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有关垃圾分类的管理和理念早已成熟且深入人心,从约束到习惯,直至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这些地方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构建卫生、环保的生活环境目的却是共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以及民众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
日本:分类多达几十种
日本是垃圾分类的典范国家,可以说是将垃圾分类做到了极致。相关部门会对怎么扔垃圾、何时扔垃圾、到哪里扔垃圾等问题做极详细的广而告之。与一些国家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普通垃圾”两大类的分类方式不同,日本将垃圾大致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粗大垃圾”“家电垃圾”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分出了数个小类。在某些地区,垃圾分类种数多达几十种。以东京为例,垃圾分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最早只分为可燃垃圾和金属、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后来分类越来越细,一个烟盒必须分成塑料膜、锡纸和硬纸盒;塑料水瓶分成瓶盖、瓶体、包装膜。东京大田区的垃圾分类手册有30页,一共列了500多项条款。比如,家里炸猪排的剩油不可以直接倒掉,装进塑料袋也不行,一定要去超市买“凝固剂”,将废油凝固后,再用报纸包好,放入可燃垃圾。
实现如此繁琐的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因为有着严格的法律规范。目前,日本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法规分别有《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市民一旦被举报违法,将受到严厉制裁。如在马路边乱扔垃圾“抓现行”会被处以10万日元罚款(折合人民币6500元左右);在垃圾收集区乱扔垃圾,那更严重,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而且,日本法律规定公民有举报胡乱丢弃废弃物者的义务。
在日本“指导教育如何扔垃圾”便成了新住户的第一学习科目。如果你刚到日本某地生活,由当地政府制定的垃圾分类教程和细则就会随着租房合同一起送到你的手上。房东或者邻居也会专门向你详细讲解垃圾该如何分类、拿什么装、什么时间扔在哪里等注意事项。如果不按照规定扔垃圾,你会发现自己扔出去的垃圾又被人放回了家门口,有的甚至会受到邻居或公寓管理人员的“当面指导”。
瑞典:垃圾分类=省钱妙招
当全球很多国家在为“垃圾围城”头疼不已时,身处北欧的瑞典已经实现了高达99%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相比日本,瑞典在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瑞典的垃圾分类到底细化到什么程度?从我们最熟悉的纸类和瓶子上就可见一斑:光纸类就分为报纸、杂志、牛奶盒、披萨盒等若干项;食品包装和信封一旦沾上油渍、血迹或者胶水,便不再属于“纸类”,必须放在可燃性家庭垃圾中丢弃;塑料瓶不同于其他塑料制品,必须单独丢弃,连玻璃瓶也要细分为有色和无色两种……更有意思的是,在瑞典就连落叶泥土砂石等非传统意义上的垃圾也不能随意丢弃,甚至连自行堆肥也不行。清扫花园后产生的垃圾必须装在专门的袋子内送至回收中心,由政府对枯枝残叶统一回收处理,再作为花土进行售卖。于是每到春秋两季,总能看到当地民众在回收站前排起长龙——秋天扔枯叶,春天买花土。
虽然垃圾分类制度十分严格,但是对于瑞典民众而言,垃圾分类不仅是一个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积少成多的省钱妙招——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尽可能地完成两项工作:减少垃圾,充分回收。与北欧其他国家一样,瑞典民众需要自掏腰包来清运他们所制造的垃圾。以斯德哥尔摩为例,垃圾承包商每周会派出清运车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有害垃圾则由专车负责,于每天夜晚在100个固定堆放点巡回收集。垃圾清运费遵循按量计费的原则,住户产生的垃圾越少,所需要缴纳的费用也越低。在这样的经济激励政策下,瑞典民众对于废弃物品的回收利用率同样位于世界前列。
