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的历史演变与演进

2019-11-25 06:06陈靖宇
武术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习练功法气功

陈靖宇 陈 静

1.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2亳州市体育局,安徽 亳州 236800

2017年3月健身气功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并于当年7月在天津顺利结束了全部健身气功项目的比赛。这是健身气功首次被作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对健身气功在全国更大范围的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针对健身气功退化的论调,他们认为现在的健身气功(包括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功法)功法改动太大,已经失去了古代人编创的原始功效,传统的精华已荡然无存,出现了退化现象,习练意义不大。如果这种思潮不制止、任其蔓延的话,对健身气功在全国的推广无疑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来阐释健身气功功法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演进过程的研究还不多,所以有必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个较为系统性的阐述。五禽戏是健身气功功法中历史最为悠久、创编时改动最大的一个功法,较具有代表意义,所以就以五禽戏为例来阐释健身气功的发展。

评价五禽戏功法的历史演变过程是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需要从其内涵价值和外延特征两个方面进行衡量。内涵价值是指五禽戏功法本身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五禽戏是东汉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专业优势的背景下进行创编而形成的一套健身功法,其创编的核心理念是改善人们的健康,以“治未病”的中医思想和措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五禽戏内涵价值的核心是功效。外延特征是指五禽戏功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指促使人们参与习练、发挥内涵价值的外部条件,在这里表现为功法的易传播性,使其惠及更多的人群,包括术式的难易程度、场地和器材要求、动作的美感等方面。

1 五禽戏功效的历史演变

1.1 汉唐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能查到的五禽戏最早记录是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华佗传》:佗语普曰:“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其中“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即是对五禽戏功效的最早记载,可见最初其功效是通过运动达到防病、治病、锻炼肌肉和关节、促进食欲的目的。南朝《后汉书》也有类似的记录。其次是南朝的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这部书距离东汉已有300多年,又是摘录东晋张湛、道林等人搜集整理的 《养生要集》[1](已亡佚,摘录之事从《养性延命录》序言得知),但此书首次记载了五禽戏的术式方法,使这一技艺得以流传。在其功效方面的记录是:“消谷食,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2]随后的几部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抱朴子养生论》(作者没有定论))和初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里面的相关记录也与《养性延命录》大体相似。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习练五禽戏功效的期望是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延年益寿。

1.2 宋金元时期

在这个时期是中医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政府的作用,制定了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国家制度和设置了许多中医的机构,再加上活字印刷的出现,所以许多的中医资料得以保存和修订,发行量扩大,中医的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五禽戏作为中医导引术的一种自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八段锦、十二坐功导引养生术。动作有简化的趋势,动作幅度有所减小。从陆游《春晚》诗句“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中,不光可以看到五禽戏的普及,而且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五禽戏术式中加入了“行气”的成分。行气有助于对人体内部整体的协调,促进内部功能的平衡。行气虽然在我们历史上开始时间比较早,从春秋时期就有行气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战国后期的《行气玉佩铭》等,但直到宋代行气才开始流行起来,如官方组织编撰较有权威的《圣济总录》,在其中的导引术篇章里就有“咽津、导引、服气”这样的记载。由于这个时期中医比较发达,所以也影响了导引术的发展方向,此时五禽戏的发展是以更加靠近中医为主要特征的。宋以后,由于医学家亲身体会,并把五禽戏作为医疗手段,所以,五禽戏与医学联系更加紧密。[3]宋代张君房在《云笈七鉴》中对导引术(包括五禽戏)的功效总结为:“调营卫,消谷水,却风邪,长进血。”[3]由此可见,宋金元时期人们对习练五禽戏功效的期望有所拓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中医方面的应用。

1.3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养生家在务实求真思想的影响下,对以前文献进行了整理、删减、编撰,加上中医理论的进一步成熟和务实,这个时期的养生思想和观念在文献上的体现就更加贴近生活,取消了很多的迷信成分。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如铜活字、套版印刷、模板刻画等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带动了出版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养生文献比较多,而且很多都配有插图,如《卫生真诀》《赤 凤 髓》《内外功图说辑要》等。这几部书对五禽戏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虽然一些文字有些出入,但本质基本一致。通过文献查阅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五禽戏功效的记载与以前有较大的区别,除了“其五者大能却病兼利手足”( 《五禽舞功法图说》)类似的记载外,更增加了调理身体的功能,而且功能进一步细化,每个术式其功能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卫生真诀》记载虎戏可以“一身气脉调和,百病不生”,鹿戏可以“能舒肋骨而安,此乃养血之术也”。[4]此时五禽戏养生更加注重对人体总的调理,与普通的运动锻炼有了很大的区别,更加符合现代中医理念上的传统体育养生。

