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文
张志公先生说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好像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把语文阅读能力转化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
但是,如何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何为,我们如何指导学生一步步实现阅读目标。收获了一些启迪和深思。
一、聊聊序言,简言精语也能领略无限风光
《活着》一书,是我推荐学生阅读的,学生对书本内容充满未知,如果能提前引路,无疑是为学生在阅读之路点上一盏明灯。与学生一起读序言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序言的引读中,学生了解了作者创作在根源: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国一生在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在话。还了解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人是为了或者本身而活在,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同时,了解作者为什么从第三人称在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写作角度产生变化在原因。
作者于华在序言中说:“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里的富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我想,这可能是二十多年写作给予我的酬谢。”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得真好。每个人应该追问自己的内心,寻找那份真实的感受,勇敢面对内心的真实,才叫真的活着。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对这一点的认识,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深刻。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独特感受:多年来,为了证明 “女人也能行”的要强心理,为了别人对自己的所谓的认同,每天都在步履匆匆中走过。后来,我终于遵从自己内心,重新选择生活的路径,新的征程,新的环境,零的开始,确实不容易,身边的人也很不理解,认为不值。但,能直面自己,遵从内心,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我给学生讲述自己放下、转身,回归新旅程的真实,剖白内心曾经的纠结。通过阅读《活着》,矛盾在顿悟中释怀,读出对生活的理解,这是阅读中给我最大在收获。学生在聆听老师的切身体会时,油然起对书的敬畏,对阅读的期待。这样,序言的解读与引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在兴趣,对书的整体有轮廓的架构,为推动整本阅读抛砖引玉。
二、聊聊苦难,活在当下的人生最淡然
每天中午二十分钟的午读时光,我和学生享受着岁月静好的共读
温馨。走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专注地思考,看着书上的一笔一画,圈画着书本的一词一句,听着自己翻书的沙沙声,闻着《活着》心酸的气息,咀嚼着文化给带来的快乐,心底里颤动着阵阵的疼痛。
《活着》主要讲述了一位叫福贵的男人一生的悲欢离合。父亲经常告诉福贵:从前,他们徐家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鸭,鸡养大后变了鹅,鹅养大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又变成牛,徐家就是这样一步步发起来的。家里富裕了,日子倒也过着舒适悠哉。但,福贵是个败家子,他迷上了赌博,他把家里的地全给赔了,甚至连家里祖辈留下的大房子也赔了,诺大的家族,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
之后,一件件悲剧发生了……
学生说:“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我被书中的事件,被书中的一字一句给打到心痛。一个个亲情,一件件生命,就这么在福贵的眼前相继消失,这令谁也想不到,令每个人看了都会久久的伤感。我深深感受到活着不容易。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而活?”
是啊,为什么而活?我想,亲情或许是活在当下最好的慰藉吧。亲情是什么?就是在你一无所有时,那些在你背后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的确,人的生命就是如此脆弱。人活在这个世上,不是活在已经过去的上一秒,也不是活在还没到来的下一秒,而是活在现在,活在此时此刻。珍惜每一个对你好的人,珍惜你活在世上的每一秒。
三、聊聊手法,现实与回忆交错画面
情节一:第1—34页
现实: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回忆:浪荡孽子,好赌成性,气死家父,妻去财空。(长根)
点题: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情节二:第34—67页
现实:福贵说到这里看着我嘿嘿笑了,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他腿上沾满了泥巴,刮光了的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些许白发,胸前的皮肤皱成一条一条,汗水在那里起伏着流下来。此刻那头老牛端在池塘泛黄的水中,只露出脑袋和一条长长的脊梁,我看到池水犹如拍岸一样拍击着那条黝黑的脊梁。
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了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
回忆:抓兵拉炮,死里逃生,解放回家,土地改革,分田起家。(春生、老全、龙二)
点题;我摸摸自己的脸,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是該死却没死,我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我的替死鬼,我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
家珍说得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发现,学生在整本书中的情节中,发现了作者写作的路子:采用现实情景——回忆情景——回应题目,正所谓:现实与回忆交错画面,半天讲述一生的经历。最初,作者用旁观的角度写作富贵的一生,困难重重。有一天,他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让富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十分顺利地完成写作。每一部作品中,内容是人人可以看见的,而形式不是每个人能够看见。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竟能有这样的发现,从情节中找出规律,深度阅读,提升他们的思考。
《活着》整本阅读,读着沉重,沉重之后,是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