主要是贛州路。元貞二年(1296),贛州發生了劉六十反亂事件(44)王宗沐纂修、陸萬垓增修《(萬曆)江西省大志》卷五,明萬曆二十五年刻本,葉19A。。劉六十,本名貴(45)馬祖常《翰林學士元文敏公神道碑》(以下簡稱“馬祖常《元明善神道碑》”),《馬祖常集》卷一一,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219頁。,一説名季,爲贛州興國縣籠坑之民(46)《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政典總序·招捕》,585頁。。劉六十“張僞榜及劉季天旗,自稱劉王,刻皇漢高祖廣新之帝,並行王二印,設朝殿,開行省、置丞相、左右丞、將軍、軍頭等官,宣言亡殺官中人,與張大老作亂”(47)《元文類》卷四一《經世大典·政典總序·招捕》,585頁。,逐漸“聚衆至萬餘”。劉六十的部衆八月又進攻吉州、永豐,逐漸做大。元廷最初的處理並不得力,“朝廷遣兵討之,主將觀望退縮不肯戰,守吏又因以擾良民,賊勢益盛”。

十月,已任民職的董士選,奮然自請平定。隨行的文吏元明善因此賦詩《送董慎齋左丞討賊》一首稱頌董士選以國家爲己任的慷慨精神:

負劍先驅意氣閑,也勝局蹐著儒冠。古來每説從軍樂,此去不辭行路難。使節再臨民志定,兵鋒一舉賊心寒。書生奮力效馳逐,要寫功名久遠看。(48)元明善《送董慎齋左丞討賊》,《清河集》卷一,中華書局,1998年,15頁。

董士選“即日就道,不求益兵”。從董士選征進的有行省掾史李霆鎮、元明善、(49)《元史》卷一五六《董士選傳》,3677頁。莒州翼千户王英等軍將(50)《元史》卷一八八《王英傳》,4308頁。。

董士選進入贛州境,並不立刻前往平叛,而是“捕官吏害民者治之”,(51)《元史》卷一五六《董士選傳》,3677頁。“得貪黠起禍、因爲寇地者監縣一人,土豪爲寇、囊橐陰窘官府者又一人,皆重杖尸諸市”(52)《董士選家廟碑銘》,197頁。。董士選此舉的目的明顯是爲争取因地方官府暴虐而喪失的民心,消除劉六十叛亂的土壤。因此當地百姓相告語曰:“不知有官法如此。”驚奇於董士選的所爲。劉六十等部更是不知所措。

董士選安定當地民心後,遂率軍進至興國縣,“去賊巢不百里”。董士選開始軍事行動,“部分諸萬户各處,分地以進”,(53)《董士選家廟碑銘》,197頁。並“命擇將校分兵守地待命。察知激亂之人,悉置於法,復誅姦民之爲囊橐者”,(54)《元史》卷一五六《董士選傳》,3677頁。最終將劉六十及叛亂部衆剿滅。

平息叛亂之後,董士選還面臨處理一系列善後的問題。官府“得所籍鄉兵姓名十餘萬”,即得到了劉六十裹脅爲兵的百姓名單,涉及面很廣。而“有司喜欲發之”,(55)馬祖常《元明善神道碑》,219頁。這將會造成大規模的恐慌。此時李、元二人向董士選報告此事,董士選曰:“此蓋脅從良民。”遂命元明善“夜置火籍稿中焚之以滅之”,(56)馬祖常《元明善神道碑》,219頁。安定亂後的贛州民心。在這一問題的處理手法上董士選再次表現了政治家的氣度。

之後董士選又安撫劉六十巢穴附近的民衆,當時“賊巢近地之民阻山爲寨以自保。”董士選遂“屏衆單騎登山,遣人諭之曰:‘知汝皆良民,懼官軍戮爾身、俘爾孥,是以固守。今省官親在此,汝宜出見。’”山寨之民遂全部跟隨董士選下山恢復生産。還有别有用心之人借劉六十之亂誣告數十家富户與賊通謀,董士選也命元明善“鞫之,自伏其誣,杖死。於是無敢污蔑良民者”。董士選運用分别處理的方式妥善消除了劉六十變亂後一系列潜在的動亂隱患,保證贛州地區秩序的恢復。

除平亂治盜外,董士選也在贛州文治上有所貢獻,重建了贛州廟學。“元貞丙申,左丞董公以分省來臨,始遷殿於東,建學於西”(57)劉岳申《贛州路儒學重修大成殿記》,《申齋劉先生文集》卷六,294頁。。

大德元年,董士選又拜爲江南行御史臺中丞(58)《(至正)金陵新志》卷六下:“董士選,資善,大德元年上。”南京出版社,1991年,276頁。,“廉威素著,不嚴而肅,凜然有大臣風”。不久董士選又任樞密院僉事,重掌軍職。在樞密院期間,董士選懲治了軍隊中的種種腐敗問題,“時軍政蠹壞,卒兩之長應畀職而無賂者,遲遲弗畀,淹滯數百餘人,連歲旅食,甚至凍餒乞丐。公視例當予者,即日發遣俾各還營壘。殷輔貪黷不公,悉遭決罰,汰裨校冗濫之員者,省征夫重難之役,以紓軍力。”

