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彦 张 磊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特色项目丰富多彩,根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记载显示,我国共有977种民族体育项目,其中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达到了676种。[1]民族特色体育是指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体育运动,是一种能够满足不同历史阶段当地地区的民族群众的需求,并融入了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传统习俗等在经过历代不断发展、变更与完善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能够锻炼身体,有益身心愉悦、健康而孕育成的某种或某一系列的肢体运动,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特色性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族间的大融合,目前许多地域的许多少数民族已经被汉化,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保留不全,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常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或外出求学,就更是甚少接触到老一辈传下来的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岌岌可危。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向上的发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也相继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境内的高校体育教育也多是沿用原有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内容等也多是以大众项目为主,难以满足现代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育体制。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理念。再者,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或改组而成,虽然近几年得的发展很迅速,但是体育课程体系不是沿用中职的体系就是以拿来主义套用了大学的课程体系,并未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总体来讲,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还没有落到实处,还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系统。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会议上提出“体育教学改革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同地区应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这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为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带来了生机。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老一辈的谆谆教诲,更离不开当代青少年的继承与发扬,而当代青少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民族体育项目需要引入到当地学校并作为特色项目传承给祖国的年轻一代。
所以,民族特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学校为基地进行继承与弘扬,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需要民族特色项目的融入来丰富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更具针对性的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性。二者可达到是互相依赖、互利共赢的关系。
通过在知网上以“体育教学改革”模糊检索,2015年至今的就有9948篇,说明学者们对体育教学改革方向还是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思考,其中,与“民族体育”相关的研究却仅为34篇,但其都是以本科学校为例,以具有地域性特点的高职院校为例子的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对民族特色体育融入到高职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有很大的突破。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传承需要当地高校的支持,尤其是当地高职院校的支持。
我国民族体育在学校的发展已经将近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这近百年中,我国民族体育呈现出前进与停滞、高峰与低谷、稚嫩与成熟的相互交替的发展态势。相对于其它学科,民族体育在科研基础、授课环境、以及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对人才培养的输出作用都与其它学科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2]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是以本地区生源为主,在所学习自己民族的特色项目时就会更有亲切感和自豪感,相对拥有五湖四海生源的本科院校,尤其是省内高校,具有地域性特点的高职院校在生源上就与地域性的民族特色项目传承方面占据很大优势,更有利于本地域本民族的本民族特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也更有利于本地域高职院校针对性的打造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
其次,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民族体育的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内容的传授,同时还包括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这其中包括特色习俗的讲解以及相关教材的创编,在师生传授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豪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拥有文化自信,更清楚准确的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发扬民族精神。一般情况下,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师中本地域的教师比例较高,在传授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交流起来也会更加亲切易理解。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爱程度较高[3],这就为民族特色体育融入高职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撑。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未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开展形式一片火热,但是存在问题较多,大部分只停留在口号上,并未落实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同地区应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如何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改革是所有学校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47个民族,2017年末常住人口352.37万人,户籍人口475.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1.1%,其中苗族人口占43.0%,侗族人口占30.4%。[4]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这块土地上承袭着众多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如比较出名的有台江的独木龙舟、镇远的龙舟、双江侗族的摔跤、天柱的苗侗武术、剑河的水鼓舞,还有凯里实验高级中学为代表的独竹漂,曾多次代表黔东南州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一,除此之外,还有射弩、陀螺、蹴球、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其生源也大部分来自于黔东南州,四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此聚集,理应成为一所典型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高职院校。
然而,在2016年以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项目仍是以三大主球为主,并加以其他常见的大众体育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体育项目,跟其他学校一样,此地特有的实际中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均通通都没有开设,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难以体现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中“民族”二字。之后,学校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当地的民族性的体育项目融入到我们的体育教学改革中,直到2016年下半年,学校首度计划将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和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水鼓舞作为公共必修课引入到体育课堂改革中,太极拳项目在2016年下半年在部分系部试点开设,于2017年下半年成功在全院开设,并受到学生的好评。为了让教学的可实施性更强,体育组全体成员先后多次到水鼓舞之乡剑河县开展调研,并在内部进行多次培训,但由于水鼓舞舞种较多,舞步繁杂难学,学校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太少,加上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加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遇到难处便想放弃,使得水鼓舞在学校至今未成功开设起来。此外,现有的体育教师年龄层断裂,12个专任体育教师中60年代的体育教师有4个,70年代的仅1个,80后6个、90后1个,拥有一定经验后仍能具备较高体力和技术的中年教师比例少,中坚力量较弱,且女性体育教师仅1人。
目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未体现出当地民族性特点;第二,师资配比单一,师资中坚力量薄弱,改革决心不够坚定,易动摇;第三,学生缺乏自主练习激励机制,光靠教师课堂上短短的教授,学生没有良好的团队练习氛围很难将课堂所学内容开展起来,更别说巩固和提高;第三,民族性体育项目缺乏专业的教辅教材。
体育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领导的支持和教师们不断摸索探讨才能找准方向,有所进步。民族体育的融入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为此,我们更要积极探索,遇到困难绝不轻言放弃,领导下达任务,教师必须全力配合完成,有针对性的去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本地域的特色体育教学改革之路。
目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存在的协会还是比较丰富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一优势,以武术协会、舞蹈协会为基础,联合学院团委组织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族体育项目,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的练习中来。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各个教学系部的体育部,让体育部的同学做好宣传和动员,在一些重大节日活动中加入几项民族特色体育的表演,逐步扩大民族体育项目在学院的影响力,促进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在学院的发展。
现阶段,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力度很大,贵州地区的体育事业也在迅速发展中,民族运动会的影响力不断加大,比赛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多,这为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但是,目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的比赛项目相对较少,所以,为促进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首先,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成立相对应的院队,让民族体育项目成为本院的特色项目、强势项目。院队成立后,各个项目确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不耽误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授相应的传统体育项目。此外,每年新生入学后,院队选拔出具有潜力的队员,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与训练;在有民族体育项目比赛的时段学院要积极组织支持学生参与比赛,提升学生参与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热情,在比赛中努力争先,拿到优异的成绩,为个人、为学院挣得荣誉。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以组建院队的形式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体育一定可以形成一套完善的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机制。
目前,对于民族的传统的有特色的体育项目的专业书籍比较稀缺,出版的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书籍较少,有的也只是对其中的部分武术拳种有所涉及,对于其他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只是只言片语,更别说对其动作技巧及其精髓的探讨和挖掘了。既然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更应该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对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传承基地、传承人等进行实地走访、学习与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本地区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经验,编制出一套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的体育教辅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