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2019-11-23 05:49李颖
科技风 2019年29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李颖

摘 要:本文从政策与机制突破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为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效率,提升知识成果的价值转化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议。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科技管理部门以及各类组织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的对策对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导向

1 福建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与分布情况

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中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输出主体。福建省普通高校88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专科院校51所。“985”和“211”院校2所。由福建省高校牵头的是 2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的发展与协同创新的发展目前力量是匹配的。

1.1 福建省高校协同創新的政策导向

《关于实施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等政策和法规的颁布实施,可以看出福建省政府对产学研协同的重视。福建省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时,开辟了一种产业需求促进发展,技术应用作为导向,并借助网络技术的新型协同创新方式,建立了创新型的组织和研发机构,并维护了产学研用创新的共同利益。此外,还要引导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让高水平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指引方向、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引领业内人士前行。形成符合产业链要求的创新链,在企业中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产学研创新联盟。

1.2 福建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分布情况

全国省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福建省目前已认定两批共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2013 年第一批确定的有15个,2015 年第二批确定的有18 家。

这33个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分别由 16 所福建省普通高校发起,厦门大学是福建省内唯一一所985的高等院校,厦门大学领先省内其他高校,牵头7 个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211的学校则由福州大学牵头建设5 个。福建省高校的水平与牵头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数量是较为匹配的关系,呈正比例关系,这一特点与我国国家级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特点较为一致,目前福建省的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通常本科高校参与,高职院校参与的较少;不过这样的现状正在发生转变。

在对福建省各个高校牵头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后,能从宏观方面了解目前福建省高校协同创新发展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福州和厦门两地的高校数量较多,科研资源聚集地,高校水平较高,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两地。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纵观全省,科学前沿类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数量较少,福建省高校的自然科学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二是福建省内不发达的地级市,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需要大力加强高校能力建设,不断加大对协同创新的重视。

2 协同创新的发展成果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福建省抓住机会,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并获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

2.1 形成较为成熟的协同创新体系

政府大力支持企业、高校,以推进深度持续的合作,并批准建设了28个省级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的拨款额度为2000万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等多种方式并举,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同时加快科技金融建设,在福州、三明、漳州等地建立科技支行,积极推动企业专利的权质押融资。

全省企业的科技研发人员占全省科技研发人员总数85%以上,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成果也离不开各种科研项目的开展,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共有904家国家级高新企业,截至2015年年底,工业企业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支出为279.02亿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渐趋成熟和完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及省级的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截止2014年,已经有经备案的技术经纪机构4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0多家,实现了协同创新模式的多样化。

政府相关部门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予以大力推进,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了行业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机制。2013年以来,合作项目经费在省级科技经费中的占比高达70%,同时启动了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区域项目等。产学研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是目前产学研发展的重点,例如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研究中心发起创建的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就有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浦城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厦口金达威集团公司等多家主体参与。

2.2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和机构日益增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人员明显增长,从2003年开始,一直为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的人数是26614人,2013年达到122544人,年均增速率达到16.5%。从各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现有核心人员数量分析,发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65.8%,高校比例略低,占比为5.9%,从这里可以看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是全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截止2015年底,全省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2035家。

2.3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

资金作为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期发展中必不可少。而研发资金作为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其资金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科技创新发展程度并决定了当地能否开展大型的科技活动。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抢占先机,现阶段的大中型企业十分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通过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又通过新产品上市所带来的收益增加营业总额。2012年至今,福建省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资金持续增加,新产品的销售额也不断提高,为企业的下一轮新产品研究开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金积累。

2.4 科技转化的市场效益越来越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底福建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46,至2015年12月,发明专利全省拥有量达17868件,每万人口的拥有量达4.65件,较2014年同期增加1.22件。2014年,福建省技术合同的年登记数为3797件,合同成交总额高达50.9亿元。交易项数总体来看增长较为稳定,2007年-2012年呈现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这些变化比较明显,意味着单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比较高。