三、 御史中丞

大德四年,不忽木謝世,董士選又接替他出任御史臺御史中丞,並且升散官爲正二品中“資政大夫”,領侍儀司事(59)《藁城董氏家傳》“士選,今爲資政大夫、御史中丞,領侍儀司”,可知。。董士選本傳載:“前中丞崔彧久任風紀,善斡旋以就事功。既卒,不忽木以平章軍國重事繼之,方正持大體,天下望之,而已多病,遂以屬之士選。”似乎説明不忽木生前已期望董士選接替自己。

神道碑載當時選任中丞的場景時曰:“會御史中丞不忽木卒,朝議難其繼,時相有所舉用,成宗曰:‘廉介公正,誰能出董士選之右,惟此人可,特授資德大夫、御史中丞,領侍儀司事。’”説明完澤所推薦人選並没有得到成宗的同意,而仍然按照不忽木的遺願選定了董士選任御史中丞,僅散官低一等,升爲“資政大夫”。而根據不忽木去世時間,可以判斷董士選擔任御史中丞是在大德四年六月之後(60)《元史》卷二○《成宗紀三》:“(大德四年)六月……御史中丞不忽木卒,貧無以葬,賜鈔五百錠。”431頁。據此可知。。

董士選執掌憲司,成爲董氏家族内繼董文用後第二位任此職者。此時董士選決心試行新政、厲爲御史臺的彈劾之權。

江西富家有親子,而立異姓子爲長子,藉其資以遊俠,傾動朝野,致位於行省參政。其親子既長,(異姓子)(61)作者據文意所加。懼不得久專其家,異姓子之弟結寇夜入,殺其親子而歸獄於無辜之人。賄遍中外,勢援盤結,其屈莫得而伸。或訴於臺,公究治明白,以其狀上聞。異姓子之兄弟俱棄市,復其故姓,而家資悉歸於親子之子。公論韙之。

碑傳記載董士選審理的此案頗爲複雜,並且犯案人並非普通百姓,已身至江西參政的高位,並且其人“傾動朝野”,“賄遍中外,勢援盤結”,似乎勢力頗大。惜碑傳所言隱晦,難得詳情。如此大的案件,元代文獻中當有所記述。幸運的是,《元典章》與《元史》中有關於此案十分詳盡的記載。據載,此案主犯爲江西行省參政胡頤孫,原姓張,即所謂“異姓子”,係新淦富户胡制機養子。制機死後,頤孫夥同其親弟張珪,出錢令王庭、羅鐵三兩人行凶,熊瑞、謝貴先兩人幫凶,將制機親子殺死。該子生前已仕至總管,故稱爲“胡總管”(62)《元典章》中收録了御史臺上奏成宗批准處理此案意見的文書。《元典章》卷四一《刑部卷之三·胡參政殺弟》: 大德五年三月□日,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准監察御史牒該: 奉御史臺札付:“大德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奏奉聖旨:‘省裏、臺裏差人,交去問呵,除與内外官吏人等錢物,更其餘干礙有招的人每罪過,遇著詔書,釋免了也。省官每俺根底與將文書來: 是您元奏來的勾當,您行者。麽道,説有。俺商量來: 詔書裏不該免的胡參政,他姓張,是養的兒。因著胡家的氣力裏,做到參政的名分有。卻將他胡家的親子胡總管根底殺了有。主謀的胡參政,與他兄弟張八同謀,賊每根底與了錢,聚著賊人,他也要了鈔和銀子,將胡總管殺了。依體例,這胡參政、張八弟兄兩個合死。’麽道,奏呵,‘敲了者。’麽道,聖旨了也。又:‘王庭、羅鐵三名字的兩個人,胡參政根底要了錢,下手用刀仗將胡總管殺了。這兩個也合死。’麽道,奏呵,‘那般者。敲了者。’麽道,聖旨了也。又:‘把鑰匙開門的、把火照明的、和賊每一處執著器仗入去來的熊瑞、謝貴先名字的兩個人,胡參政根底後底要了錢來,不曾下手。他每的罪過,教配役流遠的,上位識者。’麽道,奏呵,‘體例是怎生麽道甚麽有?’麽道,聖旨有呵,‘殺胡總管時,和賊每一處入去來,不曾下手有。流遠呵,蠻子人他每的地面有。三年斟量著,這田地裏交配役呵,怎生?’奏呵,‘那般者。’麽道,聖旨了也。又:‘這胡參政是義養的兒,將胡總管的房舍、田産、財物多費了有。胡參政的孩兒,交依元姓張。如今有的房舍、人口、田産、財物應有的對象,胡總管的媳婦、孩兒根底分付與者。’麽道,聖旨了也。又:‘人命的勾當有。如今省裏、臺裏差人,那裏審覆無寃呵,依著札撒裏入去呵,怎生?’麽道,奏呵,‘那般者。’麽道,聖旨了也。又一件:‘未完的小勾當。殺胡總管的刀仗,船上將著,江裏撇了五六年也。交尋呵,不曾尋得著。那船主人走了,也不曾尋得見。交知道的奏有。’奏呵,‘是有。’麽道,聖旨了也。欽此。除熊瑞等配役處所,具呈都省區處,及差官一同審斷外,今委本職將引書吏,就齎本臺元問文卷,馳驛前去。合下,仰照驗,與省委官將犯人胡頤孫等審録已招是實,别無寃抑,依上處斷。外,干犯人孫賢等,罪遇赦恩,欽依釋放。所據胡頤孫男脱因等,復還張姓,並應有房舍、人口、財産等物,欽依奏准事意施行,具審斷訖月日、財産等數,開坐呈臺。仍將胡頤孫、張珪元受宣命並龍興路寄收贓物,就便依例施行。”承此。除另行外,於大德五年三月十八日到來龍興路,將胡參政名頤孫、張八提舉名珪、王庭、羅鐵三四名審覆,已招是實。欽依聖旨事意,將各人明正典刑了當。牒請照驗施行。(中華書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1394—1395頁)。此文書當即是由董士選所上奏成宗的。由其報告内容之詳盡,可知董士選審辦此案之細緻認真。有關江西胡頤孫案件的研究,可參考植松正《元代江南の一高官の犯罪》,《香川大學一般教育研究》第30卷,1986年。。胡制機僕人胡忠將此冤屈申告御史臺,最終胡頤孫等人於大德五年伏誅於龍興之市(63)《元典章》所記胡頤孫伏誅時間與《元史》不同。《元史》卷二○《成宗紀三》:“(大德四年四月)戊午,參政張頤孫及其弟珪等伏誅於龍興市。”430頁。但此案由已任御史中丞的董士選審理,則處死罪犯當在大德四年六月之後。由此可以推斷事在大德五年,《元史》所記爲誤。。