意大利:上门回收服务正流行
作为全球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之一,欧盟近年来甚至提出了垃圾“零废弃”的目标,意大利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地方政府组织垃圾分类和处理,其中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要在省内完成;在每个管辖单位职权范围内要求至少35%的垃圾实行分类回收;确保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剩余垃圾要本着以产能为主的原则进行处理等。
如今,越来越多的意大利城市采用了“上门回收垃圾服务”的新系统,也就是说,会有专门的车辆直接到公寓或别墅的门口收集垃圾。根据建筑物的大小不同,用来收集垃圾的容器也不同,比如在独栋别墅用小的彩色袋子分类收集,而在公寓楼门口则用大的垃圾桶收集。这个系统是为了督促人们遵守垃圾分类规则,因为每个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都清晰可查,不遵守规则的家庭可是要吃罚单的。
此外,每栋别墅、公寓楼还有具体丢放垃圾的时间。例如有的小镇每周一会有专门的卡车收集纸类垃圾,每周三则是收集玻璃垃圾的时间。每隔一至两天,居民都要把相应的垃圾箱放在门外,等待专业的垃圾回收人员拿走。
垃圾分类规则在意大利各大城市中也不尽相同。例如,米兰整个市区均实行“上门回收垃圾服务”,垃圾处理公司为居民提供带轮垃圾桶(绿色盛放玻璃,白色盛放纸质)和袋子(黄色盛放塑料和金属,透明的盛放不可回收垃圾);在罗马,街头有许多大型多口垃圾桶(白色盛放纸质,蓝色盛放塑料和金属,棕色盛放有机物,绿色盛放玻璃)和单口垃圾桶(灰色盛放不可回收物);在佛罗伦萨,垃圾收集系统比较复杂,根据区域不同,会使用垃圾桶、小垃圾桶、上门收集或地下垃圾桶分类系统收集。
法国:居住环境“迫使”垃圾回收
法国是欧洲最早推出垃圾分类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884年,巴黎市政府就規定所有街道必须设立公共垃圾桶,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建立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制度。法国的垃圾分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玻璃、瓷片类垃圾;第二类是纸张、塑料、铝罐等可回收垃圾;第三类就是其他垃圾。法国的部分城市有针对垃圾分类的处罚制度,不按分类投放垃圾将被处以35欧元(约合260元人民币)的罚款。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法国是没有湿垃圾这个选项的,这与法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法国人主要吃西餐,食物以干食为主,较少蒸煮或者煎炒食物,使用的调味料数量也较少,烹饪时也很少产生汤羹,这使得他们产生的厨余垃圾不会产生大量油渍、多数也没有刺鼻的味道,所以法国的厨余垃圾可以与其他不可回收垃圾混合投放。
其次,法国的有害垃圾是不常见的垃圾。法国的垃圾分类系统认为,像电池、电子设备、废旧节能灯泡这些有害垃圾并不是会经常产生的,所以居民有义务将其集中存储,在指定日期集中投放。而废弃的家电,如电视机、冰箱、笔记本电脑等,即使仍能使用,在法国也并没有有偿回收的制度,随意丢弃到街上还会被处以罚金,必须通过门房与市政部门预约上门回收。
最后要说的是,法国的居住环境“迫使”居民重视垃圾回收工作。在上海的小区里,垃圾投放处往往位于居民楼外的公共空间,占据面积较大,且独立于居民的生活空间,因此垃圾箱周围的卫生不太引起重视。而法国的垃圾箱就放在各单元狭窄的电梯间旁边,如果随意投放就会把居民通行的空间变成垃圾场。而且大部门法国门房就住在电梯间附近,垃圾桶周围的卫生决定了门房住处周边的卫生环境,随意投放不但会恶化邻里关系,更会影响到门房,而门房在每个法国人的家庭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顾忌这层关系的法国居民都会自觉地遵守垃圾分类规则,保证垃圾投放区的卫生。
德国:8000 部环保法律法规
德国是全球垃圾循环利用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包装行业可以达到80%以上,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尽管德国各州垃圾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多采用“五分法”:有机垃圾(棕色或绿色垃圾桶 )、包轻质包装(黄色桶或袋)、纸类(蓝色桶)、废旧玻璃、其他垃圾(黑色或灰色的桶)。而专门用以回收玻璃制品的垃圾箱,则是每个街区单独配备,三个大铁罐一般位于开放区域,方便路人扔玻璃瓶,据说这或许和德国人爱喝啤酒有关。
