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飞
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要求在在创设的情境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在复杂问题中如何有效获取和提炼信息,阅读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改下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建立在阅读基础上,但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下降。考试过程中,因读不懂材料或读不懂题设要求而答非所问,导致失分的学生有很多。一些高中政治老师把责任归咎于语文老师培养不力,其实,政治老师自身也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本文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手中教材,充分挖掘阅读资源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抓手,阅读教材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对教材的阅读引导。
1.识记教材目录和标题,把握教材结构
政治教材中的目录和标题是该单元、该节或该框题的主题,抓住目录和标题,就统领了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图示方法把各种目录和标题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联系,这样,能以提纲挈领的方式,使学生把知识梳理清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经济生活》的知识脉络是: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市场经济背景。实际上就是再生产四个环节。而这一脉络就可以从串联标题中分析出来。这个训练环节是很重要的,从高一开始训练一直到高三,学生对四本必修书的内容会很熟悉,更利于高三的系统复习。
2.划分句子成分,准确理解概念
许多政治概念,表面看很抽象,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加以理解。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中的重点名词“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包含:(1)中心语: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规律”这个名词的要义,知道它属于一种联系。(2)定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这样,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联系,是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改变的联系,这样就能准确地理解“规律”这一概念。
3.寻找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与别的科相似,政治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了该段的段落大意。在指导学生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提醒学生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如果整段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就要求学生用一个句子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学生阅读完一段后,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提高阅读效率
针对高中政治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一般情况学生很难把握,老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1.因材施读,教师主导
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时政性。以《政治生活》為例,每一框固定分为三目。第一目是情景导入,就是结合热点创设鲜活的情境。第二目是情景分析,第三目是情景回归,如讲民主决策时创设的阶梯水价的情境就非常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分析此类问题是我们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一般分为泛读、精读两种,针对高中政治教材的不同内容,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老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一般情况下,第一目适合采用泛读,第二和三目适合采用精读,同时还要关注每一目的标题,每目的标题,一般是对该目主要内容的概括。
2.教师示范、培养习惯
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我们可以采取教师示范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老师的阅读方法,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时政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示范。示范过程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特别是“手到”,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该划的就划,该点的就点,该圈的就圈,有时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程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从而增强阅读的目的性,提高阅读的效率。也可引入合作、竞争机制,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分别由老师分配不同或相同的阅读任务,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老师设置的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可以积极补充,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的过程。小组成员都希望本组能出色地完成阅读任务,大家都认真阅读,积极发言。各小组完成任务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增强小组合作的荣誉感和阅读的成就感。
其次,课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还能够对课内阅读会起到促进作用,需要老师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由于政治学科涉及的范围广,课外参考书的种类又多,要遵循可读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如思想家的著作、中学生时事杂志等,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有了这些阅读,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思维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