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美兰
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 通用名火蟻,是膜翅目昆虫,属于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 原分布于南美洲,入侵后因缺少天敌等的控制,种群数量增长迅速,短期内可暴发成灾。是一严重外来入侵物种。
1、形态特征
红火蚁呈棕红色至棕褐色, 蚁巢中有工蚁、兵蚁、蚁后、雄蚁,属有性繁殖,婚飞时期的有翅雌成虫为棕红色, 有翅雄成虫黑褐色。
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工蚁从卵发育至成虫需20—60天,寿命30—90天,负责出外觅食,体长2. 5~410mm,头部略成方形, 复眼位于头部两侧上方,黑色、细小; 触角共10 节,第2 节(柄节) 最长, 鞭节常称锤节(端部2 节膨大成棒状);额下方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 唇基两侧各有1 个齿,内缘有数个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 根; 上颚发达。腹部第2、3 节背面的中央有近圆形淡色斑纹。
兵蚁、蚁后和雄蚁卵发育至成虫180天,寿命兵蚁90—180天,蚁后寿命约6—7年。
2、蚁巢特征
新蚁巢在4—9个月内会开始出现小土丘状,后形成10—30cm高,直径30—50cm的土堆(蚁丘)即成熟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
3、生活习性
红火蚁分工明确属社会性生活。
兵蚁和工蚁无生殖能力,单个蚁巢有5—50万只,兵蚁负责保卫工作,工蚁负责出外觅食、保育幼蚁及蚁后,蚁巢受干扰时,会迅速搬家转移。
有翅雌、雄繁殖蚁飞到空中交配,交配后的雌蚁飞行约3—5km降落筑新巢,单个蚁巢有一个或多个蚁后、多个雄蚁,蚁后、雄蚁负责繁衍后代,蚁后每月可产1500—5000粒卵。
每年5—10月为红火蚁发生为害高峰期。
4、传播扩散途径
(1)人为传播扩散:带土植物的运输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如调运带土的草皮、苗木、花卉等植物;运输垃圾、堆肥余泥、包装物、农耕机具和运输工具等也是传播途径,
(2)自然扩散:入侵后除上述途径外随洪水流动,生殖蚁婚飞扩散,搬巢等短距离移动。
5、分布及危害
红火蚁从最早分布的南美洲传入美国等十多个国家,2004年传入我国台湾和广东省。2019年3月初首次在宁化县江滨公园发现。
(1)危害农林植物,造成损失:取食植物的根系、嫩茎、幼芽、果实和种子。
(2)叮蜇咬造成家畜家禽及人类受伤与死亡。 被红火蚁叮咬蜇后,伤口痛痒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发冷、发热、头晕、头痛、全身过敏、休克等症状,严重时有死亡的危险。
(3)破坏生态系统。红火蚁繁殖快、杀伤性强,大量捕食昆虫、鸟类、土栖动物等,破坏土壤生态,造成入侵地蚯蚓、本土蚂蚁种的灭绝,并迅速扩张,破坏生物多样性。
(4)损坏公共设施。如在户外公共电器相关设备中筑巢,造成电线短路或设备故障。
6、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检疫防止人为传播。对外调的发生区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灭蚁处理,防止疫情人为携带外传。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2)化学防治。采取防治措施时注意不要扰动蚁丘,防止惊动红火蚁,使蚁群转移蚁后。
1)毒饵诱杀:可选用山甲牌的备敌红(吡虫琳)、红刻杀蚁饵剂(茚虫威)等杀蚁饵剂。
单个蚁巢处理:蚁巢分布较分散密度小且工蚁数量较小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在距蚁巢10cm~50cm处。
普遍撒施毒饵:蚁巢分布普遍或普遍诱到工蚁但难发现活蚁巢的密度较大发生区。对较小面积区域可直接撒播,对较大面积可用手摇式撒播器撒施。撒施时要覆盖发生区的所有地点。根据使用说明、蚁巢密度、工蚁密度确定毒饵剂的用量。
采用两步法防治进行综合处理:一是在发生严重区域由于蚁巢分布密度大可采用全面撒施毒饵与处理单个蚁巢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防效。
第一步: 全面防治:对高密度区域采用全面撒施毒饵,低密度区域采用局部点施毒饵,蚁巢明显区域采用施用粉剂;第二步 重点防治局部补施毒饵,在第一步全面防治10-14天后进行全面检查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 每年的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补施。
2)药液灌巢法:选用触杀作用强的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等药剂,按照其使用说明书配制成规定药液浓度。施药时以蚁巢为圆心,先施25~30cm宽的药液带在蚁巢外围,然后或挖开蚁巢顶部将药液浇灌到蚁巢中心地带,也可把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注意尽量让药液均匀渗透至1m以下的土壤中以湿透整个蚁巢。
3)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对使用触杀作用迅速的粉剂、颗粒剂防治红火蚁时,先是直接均匀地将药剂撒在蚁丘表面和及附近,后立即洒水,然后每隔2~3天洒一次水,洒水三次以上。
使用具生长调节作用的粉剂防治红火蚁时,要破坏蚁巢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大量涌出后工蚁身上。
7、防范红火蚁叮蜇及处理方法
在红火蚁发生区活动时,做好充分的防护准备。若不小心被红火蚁叮蜇后,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抹清凉油或皮康霜可缓解症状;个别体质过敏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单位:365400福建省宁化县植保植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