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背景下,美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探讨建立新型的美育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基于此,简述新时代美育的思想发展变革,指出美育要落实教育过程,以美育德实现教学新路径,进而提出美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美育;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35 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2],重视美育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立德树人是有必要的。立德树人背景下,美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探讨建立新型的美育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一、新时代以美育德的思想发展变革
我国现代美育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蔡元培、王国维,王国维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3],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强调德、智、美、体四育,系统地把美育引进中国。蔡元培身为民国教育总长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提出美育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国民,首次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美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报告》,美育又重新被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发展的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4]。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对美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决定》中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5],2016年3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了九大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情趣。2018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美育工作会议指出,“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2019年全国大会开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会代表的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家代表,提出“重视加强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用明德引领风尚”。国家这些文件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坚定了美育的发展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教育历史时期。美育经历了由单纯审美、性情陶冶转变到为思想政治服务的时期,再到与德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转化时期,新时代的更替不仅仅体现了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至关重要作用,我党对美育育人的高度重视,更给我们在新时期立德树人,做好美育工作更新了理念,明确了方向。
二、美育要落实教育过程,以美育德实现教学新路径
1.做好思想引领
美育是道德教育的综合实践。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美育的重视能够推动与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我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尤其强调绘画者的品德。清代王昱曾说过“学画者,先贵立品”,北宋著名画家郭若虚强调“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还指出人物品德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美育不仅仅是美的教育,它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是运用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将美育有机地渗透到德育中去, 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美育是开放的、自由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同时具备道德修养、审美情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美育教育过程中,体验一个有生命力的意义过程,使被教育者升华其精神境界,从而塑造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德育教育标准化的最高目标。
2.建立开放的、完善的美育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
美育可以理解为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6],借助互联网等智能时代的平台将教学融入德育实践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大力实施,数字化信息服务手段德育传播建设功能在高校行政机构中日益完善,利用智能媒体时代的共享优势,建立完整、开放的美育管理与评估体系。学校对美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应该具备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标准,采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综合的评价方法,运用多元多层次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呈现,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整合创新,进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借助教学载体,推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各教学要素之间互相配合,保证教学步骤的衔接关联的合理性,这也是有效判断以美育德核心标准的目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结合实践总结德育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美育工作朝着更有效、更高的目标迈进,并建立完整开放的美育管理和评价体系。
3.教学是落实美育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整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工作,课程是美育实施的直接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系统当中,将美育与立德树人结合,美育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特征和使命,遵循教育学的观点,美育知识在课程目标、授课内容、过程,以及教学互动、教学资源共享中实现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学生能够更系统地遵循学科的规律,并在辨别和选择中接受和加以内化。自古中国便有“礼乐相济”的美育传统,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公共艺术课程升格转化为德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课程的机制建设,实现道德与美育的并行的要求。美育也是沟通、传播思政的桥梁。例如,在艺术鉴赏等通史课中体现的美与善的统一,与思想政治军事等公共课形成互补,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应该与德育紧密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重视美育学科和学科间美育,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与德育的共建,实现与美育思政课教学有机的充分融汇。在传授美育的同时,开展丰富的文化教学實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政府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文艺精品创作、文艺支教志愿服务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而提升德育的教学效果。
4.落实具备美育能力的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美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管理的实施者,美育教师将自身资源优势与思政教师形成合力,将两者特色充分展现并发挥出来,构建美育与德育教师合作的教学模式,加强配套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具备的美育讲授质量的前提是年龄、学历、身心健康发展、职称等结构的合理性,理想信念具备坚定性,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自觉性。 要落实教师主导作用,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分工科学、层次明确的全方位教学师资队伍,加强以美育德的教师团队建设,打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5.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学生是美育教育的主体,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育活动,美育先要内化于心,让教师自觉弘扬美的育人传统,宣传美的言行,再外化于行,学生进而提高展示美的水平,教学过程全面提高美育育人水平。
