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岷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037009
摔跤,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的影响而形成众多流派。中国式摔跤是其中重要一支,它是中国几千年摔跤技术经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但是由于我国体育政策性调整,目前中国式摔跤陷入历史性的低谷期。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式摔跤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风格形式。
先秦时期摔跤多称“角力”“相搏”“手搏”,主要用于军事训练。秦时摔跤正式定名为“角抵”,开始成为娱乐表演项目。汉代摔跤出现职业化倾向,形成三种固定风格:其一是赤裸身体的角力。其二是着装的角力。其三是戴假面道具的角力。两晋南北朝时期摔跤力有“相扑”“蚩尤戏”“争交”等诸多称谓,隋唐时摔跤的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角抵不但是唐代宫廷宴飨时的助兴娱乐节目内容之一,而且出现职业角抵人员,在唐代军队依然以角抵练兵为主,而且在唐代民间角抵开展广泛娱乐色彩浓重。到了宋元辽金时期的摔跤达到高峰。明清摔跤多称“布库”“撩脚”“撩跤”“掼跤”,已经进入泛民间化发展阶段。
中国摔跤在当代的发展较为曲折。可以说解放以后中国摔跤达到鼎盛时期,可惜这种良好的势头和局面没能得以发展和巩固,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取消了中国式摔跤这一项目,于是各省市地区也就相应地取消解散了摔跤专业队,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摔跤事业又一次跌入了低谷。目前,中国式摔跤正在向世界推广。美国、德国、瑞典、荷兰等许多西方国家学习中国式摔跤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对中国摔跤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此外,中国摔跤体现的拼搏精神是刚健尚武精神的一种反应与传承,而刚健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中国摔跤是激发个体拼搏精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智力与体力的结合较量,更是一种注重整体追求均衡精神的反应。因此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摔跤生命力强盛的根本所在。
强烈的竞技性是摔跤的重要内部特征。竞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客观规律。
据传穆斯林的先师穆圣本的就是一名出色的摔跤手,他曾和一名叫鲁柯南的著名大力士摔跤,连续三次把这位大力士摔到。大力士心服口服,甘拜下风。穆圣告诉他摔跤的目的不仅在于游戏,更是一种竞争。[1]中国摔跤几乎从诞生到现在都极为注重竞技性,以摔为主的竞技主体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行成各种不同的竞技形式。
从摔跤着装形式上来看,从汉代起就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着装风格。其一是赤裸身体的角力。有吉林省集安县高句丽墓壁《角抵图》、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角抵图》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秦墓出士了一件漆绘木篦《相扑图》上所描绘有角力图为证。其二是着装的角力。有1955年陕西省长安县客省庄战国墓发掘的一块《透雕角抵铜牌》为证。[2]其三是戴假面道具的角力。有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帛画《角抵图》,明人王圻编辑的《三才图会》其中的《角抵图》为证。从今天世界上的摔跤着装形式看也大体脱不出这三种模式。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摔跤文化从着装来看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
从摔跤竞技表演形式上看,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先后出现过军事训练摔跤竞技形式、皇室表演摔跤竞技形式、瓦舍娱乐摔跤竞技形式、节日庆典摔跤竞技形式、擂台赛式摔跤竞技形式、民间跤场摔跤竞技形式等多种竞技形式,而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竞技表演形式不但丰富了我国摔跤的表演形式,而且几乎形成满足各个层面的摔跤表演形式,这对于摔跤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中国摔跤竞技的简捷性来看在世界上也是较为突出的。中国摔跤讲究技法干净利索,让观众看得清楚,在摔倒对方后还要有漂亮的亮相动作,这是鲜明的表演特征。中国式摔跤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表演的效果,这是中国式摔跤的显著特点之一。
