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金龙 黄介彬 党威
[摘要]班导师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支撑,其实施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基于大学生视野调查了班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班导师和班导师制度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60%的被调查大学生和班导师有过沟通经历,沟通事宜主要是学习问题(占调查者的51%),沟通方式以短时间线下面对面交流为主。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越高,大学生主动找班导师沟通交流的意愿越强,此外,由于重庆理工大学两地办学的模式,低年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的经历远少于高年级学生。学习方面,45%的学生在专业认知上得到班导师帮助;生活方面,52%的学生在大学生活适应上得到班导师帮助;综合素质方面,77qo的学生在良好思想道德塑造上得到班导师帮助。同时,研究还发现,班导师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感不足,这可能是部分学生和班导师不熟悉,导致学生和班导师没有沟通经历的原因。
[关键词]班导师;大学生;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84-04
2005年,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l],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06年,教育部进一步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同时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然而,当前多数高校辅导员的配备人数远超过1:200的比例,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部分学院师生比超过1:500,辅导员队伍不足的情况下,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即班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路,国内高校普遍实行了班导师制度,班导师在新生教育管理[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就业指导工作[5]、学风建设[6]、职业生涯规划[7]、创新创业[8]、心理健康教育[9]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不同于辅导员制度,班导师制度(如选配条件、考核标准等)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因而各高校百花齐放,班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是常常混为一谈,导致实施效果良莠不齐。重庆理工大学多年来坚持实施班导师制度,但鲜有研究、调查、分析过班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本研究拟从重庆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的视角,调查研究班导师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更好地实行班导师制度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最近一学年的情况展开调查,调查问卷题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被调查者对班导师和班导师制度的了解情况、被调查者和班导师的沟通情况或不与班导师沟通的原因、班导师的工作开展情况、班导师对被调查者的帮助情况。调查问卷累计发放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4份,回收率93%,其中大Jl96人,大二357人,大三186人,大四95人;男生302人,女生532人;理工类學生682人,文史类学生152人;中共党员、预备党员78人,共青团员735人,群众21人;学生干部363人,非学生干部471人。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16和SPSS17.0,图形处理采用Origin8.0。
二、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视野下对班导师和班导师制度的了解现状
大学生视野下对班导师的了解现状如图1所示,调查发现,明确知道所在班级班导师学历、类别、职称和电话的大学生占比72%、84%、35%、79.5%,而有28%、16%、65%、20.5%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在班级班导师的学历、类别、职称和电话,结果表明,除班导师的职称外,绝大多数被调查大学生对班导师的了解程度较高,被调查大学生所在班级班导师学历以博士为主(占51%)、类别以辅导员(占39%)和专任教师(占31%)为主。对班导师制度而言,调查问卷中将重庆理工大学班导师制度实施细则中的工作职责作为多选题选项,如被调查者选择其中3~4项,则认为大学生对班导师制度非常了解,如被调查者仅选择1—2项,则认为大学生对班导师制度比较了解,如被调查者选择不清楚,则认为大学生对班导师制度不了解。如图2所示,被调查大学生中60%的人非常了解班导师制度,31%的人比较了解班导师制度,仅有9%的人不了解班导师制度。综上,被调查大学生对班导师和班导师制度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对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疑问时第一时间寻求班导师帮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视野下与班导师的沟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最近一学年中,大学生视野下与班导师的沟通现状如表l和表2所示,调查发现,60%的被调查大学生和班导师有过沟通经历,40%的被调查大学生没有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的经历。和班导师有过沟通交流的大学生中,有51%的被调查者沟通事由是学习问题,其次有41%的被调查者沟通事由是请假,有28%和24%的被调查者沟通事由是学生工作商讨和就业问题,另有14%、13%、8%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情感问题与班导师沟通交流,此外,还有20%的被调查者因为其他原因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班导师制度设立的工作重点便是导学、助学和督学,同时协助辅导员共同对学生学业和生活进行指导[10],本调查结果也显示本校班导师在处理班级学生事务时抓住了工作重点。在沟通方式上,有76%的被调查者选择面谈,选择网络和电话的被调查者分别有46%。在沟通时长上,和班导师的沟通在0~30分钟的被调查者占到84%,而在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的仅有14%和2%。在没有和班导师有过沟通交流的大学生中,40%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和班导师不熟而没有和班导师沟通,另有12%、6%、4%、3%的被调查者分别是因为班导师太忙、帮助有限、沟通困难、害怕班导师,此外,还有35%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其他原因。结果表明,本校班导师在开展班级工作时主要是采用短时间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可能是由于班导师均是兼职工作,其他教学、科研等方面事务较繁重,精力有限造成。另一方面,当前95后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喜欢新鲜事物,个性化需求突出,对网络依赖程度较高等性格特征[11-12],因此,班导师在开展工作时要因人而异,采用大学生更易接受、喜爱的方式开展,不断提高新媒体方法的使用频率和效果。
此外,本研究还通过sPss交叉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班导师身份(学历、类别和职称)和大学生身份(年级、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学生干部)对大学生与班导师沟通的影响,其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结果表明,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越高,大学生主动找班导师沟通交流的意愿越强,这可能是因为班导师的学历和职称越高,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更加有分量,学生更渴望从经验丰富和有威望的老师处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研究结果符合陈赟等提出的班导师导学工作更适合由教授、研究人员来承担这一观点[13]。此外,由辅导员作为班导师的班级,大学生和班导师的沟通交流经历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类别的班导师,这可能是由于本校辅导员配比不足,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于繁重,导致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足。事实上,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但目前的工作现状是辅导员将大量的精力投入日常事务中,无法抽身,因此,在选配班导师时应尽量从专业知识更加扎实的专任教师中产生,搭起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平台。另一方面,低年级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经历次数远低于高年级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本校多校区办学的缘故造成,本校大一年级班导师常常带6~7个班,学生人数过多,以至于班导师和大学生沟通交流不足。当大一学生回到本部后,班导师常常会进行更换,大二学生和新班导师也存在一个适应阶段,而到大三或大四时,大学生正面临人生方向的选择,如考研、出国、就业、考公务员等,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常常处于困惑状态,渴望从班导师处获得帮助,因此,出现了低年级大学生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经历远少于高年级同学的情况。此外,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和班导师沟通的经历远高于非学生干部,且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是主动找班导师寻求帮助,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干部普遍积极性高,对自我要求高等原因造成。另外,调查还发现,男生相较女生而言,更主动积极和班导师沟通交流,理工科专业学生较文史类专业学生更主动积极和班导师沟通交流,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学生也较非党员学生更主动积极与班导师沟通交流。
