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9-11-25 11:23:26杨嘉悦彭维新李俊廷
就业与保障 2019年24期
关键词:就业观素养大学生

文/杨嘉悦 彭维新 李俊廷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就业是影响民生的重要因素,只有顺利民众就业,社会才能稳定发展[1]。大学生作为一个家庭的重要支柱,其就业情况将直接影响家庭的稳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政府、高校开始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虽然高校依据社会发展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合理调整,但是仍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未树立正确就业观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并未建立正确就业观。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升,大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参与体力劳动,这些学生存在意志不坚定、不能吃苦的情况[2]。此类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愿意由基层开始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想选择待遇好、工作轻松的职业,因而这些学生就业难度较高。目前,每年有很多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就业,选择进入经济发展不是很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较少。不正确的就业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将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能力不足

较低,如此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三)企业对人才要求较高

在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的同时,每年的应聘者数量也在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将占据主导地位。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对应聘者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及素养的要求有所提升。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一)指导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

很多毕业生选择职业时,未选择由基层做起,而是选择应聘重要岗位。引发此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胜任这些工作。大部分学生在真正进入企业任职后才发现实际工作与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有一定差异,甚至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内容,因而学生不能胜任这些岗位。学生只有从基层做起,才能了解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各岗位主要职责,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3]。应届毕业生虽在学习中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其实践能力、工作经验不足,这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毕业生应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采取多措施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较弱。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大多是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高校虽开设实践课程,但是由于实践课时较少、学生对实践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专业素养不足、责任意识不足、不能灵活使用知识,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此情况的发展与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具有密切联系,学生高考完毕在选择专业时未对专业进行详细分析,也不了解此专业是否适合自己。由于学生未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其在进入学校学习后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会对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巨大影响,还将对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由多部门合作推动毕业生顺利就业。从高校方面来讲,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对市场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依据行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科学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从企业角度分析,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学生正确认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自觉提高自己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高校将为社会、国家培养优秀人才,随着用人单位及社会对人才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要求逐渐增高,高校应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为其就业及创业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高校应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及创业活动,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可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这对学生及社会发展有利[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基础水平,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及沟通,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主要措施为:

(1)积累理论知识

高校依据社会、行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及专业课程,专业课程间存在一定联系,这些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后的就业具有密切联系。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生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2)建立完善人格

大学阶段是个人形成完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若学生在此阶段受到负面信息或负面情绪的影响,将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对于大学生素养的要求在逐渐增高。因而,高校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健全人格。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及能力,学生才能正确面对创业中的挫折,为其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3)积极参与实践

除理论知识外,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近年来,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应聘者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求应聘者具备较高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在高校中建设实训基地。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合作,在企业中为学生争取顶岗实习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学生可通过在企业中的实习、在社会中的实践,提高其创业能力、实践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鼓励学生进行创业。高校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的积极性,这对推动学生向着全面发展有利。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高校应给予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创新创业知识的宣传及教育,可提升学生创业意识,这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国家应科学调整经济发展方案及策略,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如此才可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及创业机会。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对规范就业、创业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实地调研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创业的难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为学生日后的创业提供依据。

(四)提升高校服务能力,营造人才培养环境

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高校应依据本校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就业创业课程,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高校可通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入校举办讲座等方式,提升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及认知、提高学生对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的认知,以实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目标。大学生可在不断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为其日后成功创业提供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而,高校应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以提升教学效果。高校可聘请社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园,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及创业平台,鼓励学生进入创业孵化园开展创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率将对社会、国家发展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因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情况十分重视。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应采取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

猜你喜欢
就业观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 09:00:36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