当然,这种简捷性这也是历史表演场所所决定的。无论皇室表演还是民间表演,其场地均在一个平面进行了,或高或低,从视觉角度看这种在一个平面进行的比赛,其结果一定要清楚明鲜,特别是在一个空间较大的场所比赛,更是要注重动作的干净简捷,只有这样大家才可以看清楚,同样这样做更有利于表演,让大家看清楚是表演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中国摔跤在民间过程当中,由于民间大多都是为土场,跤手在地上翻滚,不但观众看不清楚,还会弄得满身尘土,表演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寝技在中国式摔跤中不受欢迎。
因此,中国摔跤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需要,就在不自觉中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那种胜负清晰、动作简捷的摔跤形式,这也成为今天中国式摔跤在世界上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程大力先生提到“近几年,中国式摔跤在欧洲稳步开展,法国已经举办过数届‘巴黎市长杯中国式摔跤大赛’,参加者、参观者踊跃。同时普遍反映是:中国跤不像柔道、西洋古典式自由式摔跤那样,抱在一起滚来滚去,输赢观众都不明白。它站立行跤,干脆利落,姿势潇洒,技法和输赢一目了然,极具竞技性、观赏性。”[3]
中国摔跤由于是从军事训练起源的,因此其竞技过程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残酷性。在历史典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摔跤而发生的流血事件。《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中记载:“万怒搏闵公,绝其脰。”[4]脰是头的意思,摔跤最后把头拔下来了。《北齐书·南阳王高绰传》中记载北齐南阳王绰得罪了后主高纬。后主想杀掉他,“使宠胡何猥萨后园与绰相扑,搤杀之。”[5]胡人何猥萨精于相扑,成了后主的宠信,并奉命借相扑杀人。唐朝的摔跤其对抗性更为激烈。《资冶通鉴·敬宗纪》中记载:“宝历二年,夏六月,上御三殿,令左右军、教坊、内园,为击球、手搏、杂技、戏酣,有断臂碎首者。”[6]《新唐书·刘克明传》中记载“(敬宗)尝阅角抵三殿,有碎首断臂者”。同时在《新唐书·宦者列传》中也记载有:“内籍宣微殿,或教坊,然皆出神策隶卒或里闾恶少年,帝与狎习殿中,为戏乐,四方闻之,争以跃勇进于帝。尝阅角抵于三殿,有断臂流血廷中”[7]从这些记述中不难发反映出当时角抵的血腥程度,“断臂碎首”这是何等惨烈。而到了宋代擂台赛时,上场摔跤时先立生死文书,这已经将摔跤的竞技性推到一个极致,其对抗的激烈性自不用说。
上面这些描述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摔跤在竞技过程中其对抗性和激烈性是其它运动所很难比拟的。而这种激烈的对抗性体现在摔跤主要是两人徒手对抗,而且是一种力量和智力的较量,而且在中国古代武术和角力有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所以更增加了对抗的激烈性。而正是摔跤这种激烈的对抗性使历代的统治阶级自己喜爱观看,但又害怕这种力量的壮大,一方面在军中做为练兵强卒的军事训练手段,一方面又在民间严禁练习角力摔跤,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才使其在发展中屡屡被禁,而又屡禁不止。
中国式摔跤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表演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主要原因是摔跤本身所蕴含了极大的观赏性。从摔跤比赛内容来看每一次的角力摔跤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重复性,再加上摔跤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激烈性和对抗性,那么摔跤表现出来的观赏美感就显得特别强烈。再有就是就是摔跤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娱乐性,中国摔跤表演或比赛实质上可以划归为休闲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一类。
从摔跤的发展过程来看,《汉书·刑法志》中记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8]从其中的“以为戏乐”可以看出角抵摔跤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娱乐活动。《资治通鉴·武帝本纪》记载:“武帝元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又载:“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9]同时由于汉武帝时,国富兵强,国力臻于极盛,统治者也因此感到骄傲,并常极尽奢侈夸示于外宾。《汉书·张骞传》记有:“上方数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角氐(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10]《后汉书·夫余国传》也记载有东汉顺帝时,亦以角抵招待外国宾客使者。西汉摔跤为“角抵戏”中一项,后摔跤成为“武戏”中的一种,这其中的角抵已经同奇戏怪物一样成为一种观赏表演的项目,同时也是人们健身娱乐的的项目之一。
