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

2019-11-23 13:23陈凌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王阳明徒弟友人

陈凌

朋友圈里曾流行一个小游戏:7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考题的游戏,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

日光不经透镜曲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

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讲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乎一次包揽许多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

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无须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一万小时理论”,也就是说“经过一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一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有人说:“一辈子,总是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聽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儿事情,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的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

(选自《人民日报》)

[赏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正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浮躁,专注力的普遍丧失,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此,本文有着极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与反思。文章紧紧扣住“专注力”“内心的专注”来行文,其构思严谨,论证充分。结构上属于“总分总”,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推进:开篇以朋友圈的流行游戏作为引子,概括全文,引出“专注力丧失”的现实状况,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接着摆事实、讲道理,并结合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然后深入一步,阐述人们难以专注的原因——心不静,再次突出了专注的必要性;最后开出“药方”,告诉读者怎样才能做到专注,引人深思。

(编辑 文 墨)

猜你喜欢
王阳明徒弟友人
收了一个小徒弟
致友人(组诗)
Mark Twain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一个师傅,三个徒弟
两个徒弟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