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绿色减贫长效机制研究

2019-11-22 14:39贾波
绿色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贫困村

贾波

摘要:指出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的绿色减贫是推进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贫困村绿色减贫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出了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培育扶贫开发工作者和贫困村民的绿色发展意识,构建和创新约束激励、生态扶贫、人才开发等长效机制,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

关键词:贫困村;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减贫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6-0260-03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綠色减贫是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扶贫工作,将贫困村扶贫开发放到当地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整体框架中考量,才能如期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高质量脱贫,进而使扶贫真正成为激发贫困村内生动力的孵化器,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2绿色减贫的理论内涵

绿色减贫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方向指引,以“两山论”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推进精准脱贫有效方式。绿色减贫,既是基层社会实施绿色治理的过程,也是乡村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友善友好,也是人与人的友好互信,既是贫困户拥有可持续生计,也是建设富裕绿色村庄,实现区域绿色崛起的过程。绿色减贫,是对追求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突破,是基于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在实现贫困户高质量脱贫追求代内公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代际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以代内和代际的双重关怀,实现代内和代际的双重公平。

传统扶贫方式过于追求在短时期内靠大量经济投入和工程项目迅速脱贫的“金山银山”,而罔顾“绿水青山”的内蕴价值,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和减贫致富过程中,一定要把“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结合起来协同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绿色减贫是贫困村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强化核心动力因素,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生态农业、农林牧复合产业、生态旅游等双赢项目,实现“金山银山”减贫经济效益与“青山绿水”长远生态保护的双重成效。

3贫困村绿色减贫的成效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亿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到2020年我国将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同时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前列。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年均脱贫人数1373万人。重庆市实现了8个“国重县”、4个“市重县”整体脱贫摘帽,1886个贫困村、17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涪陵区2018年全年到位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35亿元,全年建卡贫困人口2333人。救济城镇“三无”对象901人,农村“五保”对象4211人,临时困难救济3866人次。全年优抚对象5789人。农村危旧房改造投入资金达1.84亿元,改造5218户,面积达36.53万m2

近年来,涪陵区有效整合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步构建起以武陵山大裂谷为龙头,大木花谷、岩上花园景区、金子山村、迎新社区等乡村旅游示范片多点支撑的格局,不断推进“旅游+产业”扶贫,通过“财政投入+大景区开发”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大型景区实现了“龙头带动,全域结果”的旅游扶贫战略。武陵山大裂谷景区打造武陵山片区避暑休闲观光带,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陵山旅游已经带动周边5个乡镇数万贫困群众脱贫,武陵山大裂谷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在以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大木花谷景区为龙头的带动下,当地乡村不断探寻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拉长“游购娱”产业链,催生了猕猴桃、高山白菜、武陵山糯玉米等种植产业化,高山土鸡、野生蜜蜂、涪陵黑猪等养殖规模化,土特产品、旅游商品更是远销海内外。伴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当地贫困家庭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的能人带头开办农家乐实现了脱贫致富。涪陵区还聚焦提升贫困村“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作为世界知名的“榨菜之乡”,涪陵区通过榨菜文化小镇的建设,推动产业扶贫。涪陵区创新农业合作社,推动贫困户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增加收入。2017年,涪陵区投入470万元,帮扶53个贫困村种植2.4万亩早市青菜头,并采取1亩补助200元,种苗、技术、销售等都由龙头企业或乡镇负责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民每种1亩早市青菜头,能有1500元以上的纯收入。与上市龙头企业涪陵榨菜集团合作,实行“订单农业+风险金+保护价收购”,带动了全区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户种植榨菜增收。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提出的“三类问题”,在重庆市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截至2019年6月,重庆全市还有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深度贫困县未摘帽,33个贫困村未脱贫,还有13.9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其中66%左右为因病、因残致贫,25%左右为老年人。全市还有26632户、79898人“两不愁三保障”未实现完全保障。全市已脱贫48万户、171.2万人,但因病、因灾返贫占比较高,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艰巨。目前剩下的脱贫对象都是些“难啃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从区域特征看,多为山区、老区、林区、库区,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条件较差,发展产业困难,传统开发式扶贫很难奏效。从人群特征看,外出务工人员多,“三留守”人员多,处于深度贫困的家庭往往缺少劳动力,很多家庭是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从社区特征看,家庭“空洞化”、村庄“空心化”、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严重,资源流失严重、社区精英匮乏,人居环境差、公共服务缺口大,尤其是农村老龄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和“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缺口较大,具有贫困社区的典型特征。