高新科技产业化成果明显。2012年,福建省级科技经费总额中有70%的资金被投入到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牵头或为主承担的项目经费占总经费比重达75%,为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和技术支持。2012年度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达10331.50亿元,实现了1万亿元产值零的突破,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占比18.80%。到同年12月为止,福建省的高新技术有关商家达到2035个,省内的有关产业的开发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3711.92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53.16亿元,占GDP比重15.2%。

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与这一技术有关的产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跻身为省内的重要经济体,给福建的经济带来了新生力量,给省里的产业优化带去了高新科技力量的支持。

3 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有待改善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尤显珍贵。在保证科技创新人才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科研经费的支配权、提供外出调研考察和参加学术性会议的机会等方面存在诸多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另外,缺乏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也是阻碍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部分科技创新人才或者承担了研究型事务以外的工作,或者忙于报账之类的日常琐碎事务中,这样不利于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科技创新人才机构不良,队伍不稳,外流频繁,科技人员缺乏创新动力,效果不佳。

3.2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省内在产学研方面的涉及度不是很广,少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在这一领域,因为产学研的资金需求量很大,而且耗时、企业承受比较大的分析,因此比较偏好于研发周期较短的项目;就算有一些企业有长久眼光,想要进军该领域,也只是试探性用自己已经有的资源进行尝试,而不会和外部资源合作研究,仅仅停留在自己创新的层面上。

在省统计局近几年的资料中可以看到,2013年中企业参加产学研的省级规模企业不到总企业数的五分之一,才占1324%,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3.8%,福建省不够重视企业的高新技术的建立和开发,不容易有新的科研成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需求,2012年,省内的企业给予研发机构的总资金只有0.54亿元,在所有95个科研机构的基金中,仅仅只有他们的5.9%,可以看出企业没有重视他们的产业创新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理解高新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

3.3 创新资金不足

科研资金一般是由政府还有当地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提供给该地区的科研机构或者大学的研究小组的,开拓市场并非是优势,科技创新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福建省近年来不断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规模和总量不断提升,与其他省市相比,其支出规模仍比较低,福建省的科研经费在2012年仅在全国排名的第十五位,其规模只占排行第一的省的规模的五分之一,福建省2012年在这方面的用款只有40.9亿元,不到广东省同年用款的百分之二十;在产品创新方面,同年福建省排在全国11名,省级企业共9122个,为新型产品投入的资金共227.9亿元;所以,总的来看,福建省作为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费用支出仍是比较低的。

3.4 协同合作机制层次较低

大部分企业关注的是资金需求量小,市场适应力强,技术要求低的项目,而对于相反的,且用于开发的时间长的项目则较少关注,高校科研院所的关注点是发表的论文数量,科研经费投入和专利申请数有限,对市场的动态敏感度不高。目前福建省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普遍以点对点的短期合作为主,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间通常以项目为纽带,组织协同合作的创新小组,只有一些个别的机构能达标,进行最高效的运行,能够全面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进行产品创新,让组织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典型是厦大和上杭县政府共同合作,已形成了较为高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

3.5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产品的概率不高,同时成果投入产业中使用的频率也不高,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80%。福建省的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对市场的敏感性弱,从技术市场的成交率方面来说,2013年福建的市场成交成功的案例共5362起其中服务类和技术咨询类占绝大比重,技术转让合同218项,仅占4.1%。目前福建省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数量依然偏少,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不高,能够投入市场的有专利的发明也不多,大多数申请专利的发明都是观赏型的,很少有实用型的,至2015年12月,福建有专利的发明一共17868个,也就是平均每一万个人有4.65个发明专利,跟2014年相比较来说,平均每万人多了1.22件。表明福建省科技成果中原创性的成果较少,该省在2013年专业性科研论文共2078篇,在国内论文数量排行帮上位于十八名,说明该省的科研成果相对而言还是很少。

4 对策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产学研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满足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际需要之间,还存在比较多不足,还有比较多的挑战。具体而言,部分产学研的发展模式无法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配合,导致其协同作用很弱,还有一些产学研项目的目标不够明确,在成果转化等方面效果不明显。科学分析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和判断,这对新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