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单一,受众逐渐向网络迁移,时效性大打折扣……传统媒体似乎遭遇了史上最大“滑铁卢”。要想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站稳脚跟,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的媒介变化延伸出融合、多元、创新的传播模式,利用新媒体及时性、群言性、开放性的特点,取长补短,形成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变化;媒介融合;信息传播
新媒体,一个已经完全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词汇,从日常娱乐,例如微信、微博、抖音,到媒体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抖音企业号,时时刻刻都会与个体和人群产生关联。它是个性化、多样化的一个符合信息的中介。这几年,“一机在我手,世界任我走”的生活理念与方式已经成为日常。“苹果在手,不再只是满足你的胃口”等这样的广告语大受推广,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媒体终端的普及引发的新媒体领域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媒体行业迅速扩张。面对广播、报纸,甚至是电视媒体都遭遇了滑铁卢的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再回头看看,这个“新”字中蕴含了怎样的魔力。
1 媒介的新融合
信息时代的技术通联,已经形成网络信息爆炸的环境,使得传统媒体也在向数字媒体的不同形态转变,人们已经不在规定场景和空间接受传统媒体的信息,而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同时接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超越时空、超强报道强度的特点,成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新兴媒介。
范迪安曾说过,“新媒体中的媒介,不仅指艺术表现的物质载体或手段,而且指当代艺术作为文化活动面向社会、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媒介的融合首先基于技术的融合,比如现在的媒介平台都注重与受众的交互性、延展性,它已经不仅仅是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传达,而是可以互动参与,真实体验;未来可能是融入味觉与触觉体验的一种媒介。
从媒体与受众来看,技术的发展改变人们接受的习惯,习惯的改变又加速了媒介的演变,人们对传播方式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促使新媒体的传播形态在技术的加持下不停地演变与发展。
从长远看,媒介融合也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融合,而是媒介的形态与特性融合。例如新闻报道的现场直播,传统媒体展现出文字与图片,新媒体展现出平面视频,而未来甚至可以以VR全景的方式让受众更具临场感。目前,央视及各大卫视均已推出自己的“融媒体中心”,优势在于通过技术手段采集素材,包括文字、音頻、图片、视频、VR视频,可以适应不同传播的形式,即“一次采集,多类型分发”。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接收信息,极大降低了前期采集的工作成本,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2 传统媒体的新发展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可以即时浏览现在或曾经在电视播出的画面,受众可以“按需索取”。视频直播的留言互动更能体现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同时,新媒体的几何式扩散特性,可以迅速引发爆点事件。近年来的“毒疫苗事件”“高铁霸座事件”均由新媒体率先完成传播,且传播效率远高于传统媒体。
3 信息传播的新方式
新媒体“即地即刻”打破时空的特性已经将传统媒体远远抛在身后,而这种“即地即刻”主要依托移动通信终端——手机。手机不再是单一的通联工具,而是一种多媒体终端设备,可以接受绝大多数的媒体信息传播形式,文字、图片、视频甚至360度全景视频。近期,“5G+8K”的直播测试成功,在技术上,可以通过对8K的超高清画面的裁切得到不同景别的画面,缩减采集成本;在体验上,更好的细节与画面的流畅性,完胜传统媒体,新媒体带给人们的便捷与高效是传统媒体没法比的。
此外,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具有了人际交互性。新媒体早期,人们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进行即时交流互动,且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身份限制,突破了话语权的壁垒,熟识与不熟识的人们只要对话题感兴趣都可互动。当前,新媒体又一提升,就是这种互动不再局限于文字与图片。如抖音将其提升至视频的传播,形式上可看性更胜一筹,同时,抖音的“同屏互动直播”更是将熟识或不熟识的人的直播互动给新媒体用户,人们可以在这里交流观点、讨论问题。这一点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记者”也大大扩展了媒体获取内容的方式。
新技术悄然融入我们的生活中,使得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以及传播结果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关传统媒体的许多观念我们不得不重新予以审视。这将为人类的技术创新翻开一页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付晓光,田维钢.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J].声屏世界,2012(01).
[2] 吴小坤,吴信训.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1).
[3] 范迪安.从媒体变革到文化视线——在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美术研究,2002(03).
[4] 盖恩.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先瑞(1988—),男,辽宁沈阳人,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影视制作及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