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流丽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时常独立于文本之外,独立于作者之外,独立于世俗的价值判断之外,对于所运用的文本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于课堂的驾驭要时常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对于教学日常中的指导者和学习主体的表现要有“残缺是一种常态”的观念。这样,身为语文教师才能保持人格独立。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语)。诚然,有少数传记作品,你用放大镜也找不出人性的本真。有些理想主义的作家很少公正心,一个落魄的书生,会把劳碌为民的官员写得蠢如毛驴;一个青楼的嫖客,会把饱暖思得的淫欲寫得寒蝉凄切;一个明哲保身半官半隐的人,会把享乐休闲的懒汉生活写得超凡脱俗。所以一些文人,是愤青,且放纵,且无为。当自私逃避冠以淡泊的名义,它正合乎人性的共同弱点反而引发共鸣,所以作品被广为传阅。
当然,《杨烈妇传》不属于此列。但是解读杨烈妇传以偏概全的下意识行为,却属于此列。
《杨烈妇传》作为读本中的一篇,是对必修教材中只有男人传记、官人传记的补充。我们语文组把编者的意图理解为防止学生偏食,文本的价值尚需要我们有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合理判断。它不是经典,受不得历史的淘洗,《新唐书》中只有很简短的一段话。
如果社会太平或者虽乱世而众志成城,此文均少机会被提及。也不是范本,和必修所选文言文相比,它的文言知识含量并不大,熟悉作者李翺的人知道他的其他作品更值得研读。所以此文属于略读篇。如果我们愿意学习,花一个早读另加一节日常课,已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这篇作品成为赛课内容,也就赋予了它试金石的功能。投进语文教师的心海,作为语文教师的人格独立性,在此篇文言文的糊弄搅拌之下,几乎全军覆没。
我们再也不能持续中国的励志篇中对生命的漠视。那么,杨烈妇劝夫、激夫、责夫,是对丈夫生命的漠视吗?相反,正是对万千生命的尊重。如果李侃退缩,保一人命而生灵涂炭,而这保住的一命终会因为国破而难全。是进亦死,退亦死,杨烈妇才选择了让丈夫去送死。这不是在生死之间的选择,而是在死与死之间的选择,这一道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所以,教导我们的学生,在生死之间,必当选择生存,哪怕是屈辱的生存。如果司马迁宁折不弯,我们就读不到《史记》。《史记》之中,所传达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用心领会。
因此,我们用此文来引导学生,不当因为对杨烈妇的行为的误解而随便引导学生轻易选择死亡,而应当引导学生选择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心怀对生命的敬畏,或许我们都不会按照成年人的思维去臆测,去妄为。明明是读第一遍就能得出作者评价或情感态度,我们非得要逐字逐句翻译揣摩然后归纳出来;明明学生挑出的句子应是他们自己注意到的,我们偏偏引导学生选择你早已选择的句子;明明是学生用他自己的概念说出了恰当的意思,我们却偏偏一再启发,直到鱼儿终于钻进了我们预设的笼子,才善罢甘休。因为我们不让他表达他自己,我们自己失去独立性的时候,也强迫学生失去了人格独立性。
因为敬畏生命,尊重学生的心意,所以有的老师始终笑如春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的老师推翻了花样版本,收集学生自学难点逐一落实;有的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畅谈杨烈妇的行为事迹品行;有的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让学生乐而忘返;有的老师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教学生自己解决看得懂的内容;有的老师用耐心的等待容许学生从容的思想;有的老师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仿写,妙语接龙精彩纷呈,当老师画出一团熊熊的烈火,在学生的惊叹中完成对杨烈妇形象的导析,我们相信,在学生的青春记忆中,将永存这一团跃动的火焰。
然而,我们常常缺少对“不完美”的宽容。这导致学生的承受力很差,日本人自杀多因人格分裂输给自己,中国人自杀多因遭遇打击输给别人。我们应当把“残缺是一种常态”的观念,植入所有的灵魂。
我们老师在教育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说“残缺是一种常态”,但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却要面面俱到。比如《杨烈妇传》,它的长度将语文老师束缚了很久,咱们被一位叫作李翺的作家蒙住了心:文言知识、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知识迁移、能力提升等,贪大求全,导致取舍困难。
我们常常讨论,我们可不可以百花齐放,这样定义最好的课,学生喜欢并且记忆深刻、感觉充实的课便是好课。
综上所述,在解读某一篇文章,或设计某一节语文课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均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性,并且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的基础上,施之以合适的引导,才能够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XJK17AZXX004)的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