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
摘 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民族复兴不仅使命光荣,而且任务艰巨。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复兴的具体部署集中在八大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而具体部署最终能否有效落地的关键则是党的建设。
关键字:历史使命;民族复兴;新时代;从严治党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回顾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复兴之路,从近现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着实不容易。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探索民族和国家的出路,如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但因其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最终都没能取得成功。
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征程,顶着风、冒着雨,牺牲很大,探索也很艰难,如毛主席所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意思是,要想“换新天”,首先需要付出牺牲和代价,可以说是“沐风栉雨、砥砺前行”。
在实现民族独立后,中国共产党下一步本应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民族的发展和复兴。但是,在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给我们带了惨痛的教训。这说明,独立之路和探索复兴之路都很艰难。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才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听广东省委汇报工作时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可见,领导者一定要善于放权,知人善任。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尽管我们党一成立就以此为目标,但客观来讲,当时并没有这个条件,目标比较遥远。直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才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此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目标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中国有句古语,“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就是说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因此,尽管我们今天更接近目标,但到21世纪中叶的未来几十年时间里,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很多且很严峻,既有新的问题和挑战,也有旧的问题和挑战,新老问题盘根错节,所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能懈怠、不能马虎、不能大意、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骄傲自满,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后,部分领导干部满足现状、自我陶醉、自我膨胀,对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认识不足。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尽管经济发展速度快、现在经济总量很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领域还是有差距的。比如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寥寥无几,无法与日本、英国、美国相比。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毛主席讲的“两个务必”。
在这里,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要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要明确把握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是一个前提、一个基础。第二,在新时代,我们通过什么道路推进民族复兴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第三,道路、方向明确以后,各个领域的具体部署也要明确。道路、方向是战略,具体部署是战术。既要明确总体,也要把握具体;既要明确战略,也要明确战术。第四,道路能否坚持走下去,具体部署能否落地见效,还需要有一个关键的思想保障,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出发,阐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现实紧迫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党的建设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需要我們深入领会把握。
一、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
(一)新的时代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今天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对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呢?这个问题极为关键。
一般来说,新时代是新的实践、成就、历史性的变化。但实际上,新时代首先意味着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应把问题意识放在第一位,所以新时代的第一个内涵是新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有新内容,发展必须有新目标。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过去相比,改革的内容、发展的目标具有新意。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过去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需求不断拓展。
另外,和过去相比,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比如穿衣服,以前在农村上学,大家一般都是穿亲戚家的旧衣服,现在男士可以选择中山装、西装,女士的服饰则更是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再如,以前大家是苦于没饭吃,现在的人们却整天嚷嚷着要减肥。从过去的没饭吃到现在主动不吃饭,可见如今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的需要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原有的需要本身也在不断升级,这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可是,与这样一种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们的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不充分指的是生产力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不平衡指的是阶层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发展的要素关系的不平衡,这也是主要问题。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党和政府要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一种新要求、新趋势。
2.就生产力来讲,新时代有新的挑战,由过去粗放的“要素驱动”走向今天的“创新驱动”
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如今,这种旧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倘若没有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就将受制于他人,我们就没有底气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如,“中兴事件”就暴露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问题。当然,创新驱动的确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势在必行,没有选择,更没有退路。早先,我们还可以生产出一些“山寨产品”;但如今我们处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不能一味地模仿,必须不断地创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一种新的时代要求。
3.分配关系方面,新时代也有新挑战、新要求,就是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
我们过去强调,把“蛋糕”做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今天,“蛋糕”仍需做大,但是更要注重把“蛋糕”分好,要走向共同富裕。这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正在日趋严重。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显示,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约1/3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这种财产的高度分化亟需解决。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必须兑现民生承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难度也很大,多年以来一直积重难返,但是我们同样没有选择、没有退路。
