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音效化的声音,结合了音乐元素与声效元素两者的特征,开拓了声音与画面配合的各种可能性。然而,并非电影艺术衍生出了音乐音效化的声音形态,从无调性音乐开始,音乐音效化的特征就是作曲家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断被用于作品中进行尝试与实验。20世纪,在不同音乐流派结合科技与音乐的推动下,音乐音效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从John Cage(约翰·凯奇)《4分33秒》的无声哲学,到Luigi Russolo(路易吉·鲁索洛)的噪音机器;从Theremin(特雷门琴)无极的电波频率,到Fm调频合成仿真乐器音色的模仿;从Pierre Schaeffer(皮埃尔·谢弗尔)的Musiqueconcrète(具体音乐)《火车练习曲》到Max Mathews(麦克斯·马福)让计算机第一次唱出Dasiy bell的程序;从《太空漫游》中的大气声到2018年《敦刻尔克》中代表错听的Shepard tone(谢泼德无限循环音调)……每一次技术的尝试都为音乐转型音效化带来了华丽蜕变,最终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了全新的声音概念。笔者今天就从电影艺术的视角来解读一下近100年来音乐艺术逐渐从乐音体系走向噪音,并最终在声音这个范畴内呈现音乐音效化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音乐音效化;20世纪作曲技术;影视声效
1 音乐音效化声音特征
在纯音乐艺术的领域里,音乐艺术家、音乐认知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们将音乐带入了无声的境界、噪声的境界、声学的境界、联觉的境界、认知心理学的境界、脑电波的境界,这些艰辛的实验过程也许不被大众熟知或关心,但每个阶段的声音结果都被电影艺术逐一捕捉,被运用在不同的电影作品中,成为一个个经典案例,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1.1 影视声音三元素之声效
声效或音效是指经过声效设计师创作或添加效果的声音,是影视声音三元素之一。本文所探讨的声效包括直接由电子乐器或计算机设备所生成的声音,以及对音频进行效果处理后所获得的声音效果。这些声音与画面配合时通常具有一定的基础功能性,例如表达空间的大小、表达画面某物体的运动特征,这些功能也是基础声效区别于音乐的特点。为了让这些声效具有更生动的表现力,例如对脚步的刻画、对森林空间恐怖气氛的渲染、对飞机螺旋桨声节奏性的暗示等,声效设计师开始逐渐让声效向音乐性靠拢,而作曲家也更多地将各种声音素材作为创作的音乐动机,起初将声效轨道以独立声部的形式在节奏、音高、频率等方面与背景音乐相融合,逐渐从音质、音色上直接与传统乐器结合,最终形成两者不可分割的音乐音效化或音效音乐化特征形态。
1.2 传统音乐与影视音乐音效的区别
表1展示了传统音乐创作与影视音乐类音效创作的显著区别,音乐服务于影像叙事的过程,作曲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作曲技术拓展为“声音设计”,音乐被延展到声音的范围与画面共同完成叙事,而最终的声音结果也将更加具有音乐性音效的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随着科幻片、惊悚片、探索揭秘片、神幻片等电影类型的丰富,电子和数字声音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声音元素表现观念的拓展,在特定的环境中,语言、音乐、音效三者的表现功能往往互为交错,很难区别它们之间的界限,经常出于表现的需要而形成交叉互补。音乐性音效则融合了音乐与声效两个元素的特点。
1.3 影视音乐性音效与影视声音三元素的区别
在电影声音艺术的表现过程中,语言、音乐与音效三者的表现功能有明确不同,主要表现为语言叙事、音乐叙情、音效叙景:语言具有逻辑性,对于影片起主要的叙事作用;音乐具有表情性,对于影片起着情感性渲染和情绪抽象作用;音效具有客观性,对于影片有一定的影音对应和还原客观真实音响的作用。
图1直观地解释了影视声音三元素在敘事方面的区别,以“一位哭泣的男人”为例,当我们从旁白中听到这句话时,就已获得了具体的事件信息,由于内容过于直白,大多数人在此时不会展开想象。当我们直接听到哭泣声效时,这个男人的年纪、是啜泣的哭还是自嘲的哭这些细节都将通过这个声音传递给听众,一些过往哭泣的记忆或相似的声音会逐渐引导听众们去感受与想象。当采用音乐表达这个概念时,性别、年龄、事件等很具体的内容都会被弱化,只有情绪会被传递出来。例如,利用一个Abmaj7和弦,缓慢地用中提琴音色拉奏C\bE\G\bA的排列,加强G与bA的不和谐感来暗示哭泣过程中的悲伤,此时音乐可以唤起大部分听众的情感,开心或悲伤、紧张或松弛。在影视作品中利用画面或音乐组合叙事,可以彰显导演说故事的功力,也是观影者评判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所在。
2 影视音乐性音效与20世纪作曲技术
2.1 以音乐为中心的交叉学科的演变
19世纪到20世纪,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发明家陆续开始利用科学技术发明各种先进设备。作曲技术领域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产生了新演奏技术,开创了新的音色、新的作曲技术与曲式结构。物理声学、电子学、计算机学科都潜移默化地与音乐学科融合发展(见图2),渐进式地将音乐推入了声音这个更广泛的范畴内。部分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影视作品之中,并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图2可见,在音乐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与物理、电子、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全新的音乐创作思路与相关的新兴专业,例如录音艺术、声音设计、计算机辅助作曲、算法作曲、音乐工程、音乐科技、影视音乐创作、数字驱动控制器、传感器音乐、交互音乐等等,这些专业的区别在于音乐与电声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科融合中的比重分配。笔者归纳了标志性的三个转折点:一是发明家开始担任作曲家的工作;二是电声学领域的新乐器被创造,声波合成扩增了音乐的区域与密度;三是磁带录音与计算机音乐赋予声音被存储、运算、编辑的功能。