汉代以后的历代宫廷都有摔跤手的表演。宋代还在宫廷出现了女子摔跤,民间则有了摔跤组织“角抵社”。《角力记·出处》则说:“蜀都之风,少年轻薄者,(结伙)为社,募桥市勇者,敛钱备酒食,约至上元,会于学社山前平原作场,候人交,多至日晏,方了一对,相决而去,社出物赏之,采马拥之而去。观者如堵,巷无居人,从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罢。”[11]从文可知角力相扑从正月上元到五月方罢,历经五个多月,而人们观者潮,竟然“巷无居人”,以此可见,唐时人们对相扑的热爱和参与者的众多。宋代的军队中还有专门的摔跤组织,称为“内等子”,专为皇帝在节日和宴会上表演。宫廷风行自然影响到了民间,在民间的各种节日、庆典时举行的大型表演和比赛又给摔跤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摔跤运动的普及和开展,最后演变成了广为流传的一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运动。寻根溯源,中国式摔跤的起源和发展是与表演娱乐分不开的,这样它必然具有很明显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特征,这也是中国式摔跤与其它摔跤术的显著不同之一。
摔跤所包含的竞技性不但有身体层面的竞技性,而且还有心理层面的竞技,甚至就这种争胜心理而言,竞技心理显得似乎更为重要。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竞技心理还有参与者和观看者两个方面。参与者肯定希望自己获胜,而观赏者又希望自己所选定的心中英雄获胜。由于两种心理趋向,竞技者拼力相搏,观赏者极力期待。摔跤手的技术、信心、风度,给观众以矫健、英武的印象, 并使比赛增加了观赏性。反过来看,观赏者在观看过程中也体会到一种休闲娱乐。这两种心理共同作用下摔跤竞技比赛或表演就具有极大的观赏性和极强的娱乐性。
中国摔跤是两人对抗,自古以来,中国式摔跤并不分级别大小,身大力足的摔跤手自然占了便宜,而身材矮小的摔跤手要想战胜身高、体重都占优势的对手必须具有精湛的技术。因此,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锤炼,中国式摔跤的各种精妙招法应运而生,“斗智不斗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等格言是中国式摔跤技巧的典型写照。而且往往形成一种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结局。历史上这种以技胜力、以弱胜强的战例被人们交口传诵,以至于演绎出水浒传中燕青打擂这样精彩的小说故事。所以中国摔跤是最能直观表现人的拼搏精神的竞技活动之一。大家试想在两人相对角力之时,如果那个心理稍有怯懦那必定先败下阵来,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没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根本无法面对强大对手的,而这种拼搏精神在其他民族摔跤中也有充分展示,如摔跤也是蒙古族传统项目,它和射箭、骑马共同被称为“男子三项竞技”。[12]也就是男必须要会的三项竞技中首推摔跤,在少数民族中由于其受到文化束缚较小,在表现上更容易展示出人类较为原始的精神面貌,而正是这中拼搏精神使其在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繁衍生存下来。甚至于可以说在摔跤这一活动上展现的是全人类的一种拼搏精神。
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摔跤所体现出的这种不畏强手,勇于拼搏的精神正是中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力尚武的这些基本文化精神的充分反应与表现。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行为、习惯、意识等各个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精神已经成为一种融入血液的根本性精神,指导着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成为我们生活行为、娱乐活动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指引着我们这个民族向前攀升。而中国摔跤所表现出的正是这种基本精神。中国摔跤发源于战争需要,它最初用于训练士兵,角力是两两相当的竞力性项目,经常从事,可以培养人的力量与勇气,这一点正为历代兵家看重。众所周知,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文化特征。[13]而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之一的摔跤自然受长期受这种传统文化熏陶,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抗性和竞技性,两者的结合恰好是中国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力尚武的这些基本文化精神在摔跤中达到合二为一的反应与传承。因此在摔跤表演娱乐极其兴盛的今天,我们从其强烈的对抗性中依然能感受到我国远古时代那种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拼搏、刚健有为、崇力尚武的民族精神。当然从别一个侧来看,也正是这种精神指引着摔跤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不被历史所淘汰,几经封禁,依然顽强地发展到了今天,而且有愈挫愈勇之势。
