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玉兵 刘学敏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农村教学点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黑龙江省农村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对全省农村教学点的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和思考,通过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全省农村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以期对其他同类学校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74 03
引言
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特点而建立的规模较小或不完全的学校,它们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世纪以来,由于城镇化以及适龄儿童数量的减少,该类学校的规模和数量逐渐减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拉大。但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可以预测未来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将持续增长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必将需要新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改善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教育水平落后问题,农村教学点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推动农村地区数字教育资源的推广和使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教育部在2012年启动了“教学点数字教育全覆盖项目”,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黑龙江省在《“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出“逐步在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开设“在线课堂”,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可以看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国内学者持续关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重针对农村偏远地区教学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但研究偏重于国家政策、制度建设层面来解决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和配置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和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形成了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案,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加快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化教育在农村教学点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使这些区域的学生能够公平地共享和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用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即对有限的优质数字资源进行选择、匹配和重组,使其在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合理分配和使用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优质资源效用最大化[2]。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笔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人,对黑龙江省农村教学点的现状和问题有长时间的调查和思考。本文通过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黑龙江省农村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以期对其他同类学校有参考意义。
一、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
1.数字教育资源概述
任何教育现象,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理解为以信息传播为核心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3]。教育者包括教师、教学资源生产者、教育管理人员等,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过程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学生掌握和习得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态度等;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内容的载体,是信息内容传递与共享的中介和渠道。教育传播系统存在于教育传播环境中,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环境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环境等。教育传播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产生教育效果,效果表明系统是否有效以及有效程度。本文所提到的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育传播系统中教育信息,但其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共享的特性。具体来说,数字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与开发,经过数字化处理并能在信息化环境中运行,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集合[4]。数字教育资源需要合理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根据系统观点,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配置的过程和最终效果受到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人,同时需要环境的支持。
2.现状分析
筆者在深入调查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通过“全覆盖”项目的多年实施和推进,黑龙江省在缩小城乡教育信息传播的鸿沟,改善基础教育最薄弱环节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的配置并不合理,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多处于停滞和闲置状态;信息化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Fred Percival把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软件的(software)、硬件的(hardware)和无形的(intangible)[5]。我们按照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导致黑龙江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原因。
(1)教育软件因素。在这里教育软件因素即是数字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的教学材料、资料等。教学点基本都在使用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送和配备的资源开展备课和教学,资源类型多属于视频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类型不够丰富;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符号和形式呈现出来,但缺少适应于农村教学点学情的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互动;大部分资源格式固定,无法进行二次的加工和处理,教师不能根据课堂实际的需求与需要进行整合和加工;信息资源的符号抽象层次水平较高,对于信息化素养较低的农村学生来说接受度较低,缺少能够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源。信息如要使接受者因其注意和理解,首先信息应具有显著性和对比性,容易理解,形式灵活多变且要考虑接受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农村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
(2)教育硬件因素。这里的教育硬件因素主要指数字教育资源运行和使用需要的信息化环境。作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内容——教育信息的传递需要媒体设备作为载体,如果载体质量不佳或缺乏,信息的传递会受到阻碍、干扰和停滞,难以有效充分地共享和利用。由于资金缺乏,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条件普遍较差,缺少数字化设备和终端,缺乏维护,故障率较高,导致软件资源无法流畅播放和使用。“互联网+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已经深刻地影响教育领域,但农村教学点的互联网接入率还没有普及,且大部分是ADSL方式接入而非高速的光纤,2M的网速无法下载、在线播放平台上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令很多教师只能望“源”兴叹。
