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虹
一、关于妨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因素分析
1.教师教学脱离学情、偏离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是一味的授课、讲解知识,学生不能切实体会到教师用意,同时又分明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久而久之这种关注便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结果并没有真正具体地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即事倍功半。脱离学情是经验较少或忽视学情的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足。
2.教学活动中问题设置缺乏合理性
教学活动中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会影响到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对阅读方法的有效掌握,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设置问题太过具体以致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实际上当小学生连基本技能都掌握不牢固的情况下,思考问题时候也会偏离主题而处于失控状态。
3.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不清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主阵地、教材为内容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进,人们对教育有着更高的期望,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需要。当今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但是,事物总是曲折发展的,在教学实践中,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有的教师对学生一味鼓励生怕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学生却不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以致不能及时改正或改进自身不足,这既不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也会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不利。这些都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不清晰而引发的问题。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关键性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师生关系平等对话是提升学生对课本文本的基础,阅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体现在教学备课和实践课题等不同方面,是教师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方式提升自己识文断字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初步了解,具体对于内容的情感体验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循循善诱,达到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2.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很少单独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学生阅读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学生对阅读了解较少,因此也很难有机会产生对阅读的喜爱。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阅读的平台。教师每周可以开设两到三节课留给学生进行阅读,数目可以由老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并且说明推荐理由。
3.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
教学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合下列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正确、顺畅且有感情地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地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以辅助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量应达到150万字以上;学生具备一定的背诵量。对此,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针对性。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有关赛事活动,教师可以组织背诵小组并构建激励机制,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培养、知识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培养等搭建平台。
4.提高教学活动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置问题首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设置问题要不拘一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使设置的问题规范化、合理化;此外,教师设置问题要考虑到师生互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学习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5.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百家争鸣”,我们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自己的感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就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共同努力,使我们阅读教学的明天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