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教学内容分析:
对于记叙文来说:事无人没味,人无事没趣。人事同舟共济,自可碧波荡漾。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篇树叶,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头发浓密,有的头发散乱;有的眼窝深陷,目光深沉,有的清澈平和;有的活泼好动,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沉默木讷,有的幽默风趣。人物间的差异,要凭借我们细心的观察、具体的描写,才能让人物走出“大众化”“概念化”“脸谱化”的描写误区,人物才能饱满、鲜活、富有色彩。
本设计是:本课先以自然现象为基石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脑洞大开;接着让学生根据描述“猜一猜”人物,形象的图画视觉让学生的精神再次振发;“说一说”图片中人物的特征,意在慢慢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通过“议一议”明确如何让人物鲜活灵动,富有个性色彩;通过“写一写,读一读”来运用诸多描写方法让人物站立起来,品味自己笔下的人物,并不断添枝加叶;
教学对象分析: 本设计主要针对七年级学生。我们的学生身处偏远的农村,见少识缺,语言贫乏。不敢在人前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混乱,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众口同腔”索然无味。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描写人物外形和内在的特征。
教学目标:1.学会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特征。
2.学会运用各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会在事件中展现人物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会运用各种刻画人物的方法,表现人物个性。
2.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引言: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有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从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引出本课训练话题。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众口同腔”,这样的作文了无新意,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也很难给读者留下印象,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站立起来,走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大家走出“大众化”“概念化”“脸谱化”人物描写的误区。)
二、猜一猜
1.他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有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三毛)
补充介绍:《三毛流浪记》是根据张乐平同名漫画改编的。通过孤儿三毛在旧上海的种种遭遇,展现广大城市流浪儿童的不幸命运。
2.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猪八戒)
三、说一说
出示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每个人的特征。(一副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一副穿苏格兰裙子的二人转演员小沈阳,一副饱受经霜的农民图。)
四、议一议
1.人物的个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外在: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在:心理、品质、气质、修养。)
2.用什么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五、找一找、写一写
(一)外貌描写
1.示例: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2.让学生赏析这段话,描写的好不好?
分析:①“小”到什么程度?②怎么个“瘦法”?③穿得有多“差”?描写的不够具体。
3.学生试着写一写,给句子添枝加叶。
(二)语言描写
1.示例: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可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没看见。”李星说。
2.让学生赏析这段话,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分析:这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
3.试揣摩人物性格特征。
董小天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4.五人一组进行对话,人物个性要在神情和言语中凸显出来。
(三)动作描写
1.示例:那天,爸爸生气了,打了我一顿。
分析:人物的动作没有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不够形象具体。
2.让学生回味一下自己挨打时的有趣搞笑的情景,并写一写。
3.范文: 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xiūxiū)的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四)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潜意识等思想活动的描写,称作心理描写。
1.示例: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之后,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位学生的作文片段,写的是他在老师分发批好的试卷前后的心理活动。他虽然歇斯底里地高呼“緊张得要命”、“很是伤心”,但我们依然若无其事、不为所动,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多伤心,因为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尽是抽象的概述,而不是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
2.让学生情景再现一下紧张的情形。
3.学生试着写一写,让紧张和伤心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