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步雄
一、激发兴趣,揭开文言文之面纱
1.文言文启蒙宜早。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古人运用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学生接触越早越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在国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文言文是五年级上册,篇目为《杨氏之子》,我认为文言文的正式启蒙有点为时过晚。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文言文读本,由朱文君编著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可以满足要求。这个读本的内容大多是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困难。
2.利用小故事激趣。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在故事选择中,不妨多讲讲古人的小故事,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先人,感知汉语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跟学生讲对联故事,比如有关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对联故事,“秃驴在哪?东坡吃草!”“狗咬和尚骨,水漂东坡尸”等。有一次,跟学生讲写信的习作,我讲到古代一个人在外地经商,当地发牛瘟,他写一封信,给父母保平安。可是,这个人读书少,语言表达欠佳,结果一封信写了半天也弄不出来,最好只好对父母说:“此处发牛瘟,父亲可安否?”在哄堂大笑中,学生既有了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也体会到语言表达需准确,更激发了对古人语言探究的兴趣。
3.借助小事例引路。生活中,我偶尔将点滴事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载下来。曾经有一天早上,我问儿子:“昨天晚上打雷没?”“没,只听到你的鼾声。”觉得此事甚是有趣,便记录下来:四月三日,清明前夕。晚,春雷滚滚,电闪雷鸣,半夜惊醒,久未入眠。又恐雷声惊扰儿酣睡,乃紧紧抱之。次日早起,问儿:“昨夜雷声轰鸣,你可曾听见?”“未,只闻尔鼾声也!”儿应声答道。我将这个小事例讲个学生听,他们亦是开心一笑。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老师,原来文言文也不那么陌生,没有那么可怕。”
4.尝试一文教俩版本。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有些课文的两种版本进行对照学习,先学现代文版本,在学习之后,再找出文言文版本进行对比。比如四年级的《扁鹊治病》,五年级的《晏子使楚》。在教学这两篇课文后,我将文言文版本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让学生比较学习,学生在深入理解现代文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版本就相对容易了。《晏子使楚》中除了后面一句“圣人非所与熙也”学生不懂外,其他的基本上无障碍。
通过这样的日常教学,学生发现,原来文言文也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二、以读为本,训练文言文之语感
1.朗读——强调句读断句。文言文因其凝练的特点,加上与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所以朗读中句读断句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放慢速度朗读,读准字音;二是借助学习工具或者课文下面的注释,根据意思进行断句;三是在难度特别大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并教给学生利用斜线标注停顿的地方。比如在《日时》中的“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一句,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会读成“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而真正的断句方法是“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2.听读——学习名家之长。现在信息发达,大多学生都能利用不同的学习APP进行自学,还可以在网上寻找学习的视频资料。我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名家朗读的视频,在学习模仿中,既可以正音,又可以学习断句,还可以体悟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比如在背诵《岳阳楼记》时,我推荐学生观看朗诵家徐建顺的朗读,并模仿学习。有学生告诉我,“老师,原来‘夫字还可以读做‘fú啊!”