(三)大学生视野下班导师的工作开展现状
最近一学年中,被调查大学生视野下班导师的工作开展现状如图3所示,85%的被调查大学生观察到班导师参与班级班团会的次数在1—5次,在6~10次和10次以上的仅有12%和3%。针对班级突发事件或棘手事件,3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经常参与处理,2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偶尔参与处理,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没有参与处理,另有27%的被调查大学生不清楚班导师是否参与处理。此外,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参与班级活动非常频繁,1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参与班级活动比较频繁,而认为班导师偶尔参与班级活动的被调查大学生占44%,另有33%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几乎没有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综上,调查结果表明本校班导师在班级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感不够明显,这可能是部分学生和班导师不熟悉,最终没有和班导师有过沟通经历的原因,这和刘宏玉等的研究结果相似[14],班导师主动和学生交流较为缺乏,个性化指导不足,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
(四)大学生视野下班导师对其的帮助现状
最近一学年中,大学生视野下班导师对其的帮助现状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图4),被调查大学生中有45%、43%、35%、28%、25%的人认为班导师分别在专业认知、学习态度、就业指导、学习计划、学习技巧方面给予自己帮助,另有36qo的人认为班导师在学习的其他方面给予自己帮助;在生活方面(图5),有52%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对自己的大学生活适应提供了帮助,另有30%、29%、1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分别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财产和人身安全、情感问题提供了帮助,另有4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给予自己帮助;在综合素质方面(图6),有77%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在思想道德塑造方面给予自己帮助,另有48%,44%、20%、19%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班导师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创新创业、人文艺术方面给予自己帮助。综上,本校班导师在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塑造、大学生活适应和专业认知上起到较为突出的帮助与引导作用,尤其是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为高校“大思政”队伍一员的班导师[4],较好地分担了思政专业课老师和辅导员的教育任务与工作量,是极其重要的补充和支持。
三、建议
(一)明确班导师职责,完善班导师选配和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政策
目前,辅导员和班导师作为工作在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一线的两支重要队伍,前者近些年随着国家教育部的重视,相继出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2],使得各高校在辅导员选配、考核以及激励政策等方面均有较为规范的方案,而后者虽在众多高校中施行,但目前各高校对班导师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如复旦大学班导师由教务部门主管,班导师主要负责学业指导和教学实践[13],福建工程学院仅在大一实施班导师制[4],重庆理工大学则在大学四年全程配备班导师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等工作,由于上述差异,班导师在选配和考核时比较困难,甚至有的时候班导师存在“强行分配”的现状。综上,要想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和效果,首先要明确班导师的职责,将班导师和辅导员重叠的职责区分开,在班导师选配的时候按照工作要求设定一定的选用标准,严格落实考核,同时考虑到班导师均为兼职工作,班导师平日教学和科研任务较为繁重,为了更好地激励班导师,可以考虑将考核优秀的班导师的工作量折算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积分,同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时候予以加分。
(二)加强班导师队伍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目前,各高校班导师队伍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专任教师在学业规划和指导上确实能发挥较为突出的作用,但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是学生最为信任的老师,班导师的工作很难也不可能仅仅做学业上的指导,还可能面临着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生活适应困难、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事宜,尽管上述工作可能会有专人负责,但如果班导师一无所知,就会对班导师在班级开展工作造成困难和阻碍。因此,适时对班导师队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创新创业指导培训等十分必要。
(三)创新班导师工作机制
如前文调查结果显示,班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多采用短时间线下交流,传统说教式沟通方式仍然存在,而没有和班导师有过沟通经历的学生其主要原因也是和班导师不熟悉。因此,想要更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班导师需要创新与学生的沟通机制和管理机制。新时代,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主要依靠新媒体技术,班导师可以加强线上和大学生的沟通互动,同时通过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此外,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考虑到班导师除班级管理工作外,还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班导师可考虑选派一名高年学生或者是研究生担任班导师助理,协助完成部分工作,让班导师有足够的精力处理班级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005.
[2]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
[3]韩锟.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5(4):152-154.
[4]甘大勤.“大思政”视野下专业教师任班导师工作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5):495-499.
[5]佟岩,毕玉侠,孙晓冬.基于聚类分析的班导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72-74.
[6]景鹏.大学新生学风建设中的辅导员一班导师协同工作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3-47.
[7]王秋夜.班导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析论[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15-216.
[8] 陈志忠,杨光,张凤君.班导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J].科技与创新,2016(22):20-21.
[9]敬小非,韩松,王文和.班导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56-157.
[10] 李岩,王中兴,黄影.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95-297.
[11] 蒋龙.基于心理与行为特点的“95后”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 (19):40-41.
[12] 曹婷.“90后”辅导员如何接招“95后”大学生[J].改革与开放,2017(1):99-100.
[13]陈赘,徐虎雄,黄芳,等.“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57-60.
[14]刘宏玉,朱磊,覃宇,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51-55.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