1.4 现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健身气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国初期还在北戴河、上海、唐山等地设置了气功疗养所,一些医院也设置了气功门诊。虽然期间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气功搞封建迷信和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主流认识还是把气功的功效定位在医疗上。1996年我们国家为了气功的健康发展和对气功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七部委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健身气功”的概念。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气功管理中心建立后,组织大批专家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对四大功法进行创编,“健身气功·五禽戏”由此诞生。 “新功法充分地体现了体育与医疗的结合,具有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作用”,[5]2007年编写的《健身气功二百问》中把“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6]定义为健身气功主要特征。由此可见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功效不仅涵盖“强身健体、养生康复”,还增加了对人心理方面的调节,俗称“三调合一”。关于新功法增加“调心”功效的可信度,很多心理实验性研究的文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人焦虑水平的影响》[7]《健身气功五禽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实验研究》[8]等。

2 五禽戏外延特征的历史演变

2.1 五禽戏术式难易程度的历史演变

从《三国志·华佗传》: “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从这句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时候做完一个戏的动作,就会使人出汗,身体显得轻便,由此可见最初华佗创编五禽戏时动作比较多,且有一定的强度,虽然对于动作过程没有描述,不能直观感受动作难度的大小,但可以侧面看出动作难度应该不会小。从第一次含有对五禽戏动作说明的《养性延命录》里可以看出动作难度较大的相关描述,以虎戏为例:“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9],这段话描述的第一个动作过程是:身体匍匐,手脚撑地,向前跳跃三次,然后再向后跳跃两次,由此可见此时五禽戏的动作难度是比较大的。

到宋朝元时期,八段锦、十二坐功等动作简易养生功法的出现,也对五禽戏的动作有所影响,此时五禽戏动作以简洁为主,幅度有所减小,并由卧式为主改为立式为主,动作难度有较明显的降低。

至明清时期,动作又有较多的改变,如明《卫生真诀》对虎戏动作的描述为:“闭气低头,捻拳战如虎威势,两手如提千金,轻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腹内如雷鸣,或七次”[10],从动作描述来看,动作难度降低的比较明显,运动强度也降低了很多,主要是增加了气息的调整。

现代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所以一些传统养生功法都有较大的发展。五禽戏在这个阶段衍生了出不同风格的功法套路,如动作以刚猛为特征的五禽拳、以动作轻柔和舞蹈为主的五禽舞、以仿生为主的传统华佗五禽戏等功法。这些功法动作难度、强度不一,推广的范围也带有较强的地域性,不适合作为现代时期的代表性功法。现代有代表性的功法应该是由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创编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因为其推广范围广,习练的人群多,影响面广,所以较有代表性。同样以虎戏为例,现在健身气功·五禽戏虎戏的动作主要由虎举的握拳、举、下拉和虎扑的双手上提、前伸、下按、上提、下扑几个动作组成[11],动作难度适中,适合更多人习练。另外其呼吸形式采用自然呼吸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习练时的精神放松,而且呼吸也能得到放松。因为随着动作的变化,使人胸腔内的气压也随着变化,采用自然呼吸的方式更加符合人体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规律。

从以上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动作描述可以看出,五禽戏的动作难度变化是由难到易,再到适中这样一个过程。动作难度过大不易让人掌握,难度太小又不容易引起机体内部足够的良性刺激,锻炼效果就有所减弱,只有难度适中、适合大部分人习练才是最科学合理的。

