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飞
摘要:文章以新时期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分析了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其次,讨论了新时期下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了一些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薪酬制度体制的改革既关系到员工个人利益发展,同时与事业单位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良好的薪酬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同时对于员工工作开展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新时期下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对于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有意义。
一、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分析
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可以了解到,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具有国有资产性质的一种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资金来源由国家提供拨款,主要是为国家建设发展与人民提供各种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科研等服务,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运行。
我国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直接薪酬,具体是指以货币现金作为支付方式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各种补贴等。二是间接薪酬,具体是指各种工作福利待遇,例如在职培训、带薪休假、年终奖金等。我国事业单位覆盖行业范围较广,岗位、工种较多,因此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薪酬制度具体可分为五大类型,一是针对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这种事业单位主要特点是专业技术人员比较集中,主要通过具体的职务来体现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责任、贡献,因此实施的是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二是针对测绘、地质勘探等事业单位,由于其工作环境多是在野外,条件艰苦,岗位责任强,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度。三是针对从事文化艺术表演的事业单位,该事业单位特点是工作人员成才早、但舞台青春期较短,人员更新迭代较快,因此实施的艺术结构工资制度。四是针对负责体育运动的事业单位,由于对于运动员的技术性要求较高,竞争比较激烈,人员更新交替快,因此实施的体育津贴与奖金工资制度。五是针对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事业单位,基于其负责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政策,并参与调控国民经济的特殊性,采用的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度
二、新时期下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与考核缺乏紧密的联系
事业单位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与工资补贴组成,其中工资补贴与基本工资属于“死工资”,即都是在国家、地方统一规定下发放的工资,薪资比较稳定、统一。而绩效工资则比较灵活,他与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实际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薪资高低由工作人员个人工作能力决定。然而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针对于“绩效工资”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将绩效工资视为固定工资随意发放,,难以有效凸显“绩效优先”原则,严重限制了薪酬管理作用效果發挥,甚至出现薪酬分配不公平问题。例如在一些事业单位中,针对于职工绩效考核通常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优、良、中、差,这种考核看似层次分明,公平合理,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优、良、中、差”在评价上具有“概括性”、“模糊性”特点,因此除了个别优秀的工作人员会获得“优”,一些受处分的人员会获得“差”外,其他都可以评价为“良”,这样的结果致使每一位职工无论工作完成如何都得到相同的工资,对实际工作的考核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干多干少一个样, 形成了一种新式的“平均主义”,这极大挫伤了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事业单位发展。
(二)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薪酬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在一些事业单位中,仍存在“因人设岗”的问题发生,岗位设置灵活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岗位实际需求,薪酬管理方法老旧,求法创新,严重限制了薪酬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在一些薪资福利待遇规定方面,仍存在模糊不清问题,从而为薪酬发放带来严重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事业单位虽有着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佳,没有完全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薪酬管理激励性效果差
由于事业单位资金主要由国家进行拨款,旱涝保收,导致一些事业单位没有意识到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随意性较强,缺乏利用薪酬管理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意识。从而导致我国事业单位在实际进行薪酬管理时,缺乏完善的外部激励措施,而内在激励因素实效性较差,难以实现对工作人员长效激励效果,导相关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没有真正参与到薪酬分配中来,难以满足员工对薪资的实际期望,不利于工作积极性激发,甚至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例如在薪资增长方面,很多事业单位多是根据职务或职称来进行薪资分配,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过于关注职务、职称的晋升,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创新中去,不利于优化员工结构,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新时期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一)实施量化考核,加强绩效与薪资的紧密联系
为进一步体现薪资分配的合理性,应从对工作业绩实施量化考核入手,结合事业单位运营实际,制定一套完整、明确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合理性,优化评价程序,严格按照评价程序进行教学考核,通过进一步明确不同岗位工作目标,结合实际岗位描述,做好岗位职责的确定, 量化工作任务,结合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客观、公平的评价,评价结果应明确细化,并以评价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绩效工资发放,严禁平均主义, 保证较小分配的公平合理性。
(二)完善薪酬制度
首先,应从薪酬设计入手,着重凸显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并对当地平均薪资水平、同行薪资水平、单位经营状况加以考虑,保障薪酬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其次,提高对薪酬市场调查的重视程度,从而保证薪酬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在具体市场调查上,应将内部市场调查与外部市场调查结合在一起,保障调查结果的客观合理性。最后,结合实际岗位需求,做好岗位评价分析,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促使人力资源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引入“以岗定薪”制度,结合实际岗位专业技术性、职责范围、实际实施难度等,做好岗位细致划分,从而保证薪酬管理有据可依。此外,在以岗定薪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薪酬标准协商机制,究其原因在于,事业单位基于自身特殊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会伴有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例如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员工之间等,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些矛盾问题,事业单位应通过建立薪酬标准协商机制,通过利益主体双方进行商讨,确定工资构成因素与所占比例,有效缩短矛盾双方利益差距,防止矛盾激化,造成更大影响。
(三)建立薪酬多元化评估机制,提升薪酬管理激励性效果
首先,结合岗位对单位价值实际贡献,做好绩效工资灵活调整。例如围绕业务岗位与辅助岗位的贡献价值不同,关键岗位与一般岗位贡献价值不同,绩效工资必然也会随之变化,这种薪酬评估方式既不违反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规定,又能够有效区分同岗位的绩效工资。
另一方面,从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来看,在企事业单位中,由于薪资、制度等对于工作本身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因素,因此薪资是一种保健因素,难以从心理层面上予以员工一定的成就感,需要组织单位制定一套出色的绩效标准,将薪资与绩效挂钩,才能够真正影响到个人,将薪资这一外在的保健因素成功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因素,有效提升薪酬管理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绩效薪资的合理性,事业单位可以结合不同岗位,做好绩效工资比例结构的合理调整,保证绩效比例分配的合理性,从而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一般情况下,岗位担负的职责越大,承担的压力越大,技术专业性越高,员工績效工资比例就越大。具体可以根据以下措施进行划分,其中对于从事高级管理与技术的岗位工作人员来说,奖励性绩效工资可占整体绩效工资的 30%~40%,对于从事中级管理与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来说,奖励性绩效工资可占整体绩效工资的 20%~30%,而对于从事一般管理与初级技术岗位工作人员来说,奖励性绩效工资一般可占整体绩效工资的 10%~20%。通过采取上述不同岗位绩效工资比例划分方式,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公平公正性,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对于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深刻认识到当下事业的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薪酬管理改革,实现问题的解决,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琳娜.试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J].科技经济市场,2015(08).
[2]尼云仙.浅论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7(11).
[3]薛金海.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改革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4).
(作者单位:涿州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