3.吟诵——还原古人读书法。吟诵,是古人原汁原味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不妨选择经典的诗文尝试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古人读书的情景。在文言文学习中,我有时利用“陈情调”来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让他们感知“平长仄短”的方法,更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抑扬顿挫。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写的《仙桐实验小学赋》中,我教孩子们背诵第一自然段:“夫仙桐者,罗湖新校也,癸巳新建,甲午落成。因北枕梧桐,西倚仙湖,故得名也!崭新仙桐,实验冠之,聚潋滟仙湖之灵气,守巍峨梧桐之风骨,容浩瀚大海之胸懷。”因为是我的创作,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样。
4.背诵——带着诗词去旅游。网上很经典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这句话给了我启示,根据班上的孩子在寒暑假都会到外面去旅游的现象,我要求每个班上孩子父母在做旅游攻略时,把与景点相符合的文言文、古诗词找出来,并背诵一两首,录制成视频发到微信群中共享。有学生去年暑假到长沙橘子洲头旅游,在毛主席的巨大雕塑面前当众朗诵《沁园春·长沙》;有学生到三峡去旅游,在三峡大坝前背诵《水调歌头·游泳》……这样的旅行是真正的走向诗和远方,还增加了学生的古诗文的积累。
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以及大量的课外文言文的补充,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三、创意写作,走近文言文之内核
1.模仿小古文写作。任何写作,都离不开模仿,文言文也不例外。《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中的《猫斗》,文章选自民国老课本,内容浅显易懂: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在引导学生理解意思时,我脑海里灵光一闪,忽悠了学生一下:“寒假里,有家长跟我聊天,说是跟爱人打架了。我看,就可以模仿着这个‘猫斗来描述打架的事情,比如:父母二人,斗于厅内……”我一遍即兴创作,并辅以夸张的动作,学生笑得前俯后仰,我亦乐在其中。课后,我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学生用文言文的形式,模仿这篇《猫斗》,写写“父母斗”。
翌日,作业交上来,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写得有模有样。比如有学生写道:
父母斗
父母二人,斗于厅内。喘气纷纷,举手投足,两不相下。久之,父稍退缩,母奋起逐之,父走入卧室,不敢复出。母破口大骂,不敢言语,父出后,母示以榴莲皮。父跪之。
2.教师示范写作。正是因为有了平日的铺垫和积累,所以学习本册的《杨氏之子》,学生几乎没有障碍就可以在预习时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基于这样的起点,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布置了创意写作任务,并且给学生写了范文。我写的范文是: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见孔,抱拳鞠躬,曰:“君有何事?家父外出未归。”孔曰:“无他,今日得暇,叙旧而已。”“是故,小人奉陪。”期间,或聊诗词,或聊礼仪,或聊国是。儿侃侃而谈,具答之。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曰:“快哉!今日得见,果名不虚传,若饱读诗书,他日必有锦绣前程。”儿曰:“夫子过誉,吾必定寒窗苦读,不负先生所期。”日暮,道别,孔返家。
有了我的范文引领,加之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不少学生写得像模像样。有学生这样写道: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日,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儿即出,曰:“孔夫子何事之有?家父不在,若有事,吾可传达吾父。”孔曰:“无事,吾今日前来谈天说地。”“要果与否?”孔答之:“吾要。”久之,儿端果而出。中有杨梅、西瓜、草莓、甜瓜。真谓“五光十色、样样俱全”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一时哑口无言。思索片刻,曰:“不愧乃杨夫子名家之后!博学多才。”儿既曰:“岂敢!岂敢!”食果后,天色已晚。孔对其曰:“今日天晚,吾将走也。望汝刻苦钻研,更上一层楼!”儿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过后,孔渐隐于暮色之中……
看完这样的创意写作成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在心中油然而生。
3.两种方式写同一题材。顾名思义,就是同一题材,用现代文和文言文两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天,班上学生跟我反映,学生闹了矛盾,班主任方老师对此事进行了审判。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好的习作题材,便要求学生将此事记录下来。第二天,作文草稿本收上来,孩子们都能将此事完整地叙述出来,并且主次分明,线条清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都很到位。在此基础上,我又建议用文言文的写作方法将此事呈现出来。果然,不少孩子又写得很精彩,略举一例。
先生断案
是日也,天气阴沉,寒风凛冽。
体育课上,二人因琐事二斗,曰家弘,曰俊昊。當时是,家弘垫球球中断,意外砸俊昊。俊昊怒而吼。师闻声而来,问其何故,具答之,便要还教室
教室中,方先生缓缓入内,询问当事人。俊昊答之,语无伦次,扭曲事实。家弘答之,粗中有细,还原过程。
方先生听后,脸色凝重,请诸位同学明辨是非。吾曰:“家弘无错。”言毕,方先生怒目相视,吾胆战心惊,不敢出声。高同学亦曰:“家弘无错。”
方先生勃然大怒,曰:“俊昊何错之有?事由家弘而起,必定由其承担责任!下课!”
“判决”后,诸生敢怒不敢言。不过,事终,亦大快人心。
以上文言文的教学,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每个星期都期待着我带着他们学习文言文,整体情况来看,效果不错。我坚信,有了激趣、诵读、写作等手段的运用,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责任编辑 邱 丽