4.就生态环境来讲,新时代也有新挑战、新要求、新趋势,就是扬弃“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新时代,人们的生态诉求不断提高,就必须把生态问题的解决、生态文明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才行。
5.就意识形态来讲,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在新时代也有新要求、新趋势、新挑战,就是由解决“思想僵化”走向解决“思想分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思想僵化、認识教条、保守,需要解放思想。当前,思想分化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利益分化造成思想分化;另一方面,西方影响和舆论分歧也比较明显。在新时代怎样推进思想整合,凝聚共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6.就公共事务来讲,新时代也有新要求、新趋势,就是由“国家管理”走向“国家治理”
与“国家管理”单一主体不同,“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对社会的管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协商,目的是把问题解决好。新时代,民众的参与意识、利益意识不断增强,在很多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上要求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参与。因此,社会转型要求我们从“国家管理”走向“国家治理”。
7.在国际战略上,新时代也有新趋势、新要求,由“韬光养晦”走向“更加有所作为”
20世纪80年代后期,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前,中国仍需要韬光养晦,这个毫无疑问;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需要有所作为。当今时代要求我们在某些领域要更加积极主动,才能有效捍卫我们的利益。因此,在国际战略上,我们一方面仍然需要韬光养晦,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两者相结合才行。
新的时代课题、新的发展要求、新的问题挑战,要求改革要有新内容,发展要有新目标,谋划要有新思路,即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应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问题意识要放在第一位。
(二)新的实践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回应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这一思想也在指导着实践、推动着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因此,新时代的第二个内涵就是新的实践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实践成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1.经济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尽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多种困难叠加、风险隐忧交织的严峻挑战,但基本可控,发展速度还可以,质量也是比较高的。
2.改革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1500多项改革措施,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改革的思路也已经比较明确。下一步就是怎样落地、落实的问题。当然,落实难度也较大。
3.生活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成就举世瞩目。
4.外交领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治党领域。我们党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根据资料显示,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五年间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这说明,我们反腐的决心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综合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巨大的变革和成就,我们才能够进入新时代。以这样一种巨大的成就作为基础、前提,和过去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新高度,开创了新局面,具有新的开创意义。
(三)新的开创意义
对于新时代新的开创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讲了“三个意味着”。
第一个“意味着”就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站起来”,改革开放开始“富起来”,进入新时代开始“强起来”。从进入新时代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阶段都属于“强起来”的历史阶段。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新的历史征程,这个历史跨越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个“意味着”是从社会主义角度讲的,就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中国像是一面旗帜。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很多人犹豫、观望、失望,甚至绝望。但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了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过去苏联“扛大旗”,现在中国“扛大旗”。这是第二个“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非同凡响,可以说是开创了新局面,具有新的开创意义。
第三个“意味着”是从现代化角度讲的,就是“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的发展给世界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把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改革与发展、稳定相结合等等。我们这个道路不同于西方,但是也非常成功,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吸收,具有实践意义。中国道路在今天能够和西方道路分庭抗礼,是两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模式,因而要树立道路自信。
以上“三个意味着”分别从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角度说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过去相比达到了新高度,开创了新局面,具有新的开创意义。这是民族复兴、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基本含义。新的时代课题、新的实践成就、新的开创意义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分三个层面来把握,这样比较全面,又能重点突出,具有问题意识。
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道路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實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句话说得很形象、很明确。无论是搞革命、搞建设还是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能够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所以道路问题最为根本、最为关键。中国作为人口数量超过十多亿的超大型国家,国情如此复杂,体量如此庞大,一旦走错一步路,再想调头难度会很大。就此而言,我们应该更具自信,不宜妄自菲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为了明确回应当前关于改革的道路之争。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既体现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体现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体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体现为坚持改革开放;既体现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体现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来看,其一,这个道路至少在今天看来,大方向、大原则是完全正确,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在前进过程中我们也会不可避免地碰到各种具体问题和挑战;其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就辉煌,前面讲到,我们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应该具有自信;其三,这条道路是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不断反思、探索、创新中开辟的,是我们自己探索出来的内生道路。它符合国情,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不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探索的,具有内生性。综合以上三个方面:一是大方向与大原则完全正确,二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成就辉煌,三是符合国情、具有内生性。因此我们在今天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有效应对危机、破解难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实现目标。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越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方向就应该越明确,道路就应该越坚定。在今天这样国情下,这条具有现实性的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三、民族复兴的具体部署:八大领域
