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介夫明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世称“文衡山”,也是“四绝”的全才,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1
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的画像最丑(见右图)。因为那三位才子(祝允明、唐伯虎、徐祯卿),根本沒有机会老成这样。
祝允明出生最早,活了66岁:徐祯卿出生最晚,却迟到早退,只活了32岁;唐伯虎和文徵明同年出生,唐伯虎54岁就死了,文徵明却一直活到89岁(他自署九十,用的虛岁)。
也就是说,在1526年祝允明仙逝,结束了四才子时代之后,文徵明又坚强地、一缺三地活了33年。四大才子中,唐伯虎才华最盛。徐祯卿诗意逼人,祝允明倚老卖老,而文徵明是最老实、最不张扬的。
唐伯虎是个学霸,16岁中秀才,29岁第一次乡试便高中解元;而同岁的文徵明則是个“学渣”,连续九次乡试未中,一生最高学历就是个秀才。很多人都不看好他,除了他的父亲。唐伯虎高中解元之日,正是文徵明落榜失意之时,他在外地当县官的父亲文林此时写信来,告诉他:“儿幸晚成,无害也。”
文徵明性缓,沉静,温厚。那几位流连于灯红酒绿,他却沉迷于青灯黄卷,而且这一沉迷,就是一辈子。站在艺术角度,文徵明演绎了慢慢写字,好好活着这样的生命主题。
2
《明史·文徵明传》中记载其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吴宽作为太子太保,文徵明也算是师出名门,而学画于沈周,后期更与沈周同为“吴门四家”之一,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书法上,文徵明行书早年学写苏东坡,后受其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尤其是赵孟頫的书法。其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劲健。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中称赞文徵明小楷:“(文)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在本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勻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3
文徵明对后世的影响最重大的,并非其本人的文学造诣,而是其众多门生与文氏后裔形成了庞大的吴门书派,使其笔法风格风靡整个吴中江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风格。
当时吴门书派的领袖人物朱允明刚刚逝世,文徵明凭借自身的人品和文学造诣以及当时的威望承担起了当时吴门书派的领头人,而经历了仕途坎坷,拒绝了当时自己父亲的弟子张璁的招揽以及当时被召入朝中担任宰相的杨一清的调动,辞官回乡的文徵明以提携后学作为自己的终生目标。
文徵明以自己的博学多才和高尚风范为他的门生和后人树立了榜样,他更是经常与门生们一起游山作画、玩水吟诗,更是经常将自己的对先贤名作的见解与大家探讨,有时会将自己的收藏取出,让大家欣赏、学习。
正是因为文徵明这种悉心教导,才使后人吴门子弟均可成为独当一面的文学大家。继承文徵明文学才气的除了庞大的吴门子弟外,还有文氏子孙,像大家熟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便是文徵明之子文嘉的《三日歌》之一《明日歌》中的诗句。
4
“大器晚成”就像是对文徵明量身定做的一样,11岁才会说话,一生参加了9次科举考试,屡次不第,后期桃李满天下,将吴门带入繁荣,更是流芳数百年。如果真要评价文徵明,可以借用一下清代朱彝尊对其的评价:“先生人品第一,书、画、字次之。”
作为修养全面的画家,文徽明一生创作的诗歌约三干首,另外还有词作。他的诗词如其书画一样,秀润而工整典雅。文徵明毕生非常勤奋刻苦,自青年至老年,每日临习书法,背诵古文,作为自己的功课,堪称中国绘画史上最为勤奋的画家之一。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出名再早,怎奈晚景凄凉。谁玩到最后,谁才玩得最好。人生那么长,着什么急呢?像文徵明那样,好好活着,慢慢写着,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