2.2 习练场地、器材要求的历史演变

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同样也是关系到一个功法能否顺利推广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这方面要求过多或较难办到,给平时习练带来很大的困难,使人望而却步,这也是对功法推广的一大制约。第一次记录五禽戏术式的《养性延命录》里对五禽戏动作有:“四肢距地、正仰(正身仰卧)、攀物自悬、以脚抅物自悬、坐伸脚”[9]这样的描述,由此可见,当时对场地的要求是较高的,有比较适合人手脚着地、仰卧的地方,地面应该不是普通的土地,虽然当时古代人习惯铺席于地而坐,但终究习练起来是不方便的。另外需要能使人稳定悬挂的器材,特别是适合“以脚抅物自悬”的场地和器材,其要求还是挺高的,否则的话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宋明元时期,对五禽戏的动作有了进一步的改进,虽然还是有部分卧式动作,但需要场地和器材的要求有所减弱。

至明清后,五禽戏术式则全部改为站式,利用器物做悬挂的动作也改为徒手模仿动作,彻底放弃了对器物依赖。另外从动作的描述上可以看出,习练五禽戏时所需场地也不大,普通的空地足以满足练习场地的需要。这样的变化使五禽戏的习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大大降低,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练习,提高了功法习练的便捷性。

2.3 动作美感的历史演变

动作的美感是指动作本身具有的外部特征,通过动作的路线、节奏、造型等给人视觉方面的直观感受。在这里主要是指习练五禽戏时对观摩者带来视觉上的感受,同时也含有习练者本身对动作过程的自我感觉。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动作是否具有美感也是吸引更多人参与学习五禽戏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动作是否优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判断标准。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在当时代人们是否追求动作的优美,如果各个时期的人们在习练时对动作的美感有所追求,那必然会对动作的演练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动作的编创上会逐渐向当时代的审美标准演变。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是是否适合在人群较多的地方进行集体演练。如果适合,应该说动作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适宜在各种场合下进行五禽戏的传授和推广;如果不适合,最起码是不适宜在更多人面前直接传授和推广的,这也是制约五禽戏能否便捷推广的一个方面。

五禽戏包括其他的健身气功自产生之初都是与中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加上当时人们对动物某些功能的向往,以模仿动物为主要手段,以“治病”“防病”为首要目的,所以习练后的效果是人们的根本价值追求,对动作本身的美感追求则放在次要位置。目前在以往文献中还没有发现直接描述动作优美类或对动作本身的评价类语句。

明代出现的《内外功图说辑要》[12]一书里把五禽戏改为“五禽舞”,而且还以女子形态配图,似乎当时的人们对动作本身有美的追求,但细观其内容,其记录的动作与《卫生真诀》《万育仙书》《赤凤髓》所刊内容大致相同,并没有刻意为了追求动作的美感而过多修改动作。

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创编之初在保证功法健身科学性的同时兼顾了现代时期人们对动作美感的追求,“其动作的设计虽模仿五禽的神韵,但不拘泥于形式,姿势优美大方,左右对称,平衡发展,使练习者在练习时没有心理压力,乐意在公共场合进行集体锻炼,且练习后有心理年轻化的倾向,符合现代人欣赏美、体验美的心态”。[5]

对于健身气功·五禽戏动作具备现代美感的结论,可以从《探析“健身气功·五禽戏”的美》[13]《健身气功的审美元素及推广策略研究—以“五禽戏”为例》[14]等文献较清晰的看出。从2017年举办的全运会五禽戏比赛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五禽戏的动作之美,特别是“气舞”的比赛,编排了6种健身气功功法,动作之美让人沉醉,这样对五禽戏在更多场合下推广、惠及更多人群提供了有利条件。

3 结论

五禽戏在中国传承了近1800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符合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其功效经历了从华佗编创之初的锻炼身体、延年益寿,宋元时期的在中医中的具体运用,明清时期的术式与功效的细化,到现代时期的“三调合一”,这些变化清晰的显现了五禽戏功效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其演进脉络;其易于传播的外部特征方面经历了术式的变化由复杂到简单再到适中,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由高到低,对动作美感的追求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五禽戏功效和外部特征的变化都说明了五禽戏的历史演变过程就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五禽戏是健身气功的一种功法,其发展历史与其他健身气功的功法发展有相似之处。纵观历史的发展,文化及其思想的演变总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代健身气功的其他功法演变也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发展的,所以说健身气功是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值得代代传承和发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习练功法气功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