道路、方向明确以后,战略上还需要一个总体性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以后,还要明确八大领域的具体部署。其中,八大领域包括“五加三”,“五”是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领域。这八大领域都有新要求、新任务、新思路。
(一)经济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归纳为“三个一”。第一个“一”,即把握一个核心。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政府不要管得太细,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第二个“一”,即实施一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由大到强,创新最为关键。我们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在核心领域受制于西方,那么怎样实现民族复兴?所以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也是势在必行的。第三个“一”,即深化一项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如今生产的产品、供给的商品,其结构和质量无法有效满足人们多样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无法有效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无法有效满足大量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的购物能力也非常强大。以“双11”全天交易额为例,2015年“双11”全天交易额突破912.17亿元,2016年交易额达到1206亿元,2017年接近1700亿元,2018年突破2000亿元。在2015年天猫“双11”912.17亿元的交易额中,坚果、牛奶、蜂蜜、汽车、手表、手机等八种产品,冲击单平台单日销量的世界纪录。
2015年,有外媒报道,我们的国民到国外去买马桶盖。值得点赞的是,李克强总理对“中日马桶盖争端”做出了表态,表态有两点。第一是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反对贸易壁垒,因为“消费者有权享有更多选择”;第二,中国企业要升级,如果国内也有相同质量的产品,应该更有竞争力,“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阿里巴巴董事局前主席马云曾经讲过,中国真正的内需远没被挖掘出来,中国最大的机会,是内需,是消费市场。这句话讲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也要看到,与这种内需潜力相比,现在的产业结构与供给结构无法有效满足民众的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老供给赶不上新需求,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如衣服、鞋帽、玩具等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老百姓在海外疯狂扫货。我们要发展,要享受,供给的产品、商品结构质量就不能存在问题。我们应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转移到满足发展享受型需求、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领域。因此,用一句话来概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供给民众真正需要的产品和商品,使供需相匹配。
(二)政治领域——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现代法治首先需要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基本理念。那么,要想保障公民权利,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就必须具有法治思维。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这是在政治领域强调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要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
除强调法治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有事好商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表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国家层面的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等;二是在地方层面的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为什么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而不是像西方一样放开大选?原因在于,西方民主选举时的公民投票看似很热闹,但是真正决定选举的并不是老百姓,而是大的垄断财团。这些垄断财团在西方国家富可敌国,他们可以控制媒体,影响舆论,决定候选人,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资本的逻辑。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各个党派、各种力量以及利益相关方,就立法、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协商,谋求共识,追求利益的公约数。一方面,民众的利益诉求可以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党和政府主导民主的进程具有稳定性、可控性。
(三)文化领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提高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需要依靠硬实力,包括经济、军事、科技等有形的、看得见的领域,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民族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是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渗透、辐射、感染的能力。文化尽管无形,却能直指人心,因此极为重要。
如果其他国家在价值观上认同中国,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構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总书记特别强调提高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几十年时间,我们取得的成就巨大,但是在对外宣传领域的声音不够高、不够响、不够强、不够亮。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中国在国际上时常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或“正面说得少、负面被夸大”的境地。
很多没有来过中国的西方老百姓,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过去,很多西方政治精英、学术精英的态度也常常存在“傲慢与偏见”。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大部分西方人都存在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心理,他们指点我们、评价我们、裁判我们,他们认为他们民主,我们专制;他们讲人权,我们没有人权。这种两极思维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潜意识和无意识,很难改变和扭转,但我们必须改变,中国的形象应该由中国来塑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翻译力度和交流力度,官方、民间代表团到全世界各地去宣讲,也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政策和成就,多措并举,提高国际话语权。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话语权的提高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实现的,因为文化是需要积淀的,但是提高国际话语权非常重要,迫在眉睫,必须从现在做起。
(四)社会领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在社会领域,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点:一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蛋糕”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分好,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二是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党中央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前,我们理解的国家安全包括军事安全、领土安全等,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比较简单、片面化。安全的含义应该是多方面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什么是非传统安全?比如恐怖袭击,它让人们防不胜防;再比如生物技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等,這些都是非传统安全,影响非常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创新意义十分重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的认识。以这种深化的认识为前提和指导,制定政策就具有有效性、科学性。
