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敏
2019年10月1日,盛大的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如期举行,不但展示了全新的军队和国防体制改革成果,而且公开了诸多新型武器装备,特别是作为国家安全基石的战略导弹方队亮点不断,共展示了两大系列的7型5类战略导弹武器,其中多个传说中的新型武器都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这些神秘的国家战略长矛吧。
阅兵中,作为压轴方阵的战略打击模块的第一个方队是“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题图),这一位置以往通常是“东风”15或“东风”11等常规战术弹道导弹方队。“东风”17是此次战略导弹阅兵方队中与“东风”41战略导弹并列的两大亮点之一,虽然没有“东风”41那么高大威猛、战略威慑意义明显,但它是一种应对现实威胁的、真正能用于战场的实用型武器,更具现实威慑作用。
“东风”17导弹的弹头特写
外界关于“东风”17的传闻已久,但直到最近公开媒体的一则报道才正式坐实了该型武器的存在。2019年8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示了一款新型超高音速机动助推滑翔导弹的演示动画,外界普遍认为这应该就是传闻中的新型“东风快递”——“东风”17。此前外界在2017年“东风”17的试射中发现,该型导弹从甘肃酒泉发射到新疆的靶场,飞行距离达到14∞千米,目标精度在10米以内。因此外界认为“东风”17的具体射程大体在1800千米到2500千米之间。该型导弹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高超声速弹头。从此次阅兵影像可以看出,该型导弹弹头的黑色涂装与整个方队的灰绿色涂装明显不同,且弹头也非周对称圆锥形,而是尖锐的三棱形截面的三角翼形,这是较为典型的乘波体结构,其在高超声速飞行时具有较好的控制状态。大家知道,所谓高超声速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从该型导弹的射程和弹道推测,其平均速度应该在8-10马赫左右。此次展示应该纠正了以往关于“东风”17高超声速飞行器弹头采用整流罩的推测。“东风”17的高超声速滑翔弹头可能直接安装在“东风”16B的助推器上面级,在导弹助推下,完成起飞段飞行,突破大气层,随后开始向大气层边缘机动,结束自己的弹道飞行状态,进入高超声速下的大气层或边缘滑翔状态。它通过气动力调整高度和水平巡航机动,从而可获得普通弹道导弹所没有的弹道灵活性。美国《外交》杂志在2016年报道称,中国在11月1日和11月15日连续进行了2次“东风”17弹道导弹的实弹发射,导弹携带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战斗部。美国情报部门在11月1日的试射中观测到,导弹共飞行1400千米,随后释放高超声速弹头:弹头再入大气层后,在6万米高空进行了一段高超声速滑翔机动动作,最终成功击中了位于中国西部的预定靶场,“落点距离目标只有几米”,整个弹道飞行时间不到11分钟。
从该导弹弹头的容积和最大外廓径看,基本可以排除采用较大的核弹头的可能。由于方阵的导弹型号通常综合射程和核常性能等因素来排序,因此通过其在方阵第一的位置,基本可以判断其射程和弹头的核常属性应低于排在第二的核常兼容的“东风”26。但其又属于战略打击模块,因此其打击目标应该是较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东风”26核常兼备导弹方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风”17兼具高超声速、滑翔可变轨迹两大高新技术,因此可有效突破敌防空反导系统,在未来作战中应该是担负最初的“踹门”任务。该导弹通常应该是为前线纵深1500千米的地面部队提供连航空兵都无法做到的火力支援和先期突击,适合快速打击敌方指挥中心、物流中心、通信中心、防空阵地等重要目标。而从我国面临的现实威胁看,其目标应该包括韩国部署的“萨德”导弹系统,日本部署的“爱国者”3、“萨德”的雷达(AN/TPY-2)和未来的陆基“宙斯盾”系统,以及美军在东海和南海的航母编队等战略目标。据美军估计,“东风”17导弹的飞行速度约6马赫,俄媒则认为可达到10马赫。