董士選在御史中丞任上最大的政治影響,是與以完澤爲首的成宗朝中書宰執團隊的多次鬥争。其中尤以董士選反對完澤推動征討八百媳婦國之役最爲激烈。董士選與完澤集團的矛盾以及董士選自身的政治動向都是成宗朝政治大勢的一個縮影,也跟董氏家族整體的仕宦發展息息相關。因此這一部分的詳細論述並不在董士選的仕宦部分中展開,將另文進行探討。

任御史中丞的幾年中,董士選多次向完澤發難,並被漢人士大夫期盼成爲取而代之的宰執人員。但命運並未給予董士選這樣的垂青。

大德七年(1303),朱清、張瑄事件成爲董士選政治生涯的轉折點。三月二十五日(癸丑),有樞密院臣及監察御史進言:“中丞董士選貸朱清、張瑄鈔,非義。”《元史·成宗紀》雖並未記載董士選受到處理。但之後的閏五月,《元史》即載:“命江浙行省右丞董士選發所籍朱清、張瑄貨財赴京師,其海外未還商舶,至則依例籍没。”(64)《元史》卷二一《成宗紀四》,452頁。説明因爲朱、張案件牽涉,董士選於四、五月間被迅速外放爲江浙行省右丞,離開中朝(65)關於董士選的離任與碑傳的回護之筆,參見陳波《〈元史〉訂補二題——兼及元人碑傳的諛墓與曲筆》,《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2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4—57頁。。他負責工作可能就是查辦朱、張案件。

四、 人生餘幕

外放江浙右丞之後,年已五十的董士選的政治活動大大減少了,碑傳中也無太多事迹可寫。成宗後期,董士選改授河南行省右丞,並没有赴任。武宗即位,再授董士選河南行省平章,以母憂不赴任。仁宗即位,董士選曾與從弟董士珍、陳天祥等多位老臣一起受召(66)仁宗即位徵召的老臣實際有多位,意在聽取各方意見,獲取支持。《元史》卷二四《仁宗紀一》:“召世祖朝諳知政務素有聲望老臣平章程鵬飛、董士選,太子少傅李謙,少保張驢,右丞陳天祥、尚文、劉正,左丞郝天挺,中丞董士珍,太子賓客蕭,參政劉敏中、王思廉、韓從益,侍御趙君信,廉訪使程鉅夫,杭州路達魯花赤阿合馬,給傳詣闕,同議庶務。”537頁。,“深憂宗社之重,所言得大體”(67)《董士選家廟碑銘》,196頁。,但似乎未有所任用,隨即告歸。不久,董士選又拜陝西行省平章政事,任職一年多便“以水旱自劾”,最終仁宗下旨“給驛還家”。關於這一階段董士選事迹表現出的某種“消沉”氣息,同樣需要結合元朝中葉的政治局勢進行探討。有關研究擬另文論述。

董士選自陝西歸家後,已經六十歲了,“有終焉之志”(68)虞集《江西行省參政董公神道碑銘》《道园類稿》卷四三,《元人文集珍本丛刊》(6),293頁。,不再過問政治。在藁城故里“灌園種田,琴書自娱,賓客過從,談笑終日。世事了不關心”(69)《董士選神道碑》,547頁。。至治元年(1321)正月二十三日去世,年六十九。二月二十三日葬於九門先塋之東。元朝中葉出自董氏家族的一顆政治明星隕落歸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