6.时代发展以美育德的意义
未来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审美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在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很大程度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但从教育的意义来看,美育与德育依然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方式,人工智能并不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责任心、道德情感、人生价值导向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快速、更直接,更需要创造性的美育核心素养的挑战。在全球化教育的影响下,以美育德,贯穿教育始终,形成丰富了学生的内涵和身心素养,颇具教学特色的立德育美工作机制,使美术教育与德育融合,培养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三、美育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建议
1.美育内容的思政化
教学环节积极探究德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美育德融会贯通,并加以充分运用[7]。充分挖掘美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中的德育因素,美术教育包含了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美育教材内容,融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建立美育德育课程的关联。同时,课程的关联性也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体现在显性课程上,更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将美育作用融入到被教育者的今后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去。
2.美育过程的德育化
改善德育教学过程,倡导“寓教于乐”的美育教育方式。德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情感共鸣塑造教育机制, 学习方式可采用“寓教于乐”,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加强美育学科建设,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具有生动的感染力,引起被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美育教学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电影、心理剧、游戏、慕课等富有娱乐性的教学手段或资源,可以运用主题戏剧表演的方式,将娱乐与教育统一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本身具备精神感染力、性情陶冶的强大能力,美作为人类最高道德标准,与德育有着高度的统一和契合点,那就是培养自由而全面人的终极目标,成为学生人生发展阶段与自我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良剂。现有各学校德育过于注重政治化教育,没有注重挖掘德育美的高级形态,美育的培育,不仅需要在课堂有效时间内进行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更重要的是让被教育者在社会历练中增强其全面的发展能力,立足于时代精神去体验高尚价值观,德育不能缺少审美化的传导方式,使教师和学生沟通道德情感,达到道德与美的完美融合。“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唯有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体验的美,才能转变为生活中自省的德。这种体验是主体的直观参与,美育可以分享情感,例如聆听专家报告、参加音乐厅演出、参观各类展览等[8],都能够提升他们对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的理解,随着大数据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当代美育发展现状要求我们构建“教育自身之美”,德育纳入师生有序和谐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机制。美的一个关键之处恰恰在于对社会实践中体验才能实现德育的教育。
3.美育效果的情感化
从教育活动角度看,从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挖掘美育、美育视角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努力实现德育的育人意义。美育借助文化引入正契合新时代被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物质环境是德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各设施、景观以及设备的文化功能要深入挖掘,利用其美学功能、教育功能,营造积极的、高雅、多元、具有文化传统特色的环境。 校园硬环境要求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综合地体现高校德育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当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进一步探寻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有效途径。校园软文化要以符合学生道德行为规律和美育规律的角度来展现,学校要借助各种宣传载体,积极宣传校风文明、美德精神,美育对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美育的成效比较难量化,政府教育部门应足够重视美育的功能性,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承担以美育德的工作,立足立美育德的根本,加強对美育的宣传,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文化教育语境出发,用艺术化的课程来体现时代进程中的革新思想,使思想政治课堂更具人性化、艺术性。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打破了美育学科和学科美育的教育功能壁垒,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有效的资源平台的共享、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当代美育理论进行融入思想的建构,以期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美育风向标。 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也为当下美育课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注重加强育人合力, 重视教师主导地位,课程设置以学生素质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强大作用,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就是对美的向往、对美的最佳阐释,十九大报告中“美”一字共出现了27次,足见“美”在我党的奋斗目标及人民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现代教育在倡导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美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当今教育对美育提出的重要任务。
2018年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一些长期以来没解决好的、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9]他强调,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投入优化配置、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工作重点和自身优势,努力把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美德协同融合育人,不断优化调整学科间结构,实现新时代美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政府网,2017 10 27.
[2]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8 08 31(01).
[3]李海超.艺术化人生的魅惑——中国近代以来之美育观反思[J].天府新论,2019(1).
[4]高萌,马晓倩.落实立德树人,创建高校美育教育新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6(33).
[5]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EB/OL].中国政府网,2015 09 28.
[6]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
[7]杜珉璐.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机制[J].北方论丛,2019(1).
[8]李骏,梅景辉.我国“立美育德”思想的当代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1).
[9]陈宝生.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中国青年报,2018 04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