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解决贫困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面积较大、程度较深的西部大省,四川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减贫政策,不懈推进治蜀兴川进程和四川减贫事业。经过70年的持续奋斗,四川减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70年生动鲜活的四川减贫实践,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减贫方案的四川经验,谱写了辉煌壮丽的中国减贫奇迹的四川篇章。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构筑减贫支撑体系
破解贫困难题,必须从源头出发,建立并夯实减贫的制度体系。70年减贫的四川实践,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并结合四川实际进行了制度创新,有力推动了四川减贫的进程。
建立和完善减贫制度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以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减贫模式逐步形成,凝聚了集中力量解决贫困问题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率先在全国开展经济开发式扶贫,在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和扶贫开发纲要的同时,先后出台并实施《四川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减贫政策,脱贫力度逐步增强。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开始实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四川大力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建立健全减贫政策体系,脱贫步伐大幅加快。2013年至2018年间,四川年均减贫110万人以上,是2001年至2010年间平均减贫人数的1.57倍,实现了在更高标准上的更快脱贫。
创新减贫制度健全减贫工作机制。70年来,四川在落实国家减贫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减贫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建立了囊括减贫目标、责任、组织、监督、考核机制的工作机制。在减贫目标上,逐步明确了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战略目标;在减贫责任上,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减贫责任体系下,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责任机制;在减贫组织上,实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等多种组织方式;在减贫监督上,制定并实施《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这一全国首部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地方性法规;在减贫考核上,率先在全国推行脱贫“回头看”“回头帮”,采取交叉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不断完善的减贫工作机制,极大提高了四川减贫工作实效,巩固了四川减贫工作成果。
坚持发展、解放和保护生产力,激发减贫内生动力
解决贫困顽疾必须找到根本手段,形成摆脱贫困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70年减贫的四川实践,始终重视生产力这一决定因素,在促进四川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贫困人口内生发展能力。
在持续发展生产力中稳步减贫。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实践,着力提升生产力水平,解决温饱不足等突出问题。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川积极发挥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唯一产粮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开始推进产业扶贫,成功实现了全川人民基本温饱和收入平稳增长。进入新时代,四川着力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注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推进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在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中建立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在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标识,充分促进了贫困地区产品的销售和产业的发展。
在坚持解放和保护生产力中逐步减贫。改革开放时期,四川率先在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主动摆脱贫困的积极性。进入新时代,四川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多渠道助推农民增收。2018年,四川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4004元,已成为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同时,四川注重保护宝贵的生态资源,持续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这一可持续、长效性的减贫模式,不仅发挥了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生态优势,恢复和保护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实现全面整体脱贫
中国特色的减贫,是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户的全面减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70年的四川减贫实践,致力于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力图早日达成全面整体脱贫的目标。
强化支持力度重点突破深度贫困地区。省委书记彭清华指出:“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力量必须更加集中,措施必须更加精准。就四川来说,要聚焦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四川的彝区藏区,贫困人口最为集中、致贫原因最为复杂、贫困表现最为多元、脱贫成本最为高昂。四川在用好用活国家支持政策的同时,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制定并推进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和一系列攻坚方案、行动,实行省内综合帮扶、对口帮扶等专项帮扶方式,加快推动藏区彝区“一步跨千年”的进程。2018年底,四川彝区藏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为36.4万人,藏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8%,区域性整体贫困持续缓解。
凝聚全社会力量协力脱贫攻坚。在四川的减贫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贫保障体系。尤其是在深度贫困地区,针对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四川建立了每个深度贫困县都有1至2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1至5个省直部门(单位)、3所高校、1至3家医院、1至3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1个经济相对发达市县对口帮扶的“六个一”全覆盖大扶贫格局,实现了各类主体的深度参与和协同发力。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四川应进一步发挥减贫制度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力深度贫困地区,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尤其是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在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就业扶贫与乡村人才振兴、教育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与乡村组织振興的承接和过渡中,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断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