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永
(沭阳仁慈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
肺结核疾病属于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致病菌属于结核分歧杆菌,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数集中体现为乏力、低热、盗汗以及消瘦等,情况严重时可伴随呼吸困难、咯血以及咳痰等[1]。此类患者的彻底治愈难度较高,特别是复治涂阳肺结核者的传染性较高,因而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将重点分析对此类患者通过联合应用卷曲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临床疗效。
抽取院内感染科自2017年1月~2018年3月止诊治的74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为回顾分析对象,以数字法对入组病例予以分组,纳入至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24~68岁,平均(41.6±0.2)岁。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2~69岁,平均(41.4±0.3)岁。两组入组病例的常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采取肺结核的3SEL2PaZ/9EL2Pa常规治疗方案,即链霉素肌注,0.75 g/次,1次/天;乙胺丁醇肌注,0.75 g/次,1次/天;利福喷丁口服,0.60 g/次,2次/周;异烟肼口服,0.30 g/次,3次/天;皮嗪酰胺口服,0.50 g/次,3次/天。观察组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卷曲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其中卷曲霉素肌注,0.75 g/次,1次/天;左氧氟沙星口服,0.20 g/次,2次/天。两组患者均连续口服药物治疗1年。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吸收、空洞闭合、痰菌转阴情况。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s)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病灶吸收率为94.59%,对照组为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灶吸收率对比[n(%)]
观察组空洞闭合率为94.59%,对照组为81.08%,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空洞闭合率对比[n(%)]
复治涂阳肺结核者其空洞情况比较显著,导致病菌在其机体内大量繁殖及生长,因而此类患者治疗中一方面需提高其痰菌转阴率,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空洞情况的有效干预。该疾病的彻底治愈难度较高,患者需长时间应用药物治疗,常规肺结核3SEL2PaZ/9EL2Pa的治疗效果仍有待提升,无法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卷曲霉素及左氧氟沙星,其中卷曲霉素为环状类多肽结构药物,能够与结核杆菌相结合,能够对结核类杆菌大量合成产生良好抑制性作用,可发挥较优的抑菌效果。而左氧氟沙星则属于L型异构体,口服给药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可对结核菌复制及转录产生良好抑制效果,并且可促进肺部空洞的有效闭合并改善其病灶吸收率。
综上所述,在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中通过联合应用卷曲霉素及左氧氟沙星有助于促进患者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可显著提升痰菌转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