美国军事专家认为,“东风”17是全世界第一种服役的高超声速导弹,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形成完全战斗力。此次阅兵,我国高调展示这种新武器不但验证了美国人的猜测,而且也对在我周边蠢蠢欲动的敌对势力起到了强烈的震撼作用。
战略打击模块的第三方队是“东风”26核常兼備导弹方队。阅兵介绍词称其为“核常兼备、慑战一体,依令突击、精打要害”。按照央视在2015年阅兵式中的解说,“东风”26是我国第一种“核常兼备”导弹,即既可以投掷核弹头也可以投掷常规弹头。也就是说,该型导弹具备核常两种打击能力,既是威慑型武器,也是一种实战性的精确打击武器。
核常兼备武器思想在西方长期受到排挤,认为这种武器的存在使得迎击型核反击变得危险,因为弹道相似使防御方无法判断飞来的导弹究竟是核还是常规性质的导弹,因此其受到军控领域的强烈反对。但实际上美国早期的“潘兴”2导弹也是核常兼备型武器。美国情报部门在2014年确定了“东风”26的存在。在2015年该型导弹公开后,美情报分析专家认为该导弹:一是核常兼备,即可在核弹头和常规弹头之间进行快速转换,模糊了战略武器和战术武器之间的差别;二是实现了无依托快速发射,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自主发射,这使得美军对这种导弹的打击和跟踪变得十分困难:三是首次实现一种导弹可配备电磁脉冲弹头、大型钻地弹头、集束反跑道子母弹头、电子战弹头等数十种弹头,使其成为可以精确攻击地面目标、机场、港口的多用途导弹;四是可以打击时间敏感目标,如航行中的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可在最后一分钟攻击目标的瞬间,还能继续接收目标信息。俄情报界认为,该导弹射程约为3500千米,具有较好的机动能力和分导攻击能力。
传统弹道导弹的发射流程是:导弹的隶属单位接到命令后,导弹车从山区的隧道洞库中驶出,到达提前计算好射击要素的预设阵地,向导弹输入目标参数,然后发射。而“东风”26在发射前无需预设阵地,也不需要大规模保障团队,其小型化作战单元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机动,随时可以执行发射任务。
该型导弹在2015年阅兵时被认为是“关岛杀手”,这是因为从射程分析,其可覆盖美国在南太平洋岛屿的重要军事基地——关岛,而这一目标在中国大部分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外。从这点来看其可以成为我国破解美国“空海一体战”的“撒手锏”。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阅兵中关于该导弹的解说词突出了“核常兼备导弹部队上高原进戈壁,按照实战化要求,全要素全流程开展恶劣环境条件下实弹发射任务”。从其射程来看,从我国西部高原发射后的打击目标应该是西南方向,因此其对南亚国家也应该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
“巨浪”2导弹方队是战略打击模块的第四个方队,由12辆导弹车组成。这是新型潜射战略导弹的首次公开亮相。此次阅兵中首次将海军战略导弹武器编排在了过去全部由二炮或火箭军装备组成的受阅方队中,这体现了此次军改各种打击力量大联合的指导思想。虽然阅兵解说词对“巨浪”2没有过多介绍,但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自明。它是我国战略核反击力量“三位一体”的重要一支,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战略威慑作用首屈一指。
关于“巨浪”2的传闻也有很多,但由于保密,外界只能从试验的观测情况作出大致判断。从目前透露情况看,“巨浪”2是我国第二代洲际潜射弹道导弹。据外媒报道,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第二代洲际潜射弹道导弹及配套核潜艇进行预研,主要是解决“巨浪”1第一代潜射导弹射程近和潜艇妥善率不高的问题。但由于技术跨越大,研制初期并不顺利。该型导弹最初于2003年6月成功首飞,并在两年后首次在试验潜艇上发射成功,但在2013年前后发展出现反复,直到2015年发射可靠性逐步提高。美国情报机构认为,该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7400-9000千米,精度100米:可携带单个或3~6个核弹头(美军控界认为该导弹目前只有单弹头)。该导弹与我国陆基“东风”31有一定的技术渊源,一般认为是“东风”31的海军型。但从此次阅兵影像看,“巨浪”2的长度比“东风”31要短些,这说明“巨浪”2进行了较大改进。该导弹首次部署为2015年,其射程足以覆盖欧洲、印度、俄罗斯和大部分美国领土。