4绿色减贫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

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地”、“两高”目标,建设幸福涪陵,伴随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也同样需要转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积极探索绿色减贫新路径是增强扶贫脱贫可持续性功能、提升扶贫脱贫质量的必然选择。贫困村只有立足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当期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减贫与发展的关系,贫困户才能更好地实现稳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有效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是贫困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在解决贫困村当前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减贫长效机制,对脱贫攻坚融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1培育扶贫开发工作者和贫困村民的绿色发展意识。确保绿色减贫正确方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才可能有推进绿色减貧的行动。一些派驻到基层的扶贫工作者对绿色减贫理念认识不足,对当地实际情况也缺乏了解,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引导贫困群众在脱贫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贫困群众短期内不能直接从生态环境环境中谋取利益,难以对绿色减贫产生强烈认同感。因此,要强化扶贫工作者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扶贫的理论学习和人才培养,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正确观念。摆脱急功近利思想,发掘贫困村的隐形价值和潜在优势,进而在更高视野内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保持对贫困村自然形态充分尊重和村民意愿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推动贫困村社会建设和组织再造。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注重激发贫困片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

4.2构建和创新约束激励机制,形成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涪陵区通过典型的示范,让贫困群众切身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和生活的变化,探索建立“先干先得、多干多得、不干不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改变过去简单给钱给物、送鸡送牛羊的做法,除普惠性、保障性政策外,其他扶贫政策措施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对种植榨菜、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的贫困群众进行补助,对养殖家禽、家畜的贫困群众,符合要求的也有相应补助。下一步要加强特色产业扶贫行动。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链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覆盖带动,重点推进榨菜、中药材、禽兔、柑橘、蚕桑等扶贫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按照“接二连三”要求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因地制宜选准扶贫村和贫困户产业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产业等,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绿水青山牌,在每个扶贫村培育提升1-2个特色优势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一镇一龙头带动、一村一合作社引领、一户一新型主体帮扶,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增强贫困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开展产业精准扶贫保险,优先保障贫困户参加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险种,增强贫困户防御风险能力。改革产业补助资金使用方式,大力推进资产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全覆盖,推进涉农领域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充分发挥区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网上村庄)的作用,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产业的电子商务扶贫示范乡(镇)、电子商务扶贫示范村。探索发展大数据+特色效益农业+旅游、爱心人士、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电商网店“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电子商务+带头人(非公组织)+贫困户等电商扶贫新模式。

4.3构建和创新生态扶贫机制。确保脱贫攻坚可持续

生态补偿扶贫是通过政府对贫困人口提供的生态服务或其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的方式,达到减贫的效果。保护生态是大前提,尤其是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核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必须按照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搞好生态保护,同时脱贫攻坚又是硬目标,但两者不是矛盾而是统一的,只要学好用好“两山论”,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有效途径,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道路,就可以统筹兼顾,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双赢,避免生态资本不能实现应有的市场价值,出现资源诅咒的贫困窘境,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首先要依法开展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调整优化贫困地区涉自然保护区脱贫攻坚项目,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严格林地、湿地红线管控,坚决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挖等“四乱”行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贫困地区自然生态资源保值增值。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促使贫困村收入增加、生产增收、生态增值。强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联户经营、代养托管、订单生产等产业带动模式。优先保障建卡贫困户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交易,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如涪陵区大顺乡新兴村,采取“资管会+企业+农民闲置宅基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既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又充分利用了闲置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将绿色减贫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考核机制,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实现应绿尽绿、宜绿则绿,努力扩大新增森林面积,增强森林综合功能和多重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增绿增收同步努力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4.4创新绿色减贫人才开发机制,强化贫困村人力资本积累

绿色减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绿色减贫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1)需要通过举办培训班、读书会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村支两委成员的学习和业务培训,增强持续实现绿色减贫的专业性,再通过他们的带领示范让贫困户能“跳出扶贫看扶贫”。

(2)开展教育文化扶智行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落实国家、市、区各项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每一名建卡贫困户子女能享受到各项资助,实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职业教育到村到人,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全面接受中、高职业教育,持续回引农村高素质本土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培养造就一支“不走的绿色减贫工作队”。

(3)要借力“外脑”,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合作咨询以及与扶贫帮扶单位的合作,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彰显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贫困村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湖南省:城市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光伏基地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贵州:将扶持65个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率先脱贫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