科技的发展为传统音乐创作提供了便捷的手段与新平台,但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音乐艺术家不仅要创作还要制作,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声学常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下面的章节分两个部分,分别简短地讨论了20世纪音乐创作技法与制作平台技术的发展,这两条脉络也交织地展示出了音乐音效化的发展历程。
2.2 20世纪诞生的科技类音乐风格
图3笔者列出了20世纪音乐学科中的部分流派,这些流派所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有划时代的意义,更有许多全新的思路,而这些流派所探索的正是音乐作品形式逐渐从乐音体系向噪音体系过渡的脉络。(灰色标注部分都是音乐与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结合后所产生新的声音艺术标签分类)
图3时间段中音乐作品所探索的音响状态是在“声”概念下的动机材料的内容组成与动机发展,可以算是最早期音乐声效化的尝试,图中灰色部分示意了结合电子声学或计算机学科的音乐流派分类。在这些区域内,声效几乎成为创作者用于发展作品的主要声音材料,而能产生各种声效的合成类电子硬件设备也是我们现今电脑中软插件的前身。如图3所示,电影电视类音乐在1960年后期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与创作流程,而声音方面的制作也逐步细化为录音、拟音、音乐创作等不同的专业方向。
2.3 先锋派作曲技术为20世纪电影作品带来的音乐音效化演变
在20世纪音乐学科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先锋派作曲技术在与影视结合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好的传播契合点,这些具有实验探索性质的音乐形象被许多影视导演挖掘,配合画面在探索未知方面产生了更多的造型艺术表现力。当今音乐性音效的创作技术,很大程度上吸收了20世纪以来100多年作曲技术前沿发展的部分成果。
表2为笔者对于20世纪中具有划时代标志性电影的归纳,主要归纳了这些电影中的不同作曲技法,其中,部分纯音乐创作类作品常被使用于电影中。这些作品案例从传统乐器与音乐创作手段出发,体现了乐音体系逐渐向噪音体系过渡,并最终呈现出音乐音效化的声音特征。
从表2“声音特征”部分可以看出,在音乐技法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传统音乐语言也经历了“相互融合—渐变—转化为噪音—声学体系”的演变过程。
对于各种作曲技法,许多音乐软件公司和研究机构归纳出其中最具效果和特征的常用手法(例如音簇、滑奏、无调性音阶排列、节奏型倒转、经典节奏型组合等),并应用在智能化软件中,可通过一键触发方式获得。这样将复杂作曲技术浓缩提炼的结果,不但为当今影视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便捷的应用,更使原本繁杂的传统作曲技术得以传播,使音乐音效化的制作与使用变得更加便捷。产生于作曲技术中的音效类技法通常仍保持某种特征,在视听艺术中逐渐产生了更多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声学、计算机学、物理学、音乐学之间有了更多的融合,除了在具体作品中有所体現外,当今的高校逐一开设专业、研究中心,使得研究的过程更加系统及规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回溯到音乐性音效产生历史的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找寻其发展规律,对于笔者来说价值非凡,希望可以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关于设计与制作这类声音的更多路径。
注释:①该图借鉴高惠宗著《20世纪音乐的理论发展与分析——从贝多芬到后现代》中理论总结。
参考文献:
[1] David Sonnenschein . 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M].王旭锋,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赫伯特·泽特尔.图像 声音 运动 实用媒体美学[M].赵淼淼,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M].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方小燕.实不乏主观——论阿巴斯电影中的声音造型[J].电影文学,2008(23).
[5] 简卢卡·塞基.黑暗中的呼喊:“后经典”好莱坞中电影声音的功能[J].范倍,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1).
[6] 高惠宗. 20世纪音乐的理论发展与分析——从贝多芬到后现代[M].九宫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作者简介:庄晓霓(1985—),女,上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录音艺术,计算机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