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
“诗言志”,诗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诗歌又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精炼,更含蓄。诗歌往往是用最少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字字珠玑;且常常把所言的“志”——即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种“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常体现在诗中个别的字词上。古诗词中,有许多着一“空”字而将种种思绪、悠悠不尽之情俱蕴其中的诗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下面笔者试着从忧国忧民、建功报国、咏史怀古三个方面同大家一起欣赏古诗词中“空”字的妙用。
一、忧国忧民
此类诗歌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社会的黑暗,表现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
①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宋·刘子翚《汴京纪事》)
痛恨那些失职的大臣葬送了北宋王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坏家伙的尸骨已经腐烂了,人们还是诅咒他们,真是遗臭万年。一个“空”字,流露出作者的无奈之情。
②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唐·李商隐《马嵬》之二)
长期做“太平天子”、沉湎于淫乐生活的唐玄宗及其宠妃,哪里听到过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呢!在皇宫中,连公鸡都不准养;安然高卧,自有专人干公鸡报晓的工作。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传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
③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合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一个“空”字很恰当地抒写出诗人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二、建功报国
这类诗歌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宋·陆游《诉衷情》)
古代士人宦游为官,其目的,不外施展政治抱负和追求名位利禄两个方面,陆游是一个率真直接的人,他的词亦如他的人,放翁不说大话,只是抱怨自己不能飞黄腾达。如果这样就以为他是一个专门追逐名位利禄的庸官俗吏,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也希望放翁居高位,掌大权,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么南宋或许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只可惜“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又是一个“空”字,说通俗一点就是“泪流了也是白流”,为什么呢?
金侵扰者还没有被消灭,鬓发即早已花白了,流泪又有什么用。平生立志在边庭杀敌,谁能料到,却只落得老死在家乡。英雄无为的无限悲愤抑郁之情,都在一个“空”字。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出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此两句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着一“空”字,其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其立志报国之雄心可见一斑。
③念腰间箭,匣中劍,空埃蟗,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宋·张孝祥《六州歌头》)
慨叹身边的兵器久久搁置不用,上面积满了灰尘,剑鞘也被蟗虫蛀蚀了,我却一事无成。时光容易消逝,岁月不多了,空怀报国的壮志又有什么用!宋孝宗隆兴六年(1163年),北伐败绩,主和派一时得逞。诗人正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一次宴会上,慷慨命笔,作了这首《六州歌头》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词中赤诚的爱国热情,悲壮苍凉的诗句,竟使在座的主战派大将张浚感泣罢席。
三、咏史怀古
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叹。如:
①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宋·姜夔《扬州慢》)
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和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易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③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宋·元好问《歧阳》)
战骨盈野,无人收敛,只有野草尚有情义,生长在战骨周围,安慰着死者的亡魂。残阳如血,不知是何用心,竟照射这样一座空城!残阳是无感情的随处可以照到,可是现在照的是空城;残阳也是无意的,而且那些陷落的城池,哪一座不被侵略者屠杀一空,残阳要避免想不照也不可能。这样,一个“空”字,将侵略者的残杀罪行,暴露得更加深刻,而作者在诗句的声泪俱下中所含蕴的悲愤,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全诗也正在这里显示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