(3)无形的因素。无形因素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理论、理念、态度和技能等。这些因素对整个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运作的决定性作用不容忽视。在我们的研究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师生、教学辅助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师生因素是主要因素,他们是信息资源传递中的信源和受传者,是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主体。根据D.Berlo的传播SMCR模式,影响信息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包含传播技能与态度、知识水平、社会和文化背景等。据此分析,教学点教师由于年轻教师较少且缺乏高素质教师,导致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使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较弱。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思维陈旧,对新事物接受度较低,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抵触和不信任态度,由于管理部门的要求被迫接触数字教学资源,但大多“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同样,学生也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数字化信息的获取、处理和理解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非教学因素的干扰。
二、优化策略
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教学点全覆盖项目,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点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策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信息传播效果。结合对黑龙江省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1.建立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环境
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充分使用依赖于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黑龙江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完善。首先有关部门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认识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清办好农村教学点的意义,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实现偏远地区、不发达地区的高速网络接入,要使每个教学点都具备可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此同时,要探索和建立持续渐进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忌“一锤子买卖”和“一刀切”,要根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教学点的资源使用情况和现有条件,对其信息化教学环境有计划地的改善、升级、维护,并建立设备档案,对设备的使用进行记录、追踪,实现多用多得的资源分配方案。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不能盲目求新、求大、求全,要符合教育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和整体性的要求。教育性体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应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所有的投入都服务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科学性指环境的建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实用性和经济性指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要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力所能及的经济条件下进行,不搞形式主义,力求做到以最小代价,取得较大的效益。整体性要求信息化环境的建设要有全局观念,把各种硬件、软件的因素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
2.加大教育技术培训力度,提升教学点师生数字信息素养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其對数字化教学信息内容的传播态度、传播技能及数字信息素养是影响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从技术层面,数字化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利用数字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上来说,其反映了人们面对数字信息的心理状态。要实现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价值最大化,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6]。在教师方面,一是要通过加强宣传、鼓励及加大培训力度,使教学点一线教师认识到数字教育资源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使教师从心理状态上乐于使用、敢于使用、善于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对搞得好的教学点要树立典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避免教学点教师的“孤军奋战”,要建立城市名校、乡镇中心校、农村教学点的多级帮扶结对机制,使城乡教师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助交流和教研,更重要的是建立专家社区,将教学点教师与各级教学辅助人员、相关专家学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在学生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和学段农村学生的特点,集中或个别地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接受和适应基于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使数字教育资源真正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建设具有适应性、可整合性和可加工性的数字教育资源
数字教育资源的本质内容是教育信息。依据传播学的观点,信息的价值只有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相联系时才能体现出来,取决于信息对受播者有用的程度和对受播者接受目的投合的程度。数字教育信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程度。首先,平台上推送的许多资源在内容和情境的预设上更适合城镇学生,没有考虑教学点教学的实际和特点去设计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因此,资源开发者和提供者要深入了解教学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在资源的内容、结构和符号类型设计上适应农村教学的特点,符合实际教学需要,数字教育资源之于农村现有的教学现状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信息往往经过加工和处理才变得更有利用价值。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目的是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使其多维化、具体化和直观化。信息技术手段应该根据需要有机地融合于常规的教学方式中。数字教育资源应依据教学大纲与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目标,具有相应的可整合性和可加工性,要将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逐层分解,每个资源个体针对具体的知识点。从而使教师能够根据需要进一步处理和加工数字教育资源,使之成为有用的、有序的和易于传送的。
4.构建数字教育资源生态系统,使资源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
目前黑龙江省数字教育资源更新慢,时效性差,存在很多冗余、重复和使用率低的资源。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像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性,要实现资源的“新陈代谢”。对此,我们要建立资源配置的生态模型,实现资源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角色的分工和协作。教育辅助部门、维护部门担任分解者角色,将资源中的陈旧、适应性差或不符合教学大纲和课改要求的资源及时剔除;资源生产者要通过相应的反馈渠道,倾听、吸纳教学点师生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及时添加、更新、调整资源的类型、内容和比例;教学点师生作为资源的消费者,将资源的使用情况、状态及喜好程度和适应性程度等信息反馈给生产者和分解者。除此之外,要实现资源生态系统角色的转换和互动,构建开放、多样化的资源生态系统,如不同地区教学点的师生生成的数字教学资源可以上传到平台实现共享,使资源产生动态的流动,使资源配置具有可持续性;丰富资源类型,探索建立乡土资源库,从中心校到各个教学点收集、筛选和共享优秀的乡土、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教育资源。
结束语
黑龙江省作为边疆省份和农业大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资源配置还很不均衡,尤其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不容乐观。作为各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的“互联网+教育”战略和黑龙江省的相关方针政策,结合黑龙江省农村教学点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攻坚克难,研究、制定和实施符合黑龙江省特点与实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配置的优化策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改变我省县域农村教学点的教育水平落后面貌,更大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我国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做出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40.
[2]杨文正,熊才平,游昊龙,等.基于绩效的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6):36—45.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文正,徐杰,李慧慧.生态学视角下数字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94—102.
[5]F.Percival H.Ellington P Race. Handbook of Education Technology[M].London: Kogan Page, 1984.
[6]张天扬.我国教学点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