(五)生态领域——推进绿色发展,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国防和军队领域——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安全局势较为复杂,因此,要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中国安全状况的复杂性体现如下:一是美国对中国“满月形”的军事遏制。这样一种军事遏制由来已久,如今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要想复兴,要想崛起,在这一方面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二是朝核问题以及东北亚的安全局势问题。应该说,解决朝核问题富有挑战性,我们需要谨慎考虑。三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领土、领海的争端问题。捍卫钓鱼岛等领土的完整是我国的核心利益问题,是红线、底线问题,不能触碰。
有备方能无患,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一个国家要想实现复兴和崛起,没有足够的军事准备,是万万不行的。
(七)统一大业领域——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国家不统一,何谈民族复兴?要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对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两岸心灵契合”、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形成共谋民族复兴合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
(八)外交领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旨在构建协同联动、开放共赢、公平包容、平衡普惠的格局,这是八大领域战略思路。
以上我们讲了道路方向是中国道路,具体部署是八大领域,而他们的实现都是以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障的。
四、民族复兴的政治保证:党的建设
使命能否实现,布局能否推进,部署能否落地,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具体做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看出,党中央是以这样一个逻辑思路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用制度做保障,以领导干部为关键,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为紧要,系统谋划,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一逻辑思路很明确、很系统,我们要对照现实,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落实。
统领: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中,有两个原因要把握。
第一,政治建设是我们在新时代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要担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我们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要想攻坚克难,全党就必须有战斗力,必须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不讲政治,党内派系林立、作风涣散、纪律松弛,就没有战斗力,不能攻坚克难,更不能担负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建设是我们在新时代完成使命的一个必然要求,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之所以特别强调政治建设,是针对党的十八大前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而言。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案件看,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非常严重,务必引起重视。这些人权力越大、位置越重要,越不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回事儿,甚至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包天的地步!”这些人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如果全党上行下效,长此以往,党将不党,国将不国。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我们绝不允许党内交往关系的“圈子化”,党内若派系林立、内斗不止、内耗不已,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威信和形象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会荡然无存,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全党不仅要高度重视,并且立即予以解决。
邓小平同志认为,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他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其内涵有三个意思:第一,指导思想可能会跑偏,方向可能会出现问题;第二,腐败;第三,就是党内的派系问题。
入手:转变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领导干部要改进会风,改进文风,从上做起,以上率下。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其中,“四风”问题指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全面从严治黨要从转变作风入手?原因有两个:一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作风问题,要想解决好“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要取信于民;二是作风问题解决难度相对小一些,更容易见效,新的领导班子更容易树立威信。
发力: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是因为反腐败斗争的风险极大、阻力极大,如果我们的战略战术出现失误,就会有失败的风险。当然,目前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这也是以正确的战略战术为前提的。同时,即使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上面临的风险再大、阻力再强,也要强力反腐。因为要想改革成功,要想目标实现,只能强力反腐。
保障:制度建设。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党员超过9000万人,要治理好这么大一个党,必须依靠规范、系统、有效的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这是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
关键: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普通党员毫无疑问要受约束、受规范,但领导干部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他还特别强调,要从中央做起,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狠抓落实,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解决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努力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根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党的建设的优良传统。好传统不能丢,需要继续发扬光大。“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人总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整天无所事事、萎靡不振,就什么都干不了。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也如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精气神始终是必要的。强调理想信念,就是为了使每一个党员都具有这样一种党员意识,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攻坚克难,完成使命。如果全党能够统一认识,形成高度共识,那么这个力量将是无比强大的。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紧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有新的问题和挑战,也有旧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就需要增强执政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中提到了八个“增强”: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这八个增强讲得很全面,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其中,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的五年间,改革思路逐步明确,人事调整基本到位。党的十九大以后的五年,中央会以更大的决心和压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硬碰硬”,按期有效地把已有改革思路贯彻好、落实好。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这五年抓好落实比什么都重要。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通过狠抓落实,确保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期待到2020年,会以成功的、自豪的心情来回顾这几年的改革历程。我们都是改革的参与者,祝愿我们的改革获得进一步突破,同时也要相信改革过程尽管很艰难,但终将会获得成功。
根据“学习中国”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文潇 文韬 马程 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