德国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快速进步,首先归功于其完善的立法。据不完全统计,德国联邦和各州目前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达8000多部,欧盟还有400多部法规在德国执行,是世界上拥有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体系的国家。
除了法律保障,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措施制度。在德国,人们只要将饮料瓶收集起来投入超市里的自动回收机,便能在超市收银台获得“退瓶费”。但“退瓶费”并非对主动退还塑料瓶行为的额外奖励,而是消费者购买饮料时已经支付的“押金”。该项举措于2003年正式推广,到2012年,德国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回收率高达98.5%。
在敦促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德国采取“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垃圾回收公司的人员发现某一处垃圾经常没有严格分类投放,会给附近小区的物业管理员以及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信。如果警告后仍未改善,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罪魁祸首”被查出后,不但会遭受邻居们的谴责,甚至会被赶出公寓。
此外,德国每个城市的下属辖区一般会有5~10名环境警察。环境警察是联邦内政部警察部门的公职人员,属于警察队伍中的一部分。每天,环境警察都会开着警车,到他们负责的区域巡逻3次。环境警察如当场发现违章行为,则有权开具最高罚款至35欧元的罚单。对于偷倒的“无主”垃圾,警察会仔细查找垃圾中的蛛丝马迹来侦破偷倒者,而偷倒垃圾是与个人信用挂钩的。
韩国:处理垃圾是门学问
韩国是较早推行垃圾分类的国家,如今,韩国的居民区大致会按衣物垃圾、一般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等不同类别设置垃圾桶或者垃圾投放点。在韩国,要想扔对垃圾,可是一门学问。衣物垃圾和一般垃圾比较容易理解,废弃衣物和织物可以扔进衣物垃圾桶,不属于其他分类的垃圾统一按一般垃圾处理。难题是,如何分清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韩国厨余垃圾排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区物业给业主发放对应门牌号的厨余垃圾卡,每次往厨余垃圾桶扔垃圾时,需在垃圾桶刷卡后,垃圾桶盖才会打开。扔完厨余垃圾后,垃圾桶会称重并计费。另一种是购买厨余垃圾袋,将厨余垃圾扔进厨余垃圾袋后统一投放,购买厨余垃圾袋的费用中包含了厨余垃圾处理费。曾经有网友吐槽,在韩国参加派对后收拾残羹剩菜时,需要大费脑筋。例如,吃剩下的拌饭可以直接倒进厨余垃圾袋,但炸鸡就有问题了。根据规定,骨头是不能扔进厨余垃圾的,所以要将骨头单独分离出来,扔进一般垃圾中。从没吃完的整块炸鸡中把骨头剔出来,简直令人抓狂。更麻烦的是各种汤,比如辣牛肉汤、泡菜汤,不仅要汤渣分离,还要想方设法把汤汁中的水分去掉。整个垃圾分类过程极其琐碎,耗时费心。
再说可回收垃圾,一般细分为纸类、塑料、易拉罐、玻璃瓶、金属、塑料袋等诸多类型,通常是民众自己分类后,分别扔进相应的垃圾箱。现在,很多居民区为了保持小区环境整洁,都规定了可回收垃圾的投放时间,只有在规定时间内才能扔垃圾。也许有人好奇,既然扔可回收垃圾这么费事,为何不将它当作一般垃圾扔掉?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是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扔可回收垃圾是免费的,扔一般垃圾是花钱的。在韩国,扔一般垃圾需购买专用垃圾袋,垃圾处理费包含在垃圾袋中。一般垃圾需被放进专用垃圾袋后才可排放,否則会被罚款。
以上这些国家的垃圾分类规则虽然不尽相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学校的教育,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垃圾分类意识,从学前教育阶段就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俗话说得好,良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这很有必要,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