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瑞典,在隆德大学拥抱新生活

2019-11-22 08:20
高中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博士生瑞典导师

今年年初,我的母校隆德大學忽然成了“爆款”。原因很简单,一位读分析化学的伊拉克籍博士生听说ISIS一路屠城,已经逼近自己家乡,于是请假回去想把家人接回瑞典。不料他刚回去也被困住,在绝望之余用短信向自己远在瑞典的导师道别,以为人生到此为止。教授得知后,发现这位老兄论文还没写完,于是和隆德大学相关负责人协商后,雇佣了一家安保公司,派遣雇佣兵杀入敌区核心,强行将博士生一家救回了瑞典。

故事到这里是相当的硬核和热血,一位异国导师、一条告别短信、一次快刀斩乱麻,看得人痛快叫好,相信这桥段已经被不少编剧迅速地拿下,准备用到将来的电影中去了。

那么,导师为什么这么在意自己学生的论文没有完成呢?作为一名在隆德大学就读的学生,我以自己浅薄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隆德大学。

“硬核”学校和导师

隆德大学建于1666年,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在最新出炉的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隆德大学排名为世界第92位,瑞典第一位。除此之外,隆德大学也是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前100的大学。隆德大学还拥有30多个世界领先的研究环境,是欧洲两个最大的研究机构的所在地:MAX IV(现已开放)和ESS(正在建设中)。隆德大学拥有许多优秀校友,包括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

作为一个拥有353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大学,在导师和学生的不断磨合之下,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规定,如果一位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副教授)想招博士生,首先,他必须有钱,而且是足够的连续的资金。比如在以严格著称的医学院,博士一般读四年,并且得发几篇第一作者的文章之后才能毕业。为保证这四年里博士生能够安居且乐业,导师在向大学申请招生时,就必须提供他有连续四年研究基金的证明。通常以每年一百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七十六万)打底,以用作博士生的工资、实验等基本费用。

要知道,从现今越来越难申请的基金里挤出这四百万绝对不轻松,而且这笔钱只能用于这位学生的培养上,导师没法拿钱去做其他事。所以导师招人会非常谨慎,不出点儿成果肯定没完。

所以说,能不能完成论文、顺利毕业对导师来说比什么都重要。胆敢不把活儿干完,导师绝对会跟你拼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如果一定要说有,就是你不可能在没完成论文前就能混出隆德大学。这次营救事件的主人公Jumaah说,“我有朋友后来认为我是一名秘密特工,他们无法相信隆德大学的一位教授有能力在战区中营救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按照学校的话说,隆德大学是长期位于全球前百的知名大学,有着遍布全世界的救援力量,就算你躲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办法派雇佣兵和装甲车把你抓回来继续写论文。

我在瑞典的留学生活

我选择去瑞典留学是一个偶然,之前的了解有限,心中有数的只是高等教育声誉不错。不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开学之前,学校已经开始事无巨细地试图帮我们融入当地生活和学习环境,譬如我就读的隆德大学社会科学院让我们和本院系高年级学生建立起直接联系,国际办公室设立非正式的社区小组,由本国学生牵头,帮助大家尽快熟悉当地情况。

相信在欧洲留学的人入学之初都有相同的体验,学校古老的建筑、教授们卓越的学术成就、所在地区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让大家在开学前两周异常兴奋。但是生活的考验随之而来。

在吃方面,来自瑞典以外地区的我们,对两道瑞典“名菜”(即经久不衰的瑞典肉丸和“臭”名昭著的鲱鱼罐头)充满着好奇,每当夜幕降临时,总有一群又一群学生聚在楼下草坪上激动地打开鲱鱼罐头,之后那股恶臭味会把所有人整得在草坪上乱窜。平日里肯定是没人去碰鲱鱼罐头的。

如果不是家底十分殷实,在瑞典餐馆吃一个便饭都略显“奢侈”,自己做饭成了不二之选,但瑞典的食材选择又十分有限。在学业压力之下,瑞典肉丸真是一种神奇的食材,可以任凭你煎、煮、炸、烤,操作简单且味道尚可。随着慢慢适应新的学习节奏,研究烹饪也成了我们不少中国留学生的一大爱好。

在社交方面,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都折磨着我。虽然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学生都心态开放,交往起来并不难。就我个人而言,刚入学之时,学术英语勉强够用,但是日常交流却有些困难,一方面是对大家常用的词和句子即使知道,但初听起来还是会显得有点陌生,另一方面大家谈论的生活、社会和政治话题,由于人生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总感觉插不上话。偶尔遇到熟悉的话题,搜肠刮肚地组织好语言和内容之后,大家已经不知讲了多少个新话题了。

在这些困难的刺激下,我暗自立下目标。我几乎每天都去学校经管院门口领一份免费的《金融时报》的欧洲版,花上一两小时阅读,并试着每天和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们聊一两个小时,瑞典人谓之Fika,就是几个朋友喝着咖啡和茶天南地北地瞎聊。与此同时,我每周末都风雨无阻地跟着欧洲朋友去参加学生们办的派对。四五个月下来,积累了不少能聊和玩在一起的朋友,日常交流的难关也基本攻克了。和朋友们一起做饭、分享不同国家的食物、经常一起到周边各国旅行,也成了生活的常态。更重要的是,和朋友们的深入交流让我对当地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生活变得轻松惬意起来。

英语和瑞典语,哪个更重要?

事实上,刚开始的半年,学业的困难不比生活少。开学之初,学校为所有国际学生提供免费的瑞典语课程,并鼓励大家学习这门新语言。我也不能免俗,报了一个瑞典语课,感觉很是吃力,有时如同听天书;加上住在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小镇,瑞典人的英语口语水准之高,基本接近母语,以至于完全没有“补救”的机会,不得不做了一个“逃兵”。

绝大部分在瑞典的留学生恐怕和我的情况相似,课业压力下难以坚持瑞典语学习。但毕业后想留在瑞典找工作,除非是当地就业市场亟需的理工医专业或者大学教职,一般还是需要会瑞典语的,这也是相当一部分留学生难以在当地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瑞典绝大部分高校的硕士及以上学位课程都是全英文的。以我所学的社会科学为例,课程基本以读写为主,每周皆有不低的文献阅读要求,并要求写相关的评论、报告、论文等。而且课程以讲座+小组讨论+课堂报告为主,我们这些国际学生大多阅读速度不快、小组讨论有话说不出、随堂演讲磕磕碰碰,不知制造了多少课堂笑话。

其实,听课、讨论和演讲,一般三五个月都能克服。对国际学生而言,最难者在于写,除了基本语法问题之外,要掌握英文写作的逻辑和谋篇布局的方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最初的两个月,任课老师在我的作业的长句上,打了不知多少个问号,让我深深意识到英语写作不是句子游戏,而是要用简单的句子和英文特有的写作逻辑及结构去清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经过反复训练,从两千单词的小评论到一万单词的大论文,我慢慢都能完成了。但是这需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和写作,不断向英文写作的大师们学习,从阅读到模仿,从改写他们的句子到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以达到可发表之水平为最低限度。绝不要因为英语写作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而焦虑或放弃,也绝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写作已经“够格”,这是一件永远在路上的事。

回顾在瑞典两年的学习经历,一个最真切的体会是,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尽全力去拥抱新的生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博士生瑞典导师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老的瑞典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