摔跤是一种激烈的对抗竞技运动,对个体的精神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古人早已成发现。宋朝调露子《角力记·述旨》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敌者,至敢死者。人之教勇,无勇不至。斯亦兵阵之权舆,争竞之萌渐。”[14]角力可以“宣勇气,量巧智”,同时还可以使怯懦者成为勇士壮夫,遇敌敢斗法,不惧生死。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多次提到一个“千跌张之跌”,可以看出他对摔跤练兵的重要认识。正因如此,中国摔跤才发源于兵营,为历代兵士训练项目之一。
中国摔跤可以说是最能激发人体拼搏潜力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因为中国摔跤在竞技环境来说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倒地为输,立地为赢。同一个场地,同样的观众,没有外加借力的地方,只能自己依靠自己的体力智力与对方周旋,抓住每一次机会,找出对手的弱点,一击必尽全力。在摔跤过程中对每一个动作都不能掉以轻心,寻找战机,寻求漏洞,拼尽全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胜利。史料表明,蒙古人的三项竞技比赛, 摔跤、赛马、射箭是在成吉思汗时代方具雏形的。相传,辅佐成吉思汗的大将军木华黎就是通过摔跤而与之成为生死之交的。《蒙古秘史》第140节中记载有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举行宴会,筵间令其弟别勒古台与主儿勤部的著名大力士不里·孛可进行摔跤比赛的场面。还说当时蒙古社会选举联盟必须是三项竞技的超群者,方可当选。蒙古社会定夺汗位,选拔首领均要以三项竞技的技艺水平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其中摔跤尤为重要,军中有反叛者,成吉思汗一般都采用摔跤方式使其慑服。[15]成吉思汗是以其强大武力,勇猛的士兵取得巨大的胜利的。但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对摔跤的重视程度,而且其自己也经常参与摔跤,这可以说他深深体会到摔跤对一个人精神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也用这种方法激励他的兵卒。总体而言,摔跤确实是可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一个的拼搏潜力,不光是从肉体上,更重要的是对精神的一种激励,因为摔跤过程中参与者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生理、心理上的艰难险阻,以求达一种超越自我、超越对手的目标,这是摔跤在文化根性上的最高追求,同时也是人类体育运动所要达的一种境界。
中国摔跤是体力的直接较量,是智力的间接较量,是对一个人的体力与智力双重结合的考验。因为中国摔跤将武术“摔、拿”的功夫体现得淋漓尽致,融入了刚柔相济的中国哲学,讲究斗智斗勇,不尚蛮力,讲究以巧取胜,以技赢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中国式摔跤的基本规则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而限制了对力量的追求。中国式摔跤的技法有背、别、挑、缠、揣、踢、拧、搂、弹、掰、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等。比赛时不许用拳打,不许用肘、膝或头顶撞对方,不许使用反关节动作,不许压迫对方的咽喉,不许接触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可以用脚踢、弹对方的脚或小腿下部,但不能过高,更不能蹬、踹对方。[16]这些技术和规则都对培育中国摔跤重视技术的特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际上这种中国摔跤对技术的追求一方面强调了中国摔跤讲究智力性讲究技巧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摔跤并非单一化的竞技,而是讲究均衡性,讲究体力与智力的结合,讲究一种人体平衡性和一种协调性。试想,在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的古代,人类在与自然或同类的抗争中发现单一的动用体力根本无法与大自然间的猛禽巨兽相对抗,更不用说应对大自然的突发事件,人类只有通过将自己的体力的智力综合起来,特别是智力的开发,才能为自己打出一片新天地。[17]而作为一种极具原始文化形态,最能反应人类对抗性的摔跤自然也不例外,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强调动作的智力性,必然要走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道路。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中华民族追求平衡、顺其自然,追求技巧、重视体育的美感和均衡感,不偏不倚,强调整体性、中庸美的具体体现。再加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基础,强调人与环境的整体和谐,追求平衡,体育运动强调其对人的德育价值,而且比赛无规则,以表演为主要特色,中庸、平和、追求动作的技巧。”[18]正是这些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摔跤才将智力与体力科学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共同构建起一种人类竞技形式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