“巨浪”2潜射战略弹道导弹方队
相对于其它核大国,我国发展海基核力量有天然的地理劣势。我国临近海域都被第一岛链封锁,密布美日韩的反潜兵力和探测设施。而且第一岛链内,北方渤海太小太浅,不适合战略核潜艇活动:黄海和东海水深仍嫌不足,并且面对美日联合反潜编队可能的攻击:南海水深海阔,但与美国本土距离太远。三亚基地的战略核潜艇要从附近南海北部“堡垒海域”打击美国西海岸目标,潜射导弹射程最少也要接近11000千米,如果覆盖西海岸则需要约12500千米:打击东海岸,要覆盖纽约、华盛顿,就需要约14000千米的射程;要打击佛罗里达州南端,需要约15000千米的射程。而最近美国军控权威克里斯滕森在《原子科学家公报》中撰文称,“巨浪”2的最大射程可能只有7000千米,而且还从未实际试验过这一射程。因此其是不可能打击到美国大陆的,除非冒险远离中国有效防御水域。我们按照外界推测射程的中间值8000千米未看“巨浪”2,其要打击美国西海岸就要前出至西太平洋:要覆盖东海岸的纽约、华盛顿,更是需要前出至夏威夷一线。我国核武库规模小、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二次核反击就必须能够覆盖纽约、华盛顿这些政治经济中心,才会对美国有足够的威慑力。美国分析认为,我国正在为此大力推进“巨浪”2的改进型和“巨浪”3的发展。
“东风”3lAG(甲改)核导弹方队由16辆导弹车组成。阅兵解说词称,“东风”31AG是我国大国地位、国防实力的显著标志。该导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固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机动性能好、生存能力强、部署转换快、打击精度高。
“东风”31AG的前身“东风”31最早在1999年国庆阅兵中出现,其曾是我国第一种全机动的洲际战略弹道导弹。从外界报道看,该型导弹1995年5月29日试射成功。导弹全长13.4米,弹径2.2米,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公路机动发射和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8000千米:可携带1枚700千克威力为1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以后在其基础上又发展了“东风”31A导弹。外媒分析称,“东风”31A首次成功发射是2002年11月,2006年9月该型导弹完成定型试验,随后开始装备部队。2009年10月国外再次报道发现当时的二炮部队独立完成了“东风“31A的发射,这表明该导弹已完全具备作战能力,意味着我国真正形成了战略导弹的地面机动快速发射能力,導弹生存性大幅提高。
“东风”31AG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方队
“东风”31基本型号采用的是我国第二代固体推进技术。而“东风”31A开始采用新高能推进剂的第三代固体火箭技术,使导弹射程得到突破,外界估计可以达到12000千米。此后为应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开始试验多弹头和变轨技术。西方通过对几次试验的观测认为,“东风”31A的改进型试验了中段变轨技术,并可以通过提高弹道顶点的高度使弹头进入大气层后的速度加快,从而使反导系统拦截更困难。而且,美国还认为“东风”31A的改进型多次试验了多弹头分导技术,而这个改进型就是“东风”3lAG。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阅兵中对该导弹方队的解说词称,这个受阅方队由两个导弹旅抽组,全部来自火箭军某基地,他们是高原火箭兵的代表。这个基地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中,携带战略导弹首次亮相长安街,从此揭开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也就是说,该导弹现部署在我国西北或西南高原,虽然地处我国腹地,距离美国并不是最近,但这表明其射程已经大幅提高,远不是最初只能有限打击美国本土的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